推进跨区域“教研共同体”,佛山五区教育或迎新变局

佛山大课堂
+订阅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教研力量起重要支撑作用。自去年佛山在全省率先构建市、区、镇、校四级教研体系,推动教研精准帮扶以来,佛山不仅建设“顺德结对高明、南海结对三水”的教研协作机制,还在近期相继进行五区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一批跨区域“教研共同体”合作签约,深入推进“市区镇共建”项目,强化五区教研融合,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在佛山提出打造“五好”教育新形态,推动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围绕“双减”提质,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有特色发展,佛山从市到区甚至到镇街、再到校际之间,教学教研活动频繁,以教研赋能高效课堂如火如荼。而在教与学关系的重新思辨下,佛山的高效课堂,正走向全面、全新的“育人革命”。跨区域“教研共同体”正搅动了“一池春水”,佛山五区教育实力或迎来新变局。

“市区镇共建”项目之共同体建设学校授牌仪式。王雅铄摄

“市区镇共建”项目之共同体建设学校授牌仪式。王雅铄摄

教学“面诊”

促进受援校育人质量全面提升

近日,高明区杨和中心小学十几名教师前往结对学校顺德区龙江城区中心小学,参与了一场语文教研活动和五年内教龄教师培训活动。自从两校开展结对共建后,这样的教研活动每月都会开展,主题多样。

因何结对?这要回溯到一年前。佛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立健全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紧密协作机制”。2022年3月,佛山举行义务教育“市镇共建”教研体系项目建设推进会,建设“顺德结对高明、南海结对三水”的教研协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构建市、区、镇、校四级教研体系,首批以高明区杨和镇、三水区白坭镇为试点单位。

杨和中心小学与龙江城区中心小学是其中的结对校之一。在结对共建过程中,除每月开展相应的科研活动外,龙江城区中心小学还派出了7位老教师和杨和中心小学7位年轻教师开展了师徒一对一“传帮带”活动。

“师傅教学经验丰富,曾指出我在教学设计理念上存在的不足,在跟师傅交流碰撞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启发。”杨和中心小学青年教师黄子豪认为,两校开展结对共建对于教师而言,像是坐上了“加速列车”,尤其是对年轻教师的教学生涯、班主任生涯起到了加速作用。

自去年3月南海区西樵中心小学与三水区白坭镇中心小学正式签约结对子以来,双方也踏上了三年合作的征程。转眼一年过去,双方以联动为主要形式,以效果为终极引领,在管理经验交流、师资队伍培训、教研项目共建共享等多个方面均衡发力,共同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再提升。

“一张结对证书是一条纽带,也是一个身份,更是一份责任。”西樵中心小学副校长刘凤珍介绍,作为“市镇共建”项目的首批支援校,西樵中心小学为对点受援校白坭镇中心小学准备了“两重礼包”:第一个礼包是11名学科行政主管走进白坭中心小学的课堂,为课堂把脉,进行“课堂初诊”;第二个礼包是派出多名有经验的科组长观摩课堂,进行“课堂复诊”,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辐射全体教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西樵中心小学学科主管对白坭镇中心小学课堂进行“初诊”。受访单位供图

西樵中心小学学科主管对白坭镇中心小学课堂进行“初诊”。受访单位供图

自结对以来,白坭镇中心小学的老师们成长很快,学生素质不断提高。师生获奖数量相比去年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此外,两校还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探讨如何做好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构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

白坭镇中心小学是三水区唯一一所“佛山粤剧”的传承学校,如何把粤剧做大做强,探究其未来的传承发展之路,这里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白坭镇中心小学校长陈江华称,希望借助“市镇共建”这一桥梁,能够与结对学校开展相关文化联动活动,搭建更多文化交流平台,探索传统文化传承的更多新形式。

除了小学阶段的结对共建,初中阶段学校也进行一对一“组CP”共发展。南海区西樵镇西樵中学科研室主任李应桃介绍,该校通过课题引领三水区白坭中学教师的成长,帮助教师提炼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形成课题,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此外,通过共建活动,高明区杨和中学借力顺德区龙江外国语学校优质教学资源,促使课堂改革不断深化,强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教研和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在2022年高明区基础教育精品课大赛中,杨和中学15名老师喜获佳绩,精品课获奖数量多质量佳,让该校教研有了新突破。

“好的资源就在身边,龙外开展教研帮扶很坦诚,毫无保留,给杨和中学提升教学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杨和中学校长陆荣康表示,顺德学校教研能力较强,结对共建更好地发挥了佛山市内的教育优势,让他们不用跑市外就能学习很多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通过开展同课异构、课堂观摩等活动,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变了,更有信心和动力去调整和尝试更好的教学方法。

五区“抱团”

强化教研融合实现共同成长

佛山五区要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五根手指头,一根都不可少。顺德结对高明、南海结对三水,禅城作为中心城区,又将如何融入其中,发挥作用?佛山市教研室进一步谋划构建五区教研共同体,强化五区教研融合,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2月21日,佛山市举行义务教育“市区镇校共建”教研体系项目建设第二次工作推进会议,以学校为牵头单位的五区教研共同体在会上进行合作框架书签约及“市区镇共建”项目之共同体建设学校授牌仪式。

此次“五区教研共同体”作为“市区镇校共建”教研体系项目的再推进,涵盖佛山五区不同学校共同组建。比如,以禅城区惠景中学为牵头校的教研共同体就包含南海区九江镇中学、南海区金石实验中学、顺德区顺峰中学、顺德区容桂外国语学校、高明区杨和中学、三水区健力宝中学共7所学校。

惠景中学校长陈睿快速行动。3月9日下午,陈睿召集教研共同体内的7所学校,在惠景中学举行了首场联席会议和开题论证会,明确该教研共同体的项目实施方案。按照方案,共同体将组建“一中心四平台”,即一个“五区教研共同体教研中心”,搭建“教师发展平台”“课程建设平台”“协同教研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四个平台,并在运行机制、课程建设、课堂改革、主题活动、特色创建、课题研究等六个方面进行深度研究和实践探索。

首场联席会议公布了该教研共同体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阎锋摄

首场联席会议公布了该教研共同体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阎锋摄

“同学们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出去春游,会带上一个自热火锅,那谁知道其中的原理?”从自热火锅如何发热、现场煮生鹌鹑蛋实验出发,惠景中学化学学科青年教师毛柏懿进行了公开课《多视角认识物质》的展示。

现场说课评课,打响优势学科交流“头炮”。该教研共同体从化学学科切入,在学科大概念统领下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次公开课展示和评课活动。佛山市基础教育课改实验项目专项课题《基于学科大概念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研究》的开题论证会随后举行。

“一方面,有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专家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共同体成员校之间可以在办学水平、办学经验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互相借鉴,共同体学校还有一批省市名师和教学骨干、省市区名师工作室,这些都为教研共同体的专项课题研究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惠景中学教研室主任许爱群介绍说。

随着广东省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佛山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铿然落地,普通高中如何在新高考、新课改的形势下直面挑战、成功突围?佛山将“教研共同体”建设向高中阶段推进,为各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佛山“五好教育”新形态提供了崭新的行动指南。

3月7日,佛山市普通高中“教研共同体”成立大会在桂城中学举行,来自佛山五区的23所普通高中齐聚首,四组教研共同体——T5高水平特色发展联盟、H7教育共同体、C5课改联盟以及S6高质量发展联盟集体亮相,吹响“教研共同体”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的集结号。

“教研共同体既是合作共同体,也是成长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各校要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以及效果导向。”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彭海燕指出,“教研共同体”的成立将促进各成员校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优化教育管理与服务以及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要以三年为一周期“抱团”协作,建立深层次、多样化的动态教师互动机制,互动到每一个细胞,从而促进校级教研体系建设高质量健康发展。

重心下移

通过共建共赢向“共优”迈进

2021年9月,《广东省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发挥教研在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建立健全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体系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提到,要创新教研工作机制、创新教研实践样态、构建教研开放合作新格局。

为构建教育共同体促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瞄准打造高质量教研体系的目标,佛山提出打造基础教研工作“四梁八柱”框架体系。在教研方式的创新上,佛山以“市、区、镇、校”四级教研体系和“跨区域共同体”为支柱,聚焦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四大教育差距,通过教研方式的创新,着力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佛山基础教育体系。

在“市镇共建”的四级教研体系下,佛山市、区教研室负责统筹教研协作工作,共同确定协作方向和协作内容,加强实施管理,镇域教育部门协同管理。参与协作的相关校签订结对协议,在市、区教研室指导下,制订和落实具体实施计划。

为构建教育共同体促资源均衡,佛山市教研室建立市、区教研员蹲点指导制度,推动教研工作进一步“重心下移”,借助省市学科教研基地,整合五区教育资源,积极开展跨区域教研活动。

同时,佛山在各学科安排教研员、市学科教学能手“进高明三水、进附属实验学校、进市直学校”开展多轮联合教研和项目式教学研究,推动区域组团式教研,形成教研精准帮扶的“佛山模式”。

去年5月,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组成的视导小组到杨和中心小学开展教学视导,走进课堂,精准把脉。高明区教师发展中心供图

去年5月,佛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组成的视导小组到杨和中心小学开展教学视导,走进课堂,精准把脉。高明区教师发展中心供图

“市镇共建”教研体系构建后,在佛山市教研室派出2名教研员蹲点指导的同时,高明同步派出多名教研员蹲点杨和镇5所中小学校,做好市教研员助理和协调工作,重点开展集体备课活动等。

“共建也是共赢。对于镇级教师来说,有更多机会和市区级教研员一起打磨一堂公开课。上个学期,我和市教研员帮杨和中学一位老师打磨一节公开课,经过我们反复打磨后,课堂呈现的效果获得了不错的反响。”高明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研部教研员徐亮亮说。

为促进佛山教育从共建共赢迈向“共优”,去年5月,佛山市汾江中学挂牌“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附属实验学校”,开启首次由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出任学校“第一书记”的全新探索。这一年来,在市教育局和禅城区的联手打造下,汾江中学的软硬件条件有了质的飞跃,目前正朝着市、区共建佛山市“五好教育”的示范校高优目标奋力迈进。

汾江中学校长班璇琼表示,今后三年,学校将构建和完善“和美”育人体系,达到“建美校、塑美师、育美生”的目标,实现精致教研、精细科研、精准教学、精品课程、精英团队、精湛管理的“六精”飞跃;积极开展课程、教材、教法、管理等改革实验,聚焦课程改革、减负提质、教学评一体化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探索片区学校小初衔接工作,做好学生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成长规划,推动片区学校高质量发展,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附属实验学校(佛山市汾江中学)设立片区内三所小学为基地学校。佛山市同济小学、佛山市元甲学校、冼可澄纪念学校现场获得授牌。

“能够成为基地校为毕业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优质中学教育,这是一件让人深受鼓舞的大好事!”佛山市元甲学校校长梁颂青表示,将加强和几所基地校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学习,重点积极地开展小初衔接系列主题研究,立足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学习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多元成才。

当前,佛山在实现大规模大体量的教育普及普惠和基本均衡基础上,迈上了全链条全要素的教育内涵提升和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盼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正在从“学有所教”向“优有所教”转变,这迫切需要发展更加公平高质量的教育。

“公平、优质、均衡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教研员队伍作为教师队伍中的‘梦之队’、教育教学领域的尖兵,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领域,要充分发挥教研在佛山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佛山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管雪表示,将更加聚焦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间教育发展差距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打造“每个家门口都有好学校、每所学校都有好校长、每个学生都有好老师、全市教育拥有好生态、每个孩子都有好未来”的“五好”教育新形态,努力让优质教育公平惠及每个孩子。

【撰文】王雅铄 阎锋 朱苏娇 李昱莹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熊琳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