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下称“草案征求意见稿”)3月17日至4月1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广州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之后,第一批开展民营经济立法的城市之一。
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中小企业局局长叶华东说,民营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广州通过立法解决发展涉及的要素保障、规范引导、权益保护和创新发展问题,提振广州297万户民营经济经营主体的信心。
与此前立法工作对民营企业相对重“禁止”、轻“维护”的情况不同,广州草案征求意见稿对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权益保护作出详细规定:不随意提前终止生产经营场所的合法使用,不随意停发贷款或者提前收回未到期贷款,不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
在立法工作开展之际,广州民营经济立法应有何底色,引起了不少民营企业家的思考。
广州这个法怎么立
草案征求意见稿一共42条,分设为7章,涵盖总则、要素保障、创新发展、政商关系、规范引导、权益保护等内容。
部分看过草案征求意见稿的广州民营企业家告诉记者,有两点最为“解渴”。第一点是在第一章第一条“立法目的”即清晰地表明“态度”,立法是为了保护民营经济组织合法权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第二点是在五章主体内容中,“保”就占了两章,分别是要素保障和权益保护。
在要素保障方面,聚焦的正是民营企业最关注的土地和资金问题。草案征求意见稿要求市、区有关部门应当合理利用现有存量用地、国有闲置厂房、专业市场等场所,为民营经济组织经营提供场所,并完善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产业政策的民营经济组织项目用地,可以通过先租赁后出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产业用地供给方式,降低用地成本。中小民营经济组织联合参与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可以按规定进行宗地分割。自有工业用地符合相关规划及有关规定增加容积率的,不增缴土地价款等费用。同时,市、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不随意提前终止民营经济组织对生产经营场所的合法使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随意停止发放贷款或者提前收回尚未到期的贷款。
在权益保护方面,没有回避近年社会讨论较多的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权益保护问题。草案征求意见稿要求须做到平等准入,按照国家规定执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不得对民营经济组织进入法律、行政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设置歧视性条件。须慎用强制措施,依法需要对民营经济组织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管理人员的涉案财物采取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措施的,不得超权限、超范围、超数额、超时限,并有效保护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不得拖欠款项,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建立清理和防止拖欠账款长效机制。
立法强调两个“保”并非偶然
广州此次立法强调的两个“保”并不是偶然。一方面,党的二十大和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加快民营经济立法已经有了明确要求。2023年开年后,据不完全统计,31个省级政府工作报告都提到重点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其中18省市在报告中重点聚焦“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从全国层面看,为民营经济立法已是大势所趋。
另一方面,当前广州95%的经营主体,80%以上的新增就业,40%以上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税收由民营经济贡献。但《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起草说明直接指出,近年来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广州民营经济组织发展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广州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民营经济立法,充分发挥地方性立法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制度保障作用。
记者3月27日遇到广州市福建厦门商会会长、蓝海旺集团董事长张海燕,他刚刚受聘成为越秀区招商大使,摩拳擦掌要为广州吸引更多福建企业家投资。“广州经济活力正在恢复,民营企业的反应是最快的。”他期望强有力的保障,接连用了两个“有力”的词汇表达企业家的愿望:坚定打击侵犯产权行为,严厉打击违反规则、阻碍竞争行为。
两次征求意见稿措辞有别
《广州市民营经济促进条例》截至目前一共公开征求过两次意见,一次是2022年10月,现在是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
细心的广州企业家发现,条例的具体内容从49条现在变成42条。叶华东解释说,第一次征求意见后,相关部门开展了调研和座谈,吸纳借鉴北京、合肥、温州等地相关经验做法,根据企业家和专家意见对条文作了调整、合并和完善。但修改的原则是将第一版征求意见稿中一些“鼓励”性、缺乏具体措施的条文修改为实实在在、可落地执行的具体制度措施,突出“干货”,让民营经济组织在本次立法中有更强的获得感。
获得感不止来源于对企业利益的保障,更来源于对企业未来的护航。叶华东说,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不能忽视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创新人才紧缺、创新资金短缺、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产品难推广等问题。
因此,草案征求意见稿专门单列一章聚焦民营企业创新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在支持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四化”平台赋能、知识产权应用等方面提出措施,助力民营企业的创新和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立法不止于保障
广州市工商联副主席、海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建明认为,广州立法在保障之外兼顾支持创新,是抓住了新趋势。他发现经过三年疫情,广州商业运营至少出现了三个变化。一是商场服务更加强调社交属性,二是线下消费日益依赖数字化技术赋能,三是商业服务更加向年轻人靠近。
“大家都在抢时间,但又非常审慎。”在邵建明看来,广州民营企业家正处在一种两难的局面之中。一方面市场和需求都在复苏,另一方面外部环境和产业转型的环境也错综复杂。这个时间节点,广州为民营经济立法,不止于保障,更有一层为企业家开启一个新的开端,形成一种新的氛围的重要意义。广州为民营经济立法,需要关注创新,以引领未来。
对于引领未来,广州市工商联主席、金域医学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梁耀铭表示,民营企业并不等同于中小微企业,而是大中小微不同规模的企业共同构成的产业生态。为民营经济立法,需要助力打造一个更健康的生态圈。草案征求意见稿创新发展一章中的“‘四化’平台赋能”“产学研用合作”“协同创新”“推广应用创新产品”“国际合作”等条款均有助于生态圈的形成,值得期待。2023年由金域医学投资的广州国际医学体外诊断产业创新中心项目将在广州国际生物岛正式建设。该项目将整合国内外体外诊断上下游优质资源,全面布局智慧医检产业生态。作为全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的一员,希望能借助广州立法之势团结广州广大民营企业和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推动民营企业家共同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目前,草案征求意见稿仍在征集意见阶段。该条例已经纳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后续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案,市人大常委会初审后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预计2023年底或者2024年上半年出台。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苏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