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如何落地切实改善民生、产生效益?近期,在农行韶关分行紧扣县域医共体智慧项目,突围数字乡村难题,探索推出了“数字乡村医共体智慧医疗场景”。
目前,该场景已在韶关、清远、梅州、江门等多个地区复制推广了14个县域医共体智慧项目,为232家医疗机构、逾620万群众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贡献农行力量。
让基层医院实现“触网”
据农行韶关分行的一系列调查显示,尽管近年来乡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治理、农业产业发展等融合加深,但当地乡镇现有的数字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基层医院还未实现“触网”,还未实现线上预约挂号、缴费、查询等功能,基层医院的信息化管理程度尚不高。
如何才能让基层医疗机构搭上“网络直通车”,更好地提升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此时,一支由农行韶关分行牵头,省、市两级农行专业人员组成,致力于探索解决农村看病难、医疗资源不均衡这一农村医疗难题的数字乡村场景建设“青年突击队”正式成立。突击队如何找到县域智慧医疗场景建设的突破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队长的带领下,队员们迅速进入状态,马上就投入到了项目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中。
经过反复探索和实践,突击队决定采用两种合作模式,打开基层卫生院“触网”的突破口:
“卫健局+医共体”模式:以点带面,抓“各县(区)卫健局”牛鼻子。以密切银政合作为突破口,联动各县(区)卫健局,带动与辖区内各社区(乡镇)卫生院搭建银政合作平台,共同建设医共体智慧医疗场景项目。
“中心医院+社区(乡镇)卫生院”模式:以大带小,抓“中心医院”牛鼻子。联合各县(区)中心医院,由其牵头,在原有中心医院搭建的智慧医疗场景基础上,同步带动服务其管辖卫生院,实现县级牵头医院、乡镇(社区)卫生院、村卫生站等医共体内医疗机构的一体化营销。
明确目标后,突击队马上联动农行韶关各县(区)支行,与各县(区)卫健局和社区(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充分沟通,推动项目的落地实施,共为首批8个医共体智慧医疗项目、合计56个社区(乡镇)卫生院上线了数字乡村医共体智慧医疗场景。
“是农行给了我们对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新思路,还让我们的医疗机构有了一次‘触网’升级的机会!”韶关武江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
从“看病难”到“就医易”
“里边儿热气腾腾,外边儿寒风凛凛”。这是以往寒冬时节新丰县马头镇中心卫生院内经常能见到的一番景象。
“挂号要排队,缴费要排队,取药还要排队,大厅内都是看病排队的人,一个上午的时间都花在排队上了。”回忆起以前看病就医时的场景,村民赵大叔一肚子苦水。
“以前看病的钱老是要自己先垫着,才能再从医保申请报销回来,一时没带够钱还真不方便。”村民小李回忆道。
“数字乡村医共体智慧医疗场景”上线后,有效解决了基层卫生院“看病难、就医难”问题,让病患在基层卫生机构的就医体验实现转变,乡村医疗机构门诊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25%。
据了解,“数字乡村医共体智慧医疗场景”通过“互联网+”智慧医疗系统,实现了医医互联互通、银医互融互通、就医全流程线上化,优化村民挂号缴费流程,对比过去的现场排队挂号、缴费时长平均15分钟,现在家线上操作仅需5秒;村民原来的先全额垫付再申请医保报销,如今直接在线上实时用医保轻松结算,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少出县”的目标。
“只需要在微信小程序上点一点,就可以完成挂号、缴费等操作,现在去卫生院看病,真的太省事省心了!”赵大叔点赞道。
从“信息孤岛”到数据“狂飙”
据农行韶关分行相关工作人员此前调查研究,当地基层医疗信息孤岛严重,信息化手段差;体检数据手工采集、录入,工作人员工作量大、易出错、体检结果手工存档,人工上传、还存在纸张浪费等问题。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难题,“数字乡村医共体智慧医疗场景”嵌套了两大智慧模块,实现了基层医疗机构间的数据共享、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大大提升了诊疗效率:
以医院为中心搭建“县域医共体信息库”模块:基于区域卫生信息资源中心及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场景可实现与医院LIS系统、影像系统的无缝对接,将患者检查结果自动上传至公卫数据采集系统,有效解决了医共体间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信息手工采集、录入信息差错多等问题。
以患者为中心扩充“智慧医疗生态圈”模块:以线上医疗小程序和线下银医通设备为载体,实现预约挂号、缴费、查询、回单打印等线上线下一体化就医服务,打造以个人为中心的全链条、全流程智慧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圈,有力化解了基层门诊由于医护人员不足等而导致的挂号、就诊、缴费时间长、看病时间短“三长一短”问题。
“感谢农行为我们医院搭建了这个智慧医疗平台,前来看病的群众只要带上身份证或者社保卡,就可以在我们的自助机上享受挂号、缴费、查询、打印报告单等‘一站式’就医诊疗自助服务,同时也为我们整合医疗资源提供了重要帮助!”韶关市武江区新华街道沙洲尾社区卫生院院长对当前医疗服务水平深有感触。
韶关农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县域医共体智慧项目为入口,建模式,推批量,快迭代,并将该模式逐步推广至县域教育、养老、文旅等应用场景,在数字乡村的多个纵横领域不断精进,强化金融科技赋能,深化数字乡村建设,为“三农”金融服务插上科技翅膀,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南方+记者】唐音
【通讯员】黄旭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