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催花雨,数声惊蛰雷”,3月是荔枝生长的关键时期,海丰县赤坑镇岗头村的果农正在为荔枝树除草松土。而这里的荔枝于2022年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为汕尾市农业产业化的亮丽名片。
据当地果农介绍,每年的3月,南方已经开始进入雨季,土壤湿度大,十分有利于荔枝果树的营养生长。但是高温多雨的天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会降低土壤的通透性。因此,要及时除草松土,为荔枝菌根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护根系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汕尾荔枝种植历史悠久,加之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优越的水质和地质孕育出了“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优质荔枝品种,尤其是汕尾独有的“凤山红灯笼”更是声名远播。
海丰县昊成种养合作社种植基地内的红灯笼荔枝。
海丰县气候适宜,荔枝品质优良
“凤山红灯笼”是汕尾特有的荔枝品种,它源于1994年汕尾荔农崔保国果园里的一株荔枝实生变异株,是糯米糍与怀枝自然杂交的优良品种。其口感、颜色、耐储存性均优于传统糯米糍,不同于其他荔枝浓郁的甜,“凤山红灯笼”是甜味清新、爽脆细嫩、肉多核小,每一颗都是爱心的形状。
根据《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评价报告》,海丰县昊成种养专业合作社红灯笼荔枝种植基地位于海丰县赤坑镇岗头村,平均气温常年保持在22℃,年平均降水量在1900至2500毫米,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900至2100小时,并且灌溉水源充足。种植基地周边无污染源和污染物,水源、空气、土壤整体评价均合格,非常适合种植无公害水果——红灯笼荔枝。
岗头村作为全国“一村一品”荔枝种植专业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是荔枝树,全村荔枝种植面积4200多亩。红灯笼荔枝凭借其皮色鲜红美观而闻名,其肉质爽脆细嫩将人引得垂涎欲滴,红灯笼荔枝成熟时更是绘出了一幅“灯笼荔枝满,红焰出墙头”的壮丽画面。近年来,该村不断培育优良品种,提升荔枝种植技术,发挥集聚效应,推动采摘、运输、冰鲜形成生产、加工、流通、销售产业链,构建了“一业带百业”格局,更有龙头种植基地海丰县昊成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种植规模达1250亩,为全村荔枝种植面积近三分之一。
据该合作社负责人介绍,红灯笼荔枝是新型改良品种,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的红灯笼荔枝具有鲜红、紫红色的外形特点,果肉呈现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俱全。而且荔枝营养丰富,含有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A、B、C等;同时荔枝还含有叶酸、精氨酸、色氨酸等各种营养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
2013年,该品种被列为农业部“十二五”期间第一批热带、南亚热带作物主导品种,在“2017年全国优质荔枝擂台赛”其他优质荔枝组评比中荣获金奖,2019年被列为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如今,不管是在汕尾市城区、陆丰市、海丰县还是华侨管理区,凤山红灯笼都是重点栽培种植的品种。
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海丰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突出产业兴旺,规划建设蔬菜省级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项目,其中建设了7万亩荔枝产业带。
政府大力实施搭建荔枝良种良法服务平台,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的联农助农机制,建设海丰县昊成种养合作社种植基地为新品种和荔枝产业“双创”示范基地,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合作,重点引种特色品种“凤山红灯笼”进行嫁接培育,并在汕尾推广种植,提高良种覆盖率,提升荔枝的生产、加工、销售、文化研究等标准化、科学化、品牌化水平。
同时,汕尾打造“汕尾特优荔枝”品牌,全面提升汕尾荔枝知名度,通过举办“荔枝节”和互联网平台促销把荔枝销售到全国市场,为荔枝产业的提质升级创造条件,以此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
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区
据汕尾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汕尾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至2023年,汕尾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目标稳定在21万亩以上,荔枝总产量、荔枝优质品种率增长50%,全产业链总产值、龙头企业数量、名优品牌产品数量增长100%,鲜果处理加工能力大幅提升,出口基地认证数量取得零的突破,鲜果出口总量、电商销售额显著增长,强化汕尾荔枝产业发展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将汕尾打造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荔枝产区。
汕尾还将支持引导荔枝出口企业在汕尾建设出口认证示范基地,加快荔枝出口标准建设,提升荔枝出口品质,提高汕尾荔枝的市场竞争力。数量、质量两手抓,发展荔枝产业的同时,让种植户的日子能够像红灯笼荔枝一般红红火火。
【记者】郭杨阳
【通讯员】黎晓娜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