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孙文静
一片林子“种出”一个产业,一座青山造福一方百姓……近日,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深入多地调研“不砍树,也致富”的生动实践,积极探寻“两山”转化的可行路径,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他山之石”。(点击阅读报道《绿水青山如何加速转化为金山银山?“两山”转化路径的粤闽实践》)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经济社会价值。以生态“优等生”福建为例,福建以占全国约1.3%的土地、2.9%的能源消耗,创造了占全国约4.3%的经济总量。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其中的经验——“唤醒”沉睡群山的林权制度改革,举足轻重。
“全国林改第一县”福建武平敢于“吃螃蟹”,形成了“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创新模式;位居“中国绿都”榜首的福建三明,在全国率先试行林票、林业碳票制度……旨在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一系列林改举措,让山林得绿、林农得利,生动诠释了“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八闽大地,我们看到有村民从“砍树大王”蝶变“护林人”;在南粤大地,我们乐见有村民从“挖矿人”化身“种树人”。厚植生态优势,青山定不负人,如武平县有开办森林人家的店主坦言“一年能轻轻松松赚十几二十万元”,新版“靠山吃山”带来的收益可观可感。
生态保护无止境,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在路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这就要求我们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努力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细看各地的“出圈秘籍”:3D墙绘和“鹰嘴桃”之乡塑造了尧禄村的网红特质,“来武平,我氧你”成为武平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响亮口号等。在林业经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追求下,我们惊喜地看到,生态“高颜值”可有效转化为发展“好气质”。
做好“山水文章”,绘就岭南春韵。当前,我省正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努力探索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路径。标杆在前,我们要充分汲取兄弟省份的好经验好做法,“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聚焦品质提升抓绿化,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美人居环境,让广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更优美,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