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进入专栏
春分时节,各地采茶忙。在江门开平大沙镇,一场热闹的春茶开茶节吸引了不少网友的关注,也让大沙茶再度走进大众视野。
在近日举行的春茶开茶节上,开平市茶叶产业园茶文化Ⅵ正式发布。 南方日报记者 董有逸 摄
鲜为人知的是,大沙曾经是粤中南茶叶重镇,当地茶叶生产盛况,在不少史书都有记载。
这个僻远之地的小镇,凭什么在古时成为茶叶重镇?又为何在岁月变迁中衰败?如今再度“出圈”,大沙茶有何底气?
起源
说起茶叶,几乎无人不晓。但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茶在古代的兴起,其实与佛教颇有渊源。
史料显示,唐代佛教兴盛,寺院的僧人们种茶制茶喝茶的习俗已经十分普及。唐代“茶圣”陆羽就是自小在寺院里习得制茶方法,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
这背后的奥秘并不复杂——僧人在寺院中打坐参禅,送经念佛,人困乏力之余,饮茶便是一种很好的提神醒脑的方式。再者,中国的寺院多建于风景秀丽的山林之中,这些地区的空气以及土壤环境十分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因此僧人得以最先与茶相接触。
大沙茶的起源,同样也遵循了这个逻辑。
大沙镇位于江门开平西北部,森林覆盖面积率达65.48%,是广东省森林小镇。其中,作为最高海拔1250米的南粤名山之一,天露山脉连绵起伏,山高雾浓,土壤肥沃,泉甘露清,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
相传,唐代诗人杜甫的族弟——杜位在天露山游山观瀑、以茶论道后,即兴写下《天露仙源》一诗:“天露东山仙迹传,白云深锁断云烟。”明代进士严贞也曾写诗赞美天露山——“岩峣天露俯新兴,笔架凌空削不成”。
更重要的是,天露山脉作为处于东西古驿道的南线枢纽,是广州府与云南洱海的必经之路。往来的僧人行脚至此,往往选择在天露山的岱山寺和露山寺庙宿驿。
据考究,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在中国宗教史名声显赫的禅宗六祖惠能年轻时便一直在天露仙源茶园一带砍柴植茶,与茶结下不解之缘而“开悟”,可谓“禅茶一味”。
大沙茶农在茶场采摘春茶。 梁添发 摄
随后,受禅宗传道影响,茶道随佛学在天露山一带广为流传。到了清朝,天露山至鹤山云乡一带,茶叶生产达到鼎盛。由于当时茶叶种植、生产、加工均在开平大沙一带,茶农客商们习惯将开平出产的茶叶称之为“大沙茶”。
令人惋惜的是,在清朝咸丰五年至同治六年(1855—1867年),天露山一带发生长达十余年的土客械斗,对茶叶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茶农流离失所,茶园大片荒废。
不过,直到今天,天露山脉仍留存着1000多棵珍贵古茶树群。古往今来,这些“活化石”书写了大沙茶的辉煌历史,也保留了大沙茶再次崛起的“火种”。
2004年,广东省农科院茶科所的专家们到大沙镇天露山考察,认为大沙的种植条件和福建安溪相似,于是决定在天露山原生茶的基础上培育优茶品种。
公开资料显示,当年广东省农科院茶科所在大沙天露山脚下的岗坪村选取了100亩茶园,作为大沙茶名优茶叶培植示范基地,并成功培育了多个品种的茶树。
“出圈”
在此次开茶节活动中,开平推出了多款新茶。其中,茶王“黄茶一号”的亮相尤其惊艳——据主办方介绍,在中国首届斗茶大赛暨2022中国十大茶王评比活动总决赛中,“黄茶一号”是大赛中唯一摘取十大茶王桂冠的黄茶品种。
近年来,大沙茶频频出圈。无论是专业圈层,还是大众市场,其异军突起的态势日趋明显,品牌价值也受到广泛认可。
但在全省茶产业版图中,大沙茶处于什么位置,并不十分为人所知。今年的开茶节,则让人看到了一个形象更清晰的大沙茶。
以往,在不少“老广”的印象中,清远英德、潮州凤凰山是广东较为知名的产茶区。其中,产自英德的“英红九号”不仅是广东省第一红茶,更是从茶树名发展成为知名的区域性公共品牌的典型案例,享誉海内外。
如今,大沙茶作为一股茶业“新势力”,在越来越多的场合与英德红茶、潮州凤凰单丛等知名品牌一起被提及——2018—2021年,大沙茶连续四年入选“广东十大好春茶”;“大沙天露茶”成功注册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1年,“大沙茶”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大沙茶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纯绿色、无公害”的特征。 开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实力得到业界认可的背后,是大沙茶一流的品质。得益于天露山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大沙茶具有“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纯绿色、无公害”的特征。
有业内人士评价,与“英红九号”等知名茶叶品种相比,大沙茶拥有自身独特的口感,“色深、味浓、带花香”的特点可让人感受到一股来自高山阔野的气息。
赢得了专业口碑后,大沙茶走向大众消费市场也并不令人意外了。现在,普通的大沙茶叶每公斤卖到500元以上已是等闲事,品质上乘的甚至可以超过2万元。
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反过来推动了大沙茶进一步做大做强,并在全省茶产业版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规模来看,大沙茶已是广东茶产业一股不容小觑的新生力量:
大沙镇种茶面积已将近3.5万亩,是珠三角最大的有机茶产业基地和粤港澳大湾区规模最大的镇级茶产业基地。2022年6月,以大沙镇为核心的开平市茶叶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名单。
由此,规模效应的红利不断释放,让大沙茶拥有了更多迈向产业价值链上游的底气和空间。
品牌
区域公共品牌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人西蒙·安霍特提出的。他认为,区域品牌是特定区域内的某特色或优势产业集群,经过长期发展、沉淀和成长而形成,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良好的声誉和影响力的集体品牌。
目前,中国共有8000多个区域公共品牌,平均每个县有3个。如何让属地的区域公用品牌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是很多地方政府需要解决的难题。
同样的难题,也摆在了大沙茶面前:当前,全国各地的茶叶品牌可谓不胜枚举。大沙茶要走出天露山脚、迈向全国市场,提升当地茶产业的附加值,必须找到自身独有的产业定位,并进一步提升产业品牌价值。
开平给出的答案是:立足于将生态资源的潜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通过启动“大沙优品”镇级行政区品牌建设,把大沙茶列入第一批入选产品名录,以区域品牌建设赋能产业发展。
开平市茶叶产业园发布茶文化VI,展示大沙茶新的品牌形象。 开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首先是重塑生产流程。公开资料显示,为了解决中小茶农长期以来在茶叶加工方面存在的标准化程度不高、茶叶质量不稳定等问题,开平建设了“大沙优品”大沙茶共性工厂,“一次性”解决零散中小茶农从茶叶加工生产到市场营销等环节存在的短板。
目前,共性工厂已累计为数十户小茶农加工茶叶。同时,得益于“大沙优品”的品牌加持,当地茶叶价格也比原来提高了20%以上,有力推动大沙茶从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的高效转化。
其次是重构产业链。没有产业链,区域公共品牌的价值就无法持续稳定输出。一般而言,区域公共品牌创建必须增强产业链的完整度,产业链多一个环节、强一个环节,就可以多一个产生价值的机会。
为此,开平坚持补齐延伸茶产业链,力求涵盖茶叶全产业链各个环节。除绿茶、红茶等传统茶叶产品外,大沙茶还在茶叶精深加工和创新性茶产品研发方面不断发力,先后研发出特色冷泡茶、茶叶功能性产品、茶叶功能性固体饮料、茶叶压片产品等。
最后是科技赋能产业发展。创建区域公共品牌的目的是开辟更大市场,这就对原有产品的创新升级提出了要求。此前,开平已分别与中国茶科所、广东茶科所、华南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合作,为大沙茶升级改良提供科技支撑。
而在刚刚过去的开茶节,大沙镇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约定接下来将共同推动大沙镇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守长期主义,做时间的朋友。大沙茶曾经辉煌,也一度失落,如今正拥抱行政区品牌建设的“东风”,追寻明日的荣光。
参考资料
[1]马小川.“茶禅一味”——探寻中国寺院里的茶文化[J].茶叶,2016,42(02):117-120.
[2]黄飞将.大沙镇力争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有机茶乡[J].源流,2022,(09):24-25.
[3]丘海涛.英德红茶的前世今生[J].广东茶业,2014,(05):34-38.
[4]严雪雁.从打造地方品牌展望农业产业化发展前景——基于英红九号红茶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9,(11):8-9.
[5]杨肖丽,薄乐,牟恩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运行机制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0,(01):125-127.
【策划】朱伟良
【统筹】潘晓晨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董有逸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