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遇大规模网暴后致情绪抑郁而去世。
▲点击阅读《那个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的女孩,走了》
江西15岁少年胡鑫宇,失踪106天后遗体在学校后山一处粮仓被发现,警方认定:胡鑫宇系自缢死亡……生前的录音和书本上记录的文字,让人了解到了这位少年被忽视的心声。
▲胡鑫宇的笔记
在痛心花季少年陨落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的青少年越来越不快乐了?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
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抑郁症低龄化的趋势似乎正在变得明显。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在看到这些数据之前,你可能不会想到,抑郁症离青少年群体这么近。
“就是矫情!”
“就是逃避学习的借口!”
“只是一时的心情不好罢了,谁没有难受的时候?”
……
这些念头充斥在部分家长的脑海。
家长们或许很难理解:小孩子有什么好抑郁的呢?
他们被长辈捧在手心,没有经济压力,无需面对社会的毒打,与其说是抑郁症,倒不如说是“心理脆弱”和“青春期叛逆”。
事实却远非如此。
今年2月23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青少年群体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需要进行有效干预和及时调整。
这个高检出比例背后,是一群有苦难言的孩子。
当他们试图诉说自己的痛苦,为情绪寻找排解出口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你的生活已经够幸运了。”
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个生病的家
孩子们抑郁的原因可能五花八门,但其中不和谐、不健康的家庭关系占比很大。
有63%的学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严苛/控制、忽视/缺乏关爱和冲突/家暴。
部分父母口口声声说孩子是自己的最爱,但对孩子情绪问题的忽视也最彻底。他们不在意孩子的心理、孩子的自尊,也不在意孩子的梦想,他们只是想要一个有生命的、可以执行他们想法的孩子。
家长们对孩子的暴力、轻视、打压、冷漠、控制,都成了压垮孩子的“稻草”。
我就读于北京重点中学,成绩保持在年级前20。还擅长钢琴、歌剧,有上千本图书的阅读量,可能在同学们眼里拥有“完美人设”。
但我如同一个提线木偶,一直被选择、被安排,没有自我。因为母亲,我没有童年。她是名校的博士后,踌躇满志却有很多遗憾,我就是她消除遗憾的工具。
甚至,我被确诊抑郁后,妈妈还是把持不住控制我的心理。
——13岁,谭谈
我爸从小在言语上打压我,比如学习不够用功、家务做得不好等等。都是很小的事情,我妈不当回事,我爸却上纲上线,说我懒,是女版“阿飞”,长大了靠不住。
爸爸没有意识到,他长期的打压让我难过。我知道自己并没有他说的那么糟糕,但却无法让他不再说,于是对他产生了恨意。
我对自己身上有一半基因来自他而感到恶心,时常有想毁掉那一半自己的想法。
——28岁,砂鱼
小时候,我在妈妈教书的学校上学。妈妈经常当着我同班同学的面教训我,同学们都知道我有一个可怕的妈妈,不敢和我交朋友。
有一次,妈妈因为我没有写完作业,把我关在家里,不允许我去上学。我想,这是她对我的惩罚。一想到之后回到学校,妈妈又会对着同学们炫耀如何惩罚我,我就不想再踏进学校。
——34岁,四季
心理出现问题的孩子们开始变得沉默、封闭、暴躁、无精打采、兴致缺缺。而这些信号,很多时候并没有被当回事,直到事态进一步升级。
高中压力大,我担心考不进学校的优等班,每天惶恐。一次我在校被偷了五百块钱,焦虑、自责和压力一起袭来。我已经无法在学校正常待下去,父母不理解,将我带回家中,但拒绝为我提供心理咨询方面的帮助。
挨过他们的打骂之后,我就蜷缩在书桌底下,拼命用手指甲扣挖自己的两臂直到破皮、流血。那时候,我真想跳进上学必经的那条河里。
—— 18岁,声声
母亲从小家暴我,用钝器打我的脑袋,用利器扎我的身体。高中时,我曾和母亲提过自己心理压力过大,有情绪问题。母亲觉得我想太多,不让我去看医生。我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开始自伤。
——19岁,三束
小学三年级开始,我有时会在跳绳时故意抽自己,用笔尖扎自己的腿。我是留守儿童,那会儿还是座机,妈妈经常打电话回来说爸爸又打她了,叫我好好学习。她总是说,可惜我不是个男孩,总是嘱咐我在家不要乱花钱。
我是妈妈的情绪垃圾桶,我只能被动承受她的情绪。没有人帮她,我也帮不了她。疼痛是我发泄情绪的唯一方式。
——29岁,周大河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与这个世界最深最紧密的链接,而糟糕的家庭关系,得不到的理解、关注、关爱,被施加的过高期望和压力,成了斩断这个链接的利刃。
即使很多事情长大了回头看,不过是生命中的一个小“土坡”,但身在其中的时候,就是孩子难以跨越的“天堑”。
同时,在互联网语境中,抑郁的戏谑化加重了家长对抑郁的轻视。
打开社交平台,网友们嘴边总少不了emo、好累、焦虑的标签,仿佛人均情绪问题专业户。
“希望你永远看不懂这张图”“希望你永远不懂这是什么药”,这些低落、扎心的文案,点开图仔细看,映入眼帘的却是黑白滤镜下的美食照片。
“以前我的枕头上都是口水,现在都是泪水。希望你永远不知道这是什么药。”
小图看似是触目惊心的抗抑郁药物,点击放大图片却看到是一板奶片或健胃消食片,离谱程度拉满。
这些假冒的“抑郁症梗”在互联网上“人传人”,形成了一股风潮。
在“抑郁症梗爱好者”的世界里,仿佛“抑郁症发作”的成本很低、几率很高。与之相关的抑郁情绪,也好似变成了一件值得每日打卡的“趣事”。
而那些被戏谑化的抑郁,淹没了真正求救的声音。
家长是那根最重要的“浮木”
其实,对青少年抑郁患者而言,父母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他们能否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地关注和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的病情走向。
很多家长都只看到孩子的行为表现,却看不到背后的情绪和精神因素,把问题简单定性为不爱学习、青春期叛逆或者意志力薄弱。
长此以往,导致青少年的抑郁之路“道阻且长”,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等倾向。
值得庆幸的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孩子和家长从来不是“孤岛”。
关心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团深圳市委一直在行动。
12355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全年持续开展7×12小时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无论任何时候,只要有心理相关的困惑,都可以拨打12355,会有专业的心理老师在线提供帮助,也可以去到线下的心理健康服务站,和心理老师进行一对一的公益咨询。
2022年,深圳12355累计接听电话量20000通,通话总时长3200小时,组织了上千次的危机干预,数千次挽救生命于旦夕之间。
▲点击阅读《20000通电话、3200个小时……共青团就在你身边》
当然,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角色是家长。
我们理解家长工作的辛苦、谋生的压力,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也不是出自本意,可能家长本身也没有被好好地爱过,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爱孩子。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并不多,没有孩子对父母最大的期望是:父母一定要成为“人上人”,一定要出人头地,一定要创造很优渥的物质条件。
他们需要的只是尊重、理解、被爱,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
1、《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3、《被原生家庭毁掉的孩子,正在走出「哪吒情结」》
4、《拿这9500万人玩烂梗,才是年度笑话》
5、《20个抑郁休学的家庭曝光:我们鸡出的娃,为什么病了?》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