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名班主任高飞:让每个孩子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南方+ 记者

○编者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2022年,阳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阳江市教育局开展“阳江名师”推荐选拔工作,并最终选出25位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教师。

为充分展现阳江教师的职业风采,弘扬高尚职业道德,树立良好职业形象,近日,南方+团队与阳江市教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名师】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03:11

阳江名班主任高飞

本期,让我们聚焦阳江名班主任代表—阳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班主任高飞,了解她多年来深耕特教专业领域,用爱与智慧推动特教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勇毅前行的初心热忱。乐观、善良、有爱心,每天面带微笑,是同事、学生和家长对高飞的一致评价。

从初来阳江到成为阳江名师,从教十六年来,高飞先后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广东省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最美教师、广东省特殊教育学校优秀班主任、阳江名师等称号。

多年来,高飞深耕特教专业领域,始终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初心热忱,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职责。她用爱与智慧推动特教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勇毅前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从扬州到阳江 安了家也安了心

当一名教师是高飞从小的梦想,而选择特殊教育专业,则更多是一种“巧合”。读小学时,高飞曾接触过特殊孩子。“当时学校有一个特殊班级,班里的孩子年龄比较大了,却还在读小学。后来,这个班被拆散,班里的孩子分散到各班去随班就读了。”童年时的这段经历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让她对特殊孩子多了一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

到了高中填志愿时,同学一句不经意的建议“你可以试试特殊教育专业,还可以学手语。”高飞思索一番,便填报了特教志愿。这颗种子也就此开始生根发芽。

在大学时,高飞也曾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但当踏入工作岗位,从老家江苏扬州来到阳江正式成为阳江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她反而安下了心。看着一个个单纯、可爱的孩子,她越发感受到这份工作的意义。

作为一个外地人,初到阳江,难免遇到饮食和生活不习惯的问题,又掺杂着背井离乡的孤独。好在热情开朗的高飞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逐渐熟悉当地环境,找到归属感。

“当时我们一起过来了一批同学,大家相互关照,学校领导也十分关心我们这些新来的老师,适应起来也挺快的。”爽朗的高飞迅速适应环境后逐渐爱上了这个拥有丰富美食、浪漫海景的滨海城市,她也在此安了家,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跟学生一起成长

虽然就读的是特殊教育专业,但理论和实践依旧存在差距。在实践中,高飞也时常遇到新问题、新挑战,但她都秉持着对职业高度的责任心,一一咬牙坚持,克服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困难。

2007年,最开始当班主任时,高飞遇到的最大教学问题就是和孩子们的沟通问题。“班里的学生大都是中重度听力障碍,有的孩子之前在特殊教育学校就读,有较好的手语基础;有的孩子则在普校随班就读,甚至有的孩子没上过学,没有任何手语基础。”面对手语不好,甚至不会手语的学生,高飞从头开始耐心教。她想了很多办法,例如结合使用实物教学法、图形法等直观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手语和书面语进行表达,从而更好地与人沟通。

“很多方法,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中得来的。”在高飞看来,特校孩子更需要“一人一案”地针对性开展教育。“每个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独特的逻辑,比如有的孩子总是发出咿咿呀呀的叫声,其实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有的孩子突然情绪爆发,肯定也是有原因的。”课堂内外,高飞细心观察、照顾每一个学生。她觉得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多观察、多记录,才能在不同情况下,处理不同问题。

2015年,高飞开始带高三毕业班,这一届高三学生是阳江市第一批参加高考的听障学生,创造了阳江市聋人高考的历史。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参加考试,包括高飞在内的一批老师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他们对学生展开一对一辅导,认真研究考纲,出模拟试题,放弃了很多个人休息时间。

从那之后,高飞多次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任务,至今共帮助56名听障学生考上大学。其中不乏得意门生,如2015年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在术科考试中夺得全省第一的唐开振考入广州大学市政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9年“最美中学生”陈慧仪考入号称“特教小清华”的长春大学;曾获“阳江好人”的苏倩瑶考入郑州师范学院等。

2021年,陈慧仪接受采访时说:“毕业后我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知道我们聋人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听到这样的话,作为她的班主任,高飞深感欣慰。

与此同时,为了让另一部分没有参加高考的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每年高飞都要带着实习生一起进工厂,与他们同吃同住一个多月,用手语为他们讲解操作技巧,先后帮助了一大批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真正实现了“为融入社会走进来,为服务社会走出去”的教育教学目标。

广东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特殊教育类名班主任工作室

教学路上,高飞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还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身边的班主任一起成长进步。2017年5月,阳江市第一个特殊教育名班主任工作室——高飞名班主任工作室成立;2021年5月,经省教育厅遴选,广东省高飞名班主任工作室成立,目前是广东省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特殊教育类名班主任工作室。

入室学员涵盖了云浮市、茂名市、韶关市、肇庆市特殊教育学校及阳江市5所特校共11名特教班主任。网络学员涵盖了6个阳江市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全体学员以及全省各个特殊教育学校的优秀班主任共153名。

“高飞老师是学校率先做课题的人,她带动了整个学校的教研氛围。”在高飞名班主任工作室跟岗学习的工作室助手陈祎介绍,高飞性格爽朗,又好相处,老师们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都喜欢找她探讨。她也利用工作室这一平台给大家创造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工作室一个重要的理念是让班主任们站出来,勇敢地表达自己。“老师要注重言传身教,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大方,学生也会受他们的影响,变得自信起来。”高飞表示。

在工作室里,老师们通过跟岗学习、读书分享、案例分析、课题研究等方法全方位锻炼专业素养。去年年底,在线上工作室成果展示会上,老师们展示了鞭辟入里的观点和流利的表达,赢得了专家的一致称赞。专家点评道,“没想到特校班主任们这么有智慧、这么有办法。”

为更多孩子插上“高飞”的翅膀

“看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看楼盖得有多高,人们有多富有,而是看他们有没有真正关心到弱势的孩子。”高飞始终认为,特殊孩子与普通孩子是一样的,特殊教育的本质就是让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样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

因此,她花了大量心血在这些孩子的日常教育中。鼓励他们多读书、多锻炼、多分享,促使学生更加大胆地与人沟通。在她现在任教的班级里,孩子们即使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的监护下,也能独立地完成很多事情,比刚入学时变得自立得多,也更加自信。

有很多孩子都愿意把心里话说给高飞听,她还时常充当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桥梁。“老师你帮我跟孩子说说吧,我实在没有办法与他沟通。”面对这种求助,高飞总是第一时间去解决。

学生阿宏家3个都是聋哑孩子,哥哥是2007年建校入学的第一批学生,姐姐、弟弟分别于2016年、2020年考上广州大学,高飞先后教了他们家三个孩子,和他们的妈妈早已成了好朋友。“高老师,真是太好了,又由你来教弟弟了,孩子在你班上我就放心了。”2020年弟弟高一入班时,他妈妈拉着高飞的手激动地说道。

“刚开始时,家长和社会对特殊教育从业者会有误解,认为我们是保姆,只负责照顾孩子们的饮食起居,但经过我们的努力,他们逐渐认识到,我们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孩子们,还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不再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高飞说,家长的一句放心,就是对老师工作的极大肯定,也是她前进的巨大动力。

提到学生,高飞侃侃而谈;提到自己的孩子,她却显得有些惭愧。“陪他们的时间太少了。”高飞有些感慨。她记得儿子小的时候经常要妈妈陪着才肯入睡,有一次她忙工作忙到十二点多,儿子就一直等,最终困到自己睡着了。回到家听说儿子一直在等自己,高飞又愧疚又无奈。

她坦言平衡好事业和家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是特殊教育工作者的丈夫也同样工作繁忙,所以他们只能尽其所能,提高工作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把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尽量留给孩子。“有时也要牺牲睡眠时间,把孩子哄睡了再起来干活。我手机的闹铃都设了好几个。”高飞笑道。

在高飞看来,教师行业,尤其是特教行业,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行业。她定期会研究国家针对残疾人的政策法规,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了解不同残障类型的孩子应该采取哪种适切的方式进行教育。

未来,她打算在融合教育之路上继续前进,身体力行推动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更好地帮助特殊教育孩子成长成才,为更多孩子插上梦想“高飞”的翅膀。

统筹/策划】赵强 黄林

【撰文】潘倩瑶

【视频】黄林 巫雅柠 潘倩瑶

【图片】受访者提供

编辑 吴思旻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