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呈现视听盛宴:海上森林 灯塔长明

南方+

2023年春,雷州半岛。

“哪里的渔歌飘来哟,吹落了天上云彩哟,哪里的白鹭飞来哟,又引得片片浪花开哟,是你伴着海风来哟……”乐声传来,湛江影剧院的幕布缓缓升起,湛江原创诗画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揭开神秘的面纱,台上演员情绪饱满,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链接过去与现在,湛江以剧开启文艺之旅,引领观众寻找红树林深处那永远不灭的灯塔。“红树林是湛江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我们从点滴入手,从平凡入手,将几个小故事叠加在一起,挖掘红树林精神内涵。”音乐剧总导演裘华松说。

海风轻拂,灯塔亮起,一段段穿越时空的历史记忆在红树林深处徐徐展开。

源起

于生活中觅灵感

在中国大陆最南端,一棵棵红树林在海上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绿色长城”。湛江,是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湛江红树林被誉为“世界湿地生态恢复的成功范例”。

2021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的《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要对广东省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同年12月,湛江市召开建设红树林之城工作会议,正式吹响建设“红树林之城”的号角。

红树林生态保护与修复如火如荼开展时,湛江市也在探索用艺术创作解析红树林,用艺术触角撬开红树林文化大门。“刚开始我们想着出一个红树林节目,但红树林是具象植物,节目太简单难以赋予红树林更鲜活的形象,为让题材更厚重,在市里的支持下我们准备打造属于湛江红树林的一部音乐剧。”湛江歌舞团副团长胡国辉缓缓道出音乐剧的由来。

2022年,过完春节不久,主创团队就着手开启长达2个月的采风之旅。他们在行走中丈量湛江土地,领略雷州半岛魅力。他们深入到雷州、遂溪等地,与当地文化老艺人、非遗传承人聊聊湛江的前世今生,试图以当地文化构建故事的主线。

同年5月,这部由湛江市委宣传部、湛江市文广旅体局指导,湛江歌舞团创排的原创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最终确定由广东南方歌舞团副团长、国家一级导演裘华松担任总导演,曲艺表演艺术家周军创作剧本,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主席高翔作曲。

在这部剧中,湛江重大红色历史题材如渡海战役、雷州青年运河,以及抗台风、红树林生态修复等故事被搬上舞台,雾号岛上平凡的主人翁雷阿满,接起养父的班,扎根红树林,甘当“守塔人”。透过这些平凡人的故事,观众窥视湛江一路发展所经历的风雨,也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湛江人形象。

“这部剧里所选取的3个中心事件涌现出很多劳模。我们曾经也采访硇洲岛两代守塔人,我们也找到徐闻渡琼作战时那些船老大的后代,直到现在,他们还在延续祖祖辈辈那种甘于奉献的精神。”对湛江颇为熟悉的周军,很快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创作的灵感。

排练

一次勇敢的创新尝试

2022年7月10日,排练启动。

在湛江,还没有剧团创排过音乐剧。裘华松认为,湛江歌舞团有着专业的歌唱和舞蹈团队,为后续将题材定为音乐剧提供了基础。创排音乐剧,是湛江歌舞团一次勇敢的创新尝试,也是湛江在文艺之路上的一次探索。

摆在面前的第一道难关,就是给角色定演员。谈及此事,当时的愁容依然浮现在胡国辉的脸上,“选角历经重重波折,有些演员会演的不会唱,会唱的不会演。光是试这些演员,就足够花费功夫。”

多番面试挑选后,主创团队决定以湛江歌舞团人员为主体进行创排,吸收当地一批优秀的舞蹈和声乐学员作为补充队伍力量,并邀请雷剧代表人物、第1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林奋倾情助演。

“这次创排带给我很大的力量。在歌舞团里,我主要负责演唱,一般站着不动,如今要边唱边动,通过自己的表情动作声音,向观众传达情绪。”李丹丽在剧中扮演阿莲姐的孙女白露,在没有外出任务时,每天早上9点直到晚上,在排练厅里,总能见到她和伙伴们排练的身影。他们各司其职,在一遍又一遍的练习中揣摩自己的角色定位。

挣扎,是成年雷阿满饰演者金宇在创排表演中的最深感触。“主创团队天天在一起排练,大家每天在业务艺术上提出不同见解,有时甚至能够‘吵’起来。”而在他看来,正是这种挣扎,推动团队反复打磨作品,才让这部剧在每次的呈现中找到别样的惊喜。

一个个小细节,一步步打开观众读懂“红树林”和“灯塔”的窗口。回忆演戏细节,金宇谈道,成年雷阿满尽管年龄越来越大,但是精神上是不屈不挠的,在呈现时,背虽然弓着,但头却是永远抬着的。

在这部剧中年龄最小的演员是12岁,他是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孙浚迪,从小热爱主持歌唱,在剧中饰演童年阿满。“风儿沙沙,雨儿刷刷,红树林下,把窝搭搭。”稚嫩的童声演唱让观众回忆起在红树林边无忧无虑的日子。孙浚迪坦言,每次排练时,老师们会帮忙指导动作、表情,将之带入角色之中,这也让他对红树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湛江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红树林深处的灯塔》的创排,是擦亮当地文化品牌的又一力作,也让当地演员拥有与一流团队交流学习的经验,提升当地文艺水平能力。

舞台

湛江文化多元吸睛

从构思到演出,从台前到幕后,一群人齐心协力,用歌唱、舞蹈、戏剧对白、舞美等综合舞台艺术,以文艺形式还原渡海作战、修建运河、抗台风场景,唤醒湛江人深处的记忆。

3月19日,2023年湛江市“红树林之城”文化活动周启动。连续3晚,音乐剧《红树林深处的灯塔》在湛江影剧院作汇报演出。

舞台大幕拉开,剧目名字缓缓消散在舞台上,隐于黑暗中。大幕落下,幕后工作者精准将道具摆放到原定位置,这是一遍遍肌肉记忆造就的结果。

舞美植入大量的湛江本土元素,交出创意与视觉并存的答卷。傩舞、雷州换鼓、北坡游鱼……这些湛江“特产”让舞台精彩纷呈,也融入到故事情节中,造就了极具湛江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剧中,渡琼作战中,一群人排开表演雷州换鼓,推进战争气势;红树林“嘎嗲”,成为湛江人修建大渡槽时难得的美味;在台风来临时,国家级非遗傩舞表演展现出岛民与大自然的斗争……文化与情节产生独特的碰撞,人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知地域文化的色彩和精神力量。“演员们唱得都很稳。”裘华松介绍,剧中融入雷州换鼓、渔歌等文化元素,结合剧院的实际情况,灯光舞美算是达到良好效果。

湛江,是一座充满“海”味的城市。于是,主创团队选择渔歌、雷剧、雷州话等艺术表达形式,让地方歌曲、方言实实在在地“入戏”,这也有望成为剧作传播发酵的重点。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他们都是好人,永远留在红树林尽头……”接近尾声时,不同时代的人以超现实主义的方式回归到台上,人们熟悉的雷剧艺术家林奋一袭红衣缓缓走向舞台,穿梭于舞台中,与演员们用雷剧唱腔为这部剧点题。

演完谢幕,在后台,林奋感动情绪久久未能散去。林奋透露,当主创团队将剧本给她看时,她便欣然答应接下这个“活”,“我为这些在雷州半岛上默默奉献的前辈们感动,也期待下一步有类似形式的剧作在湛江诞生。”

引领

灯塔照亮前行之路

一个人、一座灯塔、一片红树林……守塔人雷阿满以岛为家,与海相伴。灯塔和红树林这两个重要意象,为观众开拓无限的想象和思考空间。“这是一部厚重的剧,我认为并不是很通俗易懂的,用艺术去引领人思考,对于观众来说,可能要多看几遍才能了解其中的内涵。”金宇说。

“这部剧启发着我们每个人都要扎根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像人守护着灯塔,红树林守护这片海域一样。”曾看完全场彩排的广东海洋大学教师李梦依认为,这部音乐剧采用拟人的手法,讲述红树林扎根在这片海上,守护着海,展现一个茁壮成长的“红树林之城”。

红树林手挽手,根连根,屹立前方抵御台风和海啸,保卫身后的湛江人民。在裘华松看来,红树林所蕴含的最重要精神是团结互助,“任何事情攻坚克难,大到国家,小到个体,都要有一种奉献精神,团结互助才能够迎刃而解,才能够做成更多的事情。”

而剧中另一意象——灯塔,指引航行的方向,用一丝微光照亮前行的路。正如剧中所诠释的,两代守塔人扎根海岛,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小人物有着大情怀,而这种情怀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灯塔的意义,它就像我们人民群众里面的无名英雄,他们默默地奉献自己,感召更多人为社会付出。”裘华松说。

“哪里的渔歌飘来哟,吹落了天上云彩哟,哪里的白鹭飞来哟,又引得片片浪花开哟,是你伴着海风来哟……”音乐剧走向尾声,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新一代青年白露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回到家乡投身于生态文明,继续扎根海岛的红树林中。

如今,“红树林之城”正如火如荼建设,湛江在先辈力量的精神感召下,苦干实干,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湛江好声音”。未来,湛江将带着这部音乐剧,登上更大的舞台,用文艺书写湛江一代人的记忆,向外界观众讲述湛江红树林的故事,绽放湛江的理想信念。

【记者】傅晓冰

【实习生】方怡

【通讯员】马蛟学

【摄影】郭龙碧

编辑 陈文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