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大学而兴,大学因城市而盛,一流城市与一流大学双向融入相互成就。”
“大学唯有海纳百川和容纳人类新思想和新文化,才具有活力并成为所在城市与地区的活力源。”
“中国大学要扎根本土,精准对接,以特色优势服务区域需求,走自立自强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青年—大学—城市—国家,也是发展命运共同体。城市与大学共荣共生、良好互动,大学与大学生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国家的富强、城市的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奋其志、尽其才。”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
3月21日,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以《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构建“大学-区域”发展命运共同体》为题,为同学们开讲“思政第一课”,深邃的见解和精彩的演讲,引发师生的深思。
大学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
与城市共同成长、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成就
过去,人们把大学看作“象牙塔”,寓意在繁杂社会中,大学是一方纯净土地,代表一种纯粹的理想之境。如今,当代大学生们的成长还能仅仅囿于“象牙塔”之中吗?
课堂上,李清泉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阐释了大学与区域关系的演变。
李清泉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首次提出教育是“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凸显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分量之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高水平高等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大学应主动担当起服务支撑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使命,成为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力量。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对高校服务社会及区域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李清泉开讲“思政第一课”。
“归根到底,我们的高等教育要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根中国办大学,发挥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我们未来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历史责任。”李清泉说。
回顾百年教育发展历程,李清泉说,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表明,服务区域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我国的教育发展史也证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转型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如今,大学早已打破独善其身的边界,从成为社会发展的服务站,到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灯塔”。大学与城市共同成长、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相互成就;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逐步演变成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命运共同体。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发展同向同行,大学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
高校如何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灯塔”呢?李清泉说,我国现代化进程实施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大学的“连接者”作用越发突出,深度参与、实质促进了区域发展的价值共创,在此过程中发挥“灯塔”效应。“未来已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区域发展和科学中心形成的重要引擎,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既要放眼全球,也要扎根本土
如何建设一流大学?
李清泉以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经验为例,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本土化和差异化因素指出,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高等教育在“大学-区域”协同发展中开创新局面。面向未来,大学需要在多重国家战略交织演进中,跨越从理念到行动、从行动到成果两个“太平洋”,开辟“大学-区域”协同发展新境界;打通从0到1源头创新的“最初一公里”、从1到N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区域发展。
大学如何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李清泉说,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发挥大学的独特功能,为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提供新动能。校城一体,共创共荣,精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设计优化与自主演化相结合,构建“大学-区域”协同发展的开放系统;打造大学-区域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为主要抓手,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全面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构成“大学-区域”命运共同体“五星模型”。
李清泉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要放眼全球,也要扎根本土,紧密贴合国家高等教育布局,在精准对接中实现标新立“特”,走自立自强的差异化发展之路;以特色优势服务区域需求,探索融入区域发展的可行路径。
深大要以“全球广度、中国高度、深圳速度”
扎根“双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
面向未来,深圳大学需要怎样的改革与探索?
李清泉以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为例说明,打造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大学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湾区大学群’的奋斗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李清泉说,作为以城市命名的大学,必须紧密对接中央所指、湾区所向、城市所需,以“深大所能”全力助推“双区”建设。
“深大不仅是办在深圳,更是‘长’在深圳,长在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李清泉说,作为深圳高等教育的长子,深圳大学几乎全程参与和见证了深圳的伟大创业和伟大奇迹,创校之初就肩负着为特区培养人才、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探路的特殊使命。深大40年的成就努力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深大扎根深圳,始终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特殊使命,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高教改革提供新时代可借鉴、可推广的深大经验。
“名城、名校、名企,共生演化。”李清泉说,高等教育要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引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大学确立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中长期“三步走”战略,要以“全球广度、中国高度、深圳速度”,扎根“双区”加快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立足本土,面向未来,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社会服务为抓手,为服务国家和“双区”建设需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寄语深大学子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融合
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新时代青年如何与国家共命运,实现人生理想?”课堂上,李清泉向同学们抛出思考题。他说,城市与大学共荣共生、良好互动,大学与大学生也要双向奔赴、相互成就,青年—大学—城市—国家,也是发展命运共同体。“国家的富强、城市的发展,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奋其志、尽其才。”
当下,“ChatGPT”成为热门话题,李清泉以此为切入点指出,大国之争是科技之争,向广大学子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青年学子如何成为适应新时代的人才?李清泉鼓励深大学子勇挑重担、把握机遇、善作善为,把自己的志向融入时代发展,与时代同行,将“个人梦”与“中国梦”相融合,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立非常之志,建非常之功,在新征程上放飞青春理想。
【听课感受】
深大经济学院 郑童茵:
李清泉书记对大学与城市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对两者相互滋养、互相促进的社会生态的研究与见解,发人深思。这堂课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看待大学与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同时也增强了我们作为深大学子对学校、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深大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梁巨宏:
通过清泉书记的思政课,我更加了解到大学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它们是一个生态系统,各部分有机配合,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也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们需要独立思考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我相信,大学作为智力资源和创新引擎的重要角色,将会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深大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吕安琪:
李清泉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我感受到了深大作为深圳高等教育的“长子”,在这座城市孕育而生,也在滋养着这座城市。愿深大与深圳携手并进,共创未来。作为深大人,我也将不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作出贡献。
【记者】孙颖
【通讯员】王若琳 李东辰 童磊 付汤雅
【图片】庞审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