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陈之琪
当孩子的作业成了家长的任务,家长可以抱怨吗?前不久,河南焦作沁阳市一名学生父亲发视频称,因为在班级群内发了一句“家长又有作业了”,不光被教师踢出群聊,还被“电话教育”了一番。事件起因于班主任在家长群里要求家长督促学生周末完成线上收看任务,并要求上传文件。当事人回复了一句“家长又有作业了”,没多久就被直接移出群聊。随着这件事迅速在网络上引发讨论关注,当地教育部门已经介入并表示正在进行处理。
社交媒体时代,家长群能为家校联系提供更大便利,本应是加强教师与家长间沟通理解的桥梁,然而,如今我们却时常能够听到一些家长方面吐槽和不满的声音。有些宝爸宝妈表示自己平时工作加班晚,还得时刻关注家长群里布置的任务消息、及时回复“收到”;若是回复晚了或是任务没完成,还有可能被教师公开提醒“互动要积极”……有不少网友笑称“压垮成年人只需要一个家长群”。
监督孩子完成线上任务、辅导孩子完成作业、给孩子批改订正……家长在工作繁忙之余收到这些繁杂任务,即便是为了孩子,一时间也难免心有不快;当“孩子的作业”变成“家长的任务”,同样容易引人质疑教师对自身职责的懈怠和缺位。从情感上讲,家长一句“又有作业了”也完全值得理解,然而教师面对这样的小异议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解释沟通,而是选择“二话不说”直接“摒除杂音”,这种做法确实欠妥当。
同样是家校联系间的冲突,这件小事还让人联想起,此前一位家长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不少媒体评论表示,“家长批改作业是老师失责”。本质上讲,两件事都是在“家校共育”中责任地位不明等问题上滋生出的质疑与抗拒。事实上,“群聊”存在的意义在于相互沟通、促成理解,不该只充斥着单调的“通知”与“收到”,而应当包含更丰富的情感交流和联系。学校教师作为家长群的管理者,更不能自诩“群主”权威、把教学任务单方面“转嫁”给家长,却忘记了自己身为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积极交流的职责所在。值得正视的是,当“家长群”退化成“作业群”,教师与家长自主沟通交流的意愿和可能性实则降低了。将目光放长远,双方难以在单纯的“任务收发”中换位思考、达成共识,也更无益于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家校协同教育,丢失了家校联系的根本价值。
从政策上看,2020年,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曾回应:对于“要求家长完成或批改作业等明令禁止的行为,发现一起,严处一起”。一定程度上讲,如今对广大学校与教师而言,“给家长留作业”已经成为不能明确提及的“雷区”。如此来看,家长抱怨“被留作业”就被直接“禁言”,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也值得我们思考。其实,比起“相互默契”地“闭口不言”,学校和家庭更应积极商讨,把家校教育中各自的职责揽清楚、衔接好;在教师与家长具体沟通时,也更应留出交流意见的互动空间,尽量让任务、作业可以“删繁就简”,这才是提升家校共育效率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印发通知,系统部署做好2023年度“双减”督导工作,继续把“双减”督导作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我们值得相信并期待,在政策推动与社会积极关注下,“杜绝将学生作业变成家长作业”可以不只作为一条“底线”,而能成为广大教师与家长真正乐于遵守、相互启发教育思路的宝贵契机。让学校和家庭各司其职、相互促进,让流动的教育与温情共同培育孩子成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