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继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2022年,阳江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阳江市教育局开展“阳江名师”推荐选拔工作,并最终选出25位具有代表性的示范教师。
为充分展现阳江教师的职业风采,弘扬高尚职业道德,树立良好职业形象,近日,南方+团队与阳江市教育局联合策划推出【阳江名师】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本期,让我们聚焦阳江名教师代表—阳东区第一中学副校长陈学敏。听听她怎么说教师这份职业的幸福感,又是如何始终葆有热情,在教育的沃土里耕耘了24个春秋。
阳江名教师陈学敏:为师者,渡人自渡
1999年,陈学敏怀揣着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梦想,回到母校阳东区第一中学,开启了她教书育人的职业生涯。
从教24年,她一直待在阳东一中,不仅见证了阳东教育的发展变迁,也迎来了教育事业的一个又一个重大收获。
近年来,阳东教育事业提速发展,进入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先进行列,陈学敏也从当初的一名普通化学老师,成长为阳东第一中学副校长、中学化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并在2022年获评“阳江名师”的荣誉称号。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陈学敏说,正是这份力量,让她始终葆有热情,常怀进取之心,在教育的沃土里耕耘了24载。
初至讲台,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小时候看着老师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地讲课,我就对教师这个职业心生向往。”果不其然,1999年,心怀教师梦的陈学敏刚迈出大学校门,便回到母校——阳东区第一中学。
“刚上讲台时比较年轻,学生也比我小不了几岁,总是难免紧张。”回忆初入教坛的情景,陈学敏和时下很多年轻教师一样,既紧张又兴奋。
为了克服这份紧张,向学生展现最好的状态。从走上讲台的那天起,陈学敏就秉承着“不懂就问,虚心请教,力争上游”的理念。
“可能我比较笨,我就想着笨人多努力点,笨鸟先飞嘛。”陈学敏谦虚地笑道。事实上,了解陈学敏的同事朋友都知道,她有着尽善尽美的性格,在她看来,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能力,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最初教学的那几年,陈学敏一直担任班主任,由于经验较少,她就向前辈学习。请教一些资历较深的班主任,借鉴他们的方法,再进行改进提升。“有些他们用过的方法我就不用,耍点小聪明,在班级管理中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精’。”陈学敏的谦虚俏皮再次显露出来,她坦言这样带出来的学生不管是思想,还是学习成绩总会让她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果然进步更快。”陈学敏笑道。
即使不是最成功的,也一定要是最努力的
2004年—2008年,是陈学敏压力最大的一段时间。那几年,她一直带高三年级,不仅担任班主任、学校科组长、备课组长,还兼任三个高三年级的教学任务。
每周20多节课连轴转,高强度的教学工作,让她只能把年幼的儿子带在年级组室学习,陪她一起工作。
高三年级工作辛苦,学生苦、老师也苦,班主任、备课组长更苦。“但每天能和学生在一起,看着学生一个个考进心仪的大学,在各项竞赛中获得荣誉。”陈学敏说她一点都不觉得苦,心里比谁都开心。
“都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但老师却想倾尽所有,把自己的知识都教给学生,这是一种天然的情愫。”陈学敏有些动情地表示。
常言道,天道酬勤。在陈学敏不断奋斗的过程中,也迎来了事业的一次又一次突破。2010年她顺利通过中学化学副高级教师的评审,还被评为阳江市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阳江市劳动模范;2015年评为广东省中小学特级教师。
多年来,陈学敏在教育事业上只有一个朴素的愿望:既然承担了教书育人的责任,就一定要做一个好教师,即使不是最成功的,也一定要是最努力的。
语气轻柔、温文尔雅的陈学敏骨子里实则透着一股刚毅。相较于物质生活上的追求,她更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努力、专注、有韧性,是同事对她的普遍评价。
“每次在饭堂吃饭,大家一起聊天,陈校都是笑着听我们讲,她话也不多,吃得也比我们快,吃完就匆匆去忙工作了。”在陈学敏的同事印象中,她做事很有计划,又快又稳,不管面对多少工作,总能在恰当的时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特别忙的时候,她一个人就像一支队伍,上课、备课、做课题、撰写论文,她享受这种专注做事后带来的进步,教学工作也越来越出色。
她曾先后多次承担省、市、区教师培训工作,主持和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共10项;公开发表获奖论文30多篇;参加省内外各类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交流讲座50多次。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陈学敏渐渐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她主张推广“情境教学”和“自助、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在这一模式下,以“化学核心素养”为目的,以“享受教育”为过程,达到“教学合一”,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挥省级名教师工作室辐射带动作用
早在2018年,陈学敏就被评为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19年又顺利通过中学化学正高级教师的评审。虽然她一直在强调,能有这样的成绩都依赖于组织的培养、学校搭建的平台,以及同事的帮助与包容。但都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过往艰辛而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何尝不是那个有准备的人。
成立省级名教师工作室后,陈学敏需要做更多事,研究课题、带团队、培养学员。她仍是事无巨细地完成一项项工作任务。
她以“一体三导六环”的教师培养模式,以“1+6套餐”课堂教学体系引领工作室建设,促进工作室成员在办学思想和水平上有了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陈学敏采用多种方式,多次带领工作室成员进行研修,承担省、市、县(区)级公开课;先后到阳江各县区、云浮、广州、深圳、湛江等地进行专题讲座,举办了30多场专题讲座;到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开展送课送培支教活动20多次。
在她的引领下,近几年,20名省工作室培养对象、30名市工作室学员、25名党员教“双培养”工作室学员迅速成长,其中20位老师晋升为高级教师,75位老师被评为市、县(区)、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6位老师通过遴选成为阳江市中小学卓越教师培养对象,5位被认定为阳东区骨干教师。
被培养的教师都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实现了带动和辐射的价值,强力助推了阳江市教育高质量发展。
“带学员时,与带学生的心情一样。”看着跟岗学员迅速成长,她说自己比他们还高兴。
“独行快,众行远;如果一个人是一面旗帜,百个人就是一种精神,只有带好团队,才能走得更远。”陈学敏曾写过一段成长感悟,其中有一项是团队力量。她经常跟学员分享,教育路上,需要有自省能力及讲真话的同行人。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她也这样要求自己:不断自省、不断磨砺。“要想影响身边的人,首先要做好自己。”陈学敏强调。
家庭与事业的双向奔赴
“在我印象中,妈妈一直是没空的,她很辛苦!”陈学敏的大儿子今年大三,回忆童年时跟妈妈相处的时光,基本都是跟着妈妈在学校加班,周末也不例外。
谈及家庭,陈学敏多少有些愧疚“我从工作以来就一直在忙,很少有时间可以多陪陪孩子。”但孩子跟她依然特别亲,在儿子印象中,妈妈很少对他说教,不管做对做错,妈妈给他的首先都是一个笑脸和温暖的鼓励。
陪伴虽少,父母耳濡目染地言传身教对孩子而言影响更大。陈学敏夫妇都深知孩子的成长除了陪伴,更重要的是家庭环境。她与丈夫是同学,相处20年几乎没发生过争执。
“作为夫妻要相互成就。”据陈学敏介绍,公务员丈夫工作同样繁忙。他们达成的默契是,尽彼此最大力量支持对方工作。谁有空闲,谁就多照顾家庭。“说到这,真是要谢谢他,感谢他对我的包容,这几年都是我经常出差,他为家庭付出更多。”陈学敏有点不好意思起来,她再次表示还要感谢父母在背后默默地付出。
三年前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理想大学,有人问他成绩优秀的秘诀。儿子笑称,没什么秘诀,从小父母都在努力工作,特别是妈妈一直都积极上进,他觉得自己不上进都有点不好意思。
听完儿子的话,陈学敏露出了无比欣慰的笑容。“再辛苦也是值得的。”一路走来,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陈学敏感到既幸运又幸福。没有刻意经营过家庭,但拥有一个稳定的港湾;从未正儿八经地教过儿子,但儿子的成长却让她感到十分满意。
“这种满意不仅仅指他的成绩,他的性格、为人处世的态度,更让我感到欣慰。”陈学敏补充道。
2016年,陈学敏幸运地迎来了第二个孩子。白天女儿忙着上学,陈学敏也在学校忙着工作。“晚上尽量多陪孩子,给她讲故事,哄她睡觉,等她睡着了,我再去处理其他工作。”比起之前,她已经学会多留点时间给女儿了。
日常生活中,陈学敏偶尔会去旅游,去不同的地方走走看看。有时候发朋友圈,学生看到后就打电话要热情招待老师。“导致现在我都不太敢发朋友圈了。”陈学敏笑称,每年过年过节,都有从外地回来的学生约她聚一聚,聊聊工作和生活。每当这时她总是感觉当老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谈及未来,生活上陈学敏已经感到满足。工作上觉得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毕竟社会在变,教育也在变。”面对新的挑战,她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因此她时刻提醒自己,继续保持钻研精神,脚踏实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继续深耕、继续创新,与时俱进。
此外,她还想培养更多年轻教师,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结合名师工作室建设,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真正为阳江教育教学添砖加瓦。
【统筹/策划】赵强 黄林
【撰文】黄慧
【视频】黄慧 黄明杰
【通讯员】魏振腾
【图片】受访者提供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