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探路 · 开篇语】
广州跌出一线城市了吗?前有杭州上市公司市值超过广州两倍,后有广州GDP被重庆超越降至全国第五城。近段时间,关于广州“竞争力减弱”的争议此起彼伏。
争议背后是焦虑,有担忧,更需要反思。曾在中国制造、贸易、商业史上书写辉煌的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省会城市,在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中,如何向上突围、勇挑大梁?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今日起,南方都市报开辟“大兴调查研究 唯真唯实问治”栏目,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
首期推出《广州探路》系列报道,10余名记者兵分多路,历时一个多月深入一线,与上百位群众、从业者、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等座谈研讨,集纳分析上千条城市发展数据,从南沙发展之切、工业下滑之忧、科创突破之困、商贸进阶之怅、外贸提质之迫、城市更新之徨、支柱产业之岌等维度切题,探讨当下广州的破局之路,推动广州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行稳致远。
当下的广州,正持续“挤”上热搜、霸榜“全国人口迁入地”首位,甜蜜烦恼背后,正是因它释放的吸引力。以变促新本就是广州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广州继续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底气。未来的广州,如何从旧有的发展模式中转身,通过高效能治理探索与自身适配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更值得我们期待。
第一问
商贸之问
从中古时代的藩坊
近古的海珠石商埠
到十三行的出现
羊城广州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号
——千年商都
而千年之后的转身
广州商贸业的发展却放慢了脚步
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
广州优质零售商业总存量、人均优质商业面积、
已进驻国际奢侈品品牌数量
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
均无法挤入前三
尤其是成都、杭州这样的新一线城市
在近年来绽放的商业魅力太过耀眼
相较之下
广州头顶的光环更是有所暗淡
2016年2月,国务院将广州定位为
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7年过去,广州离“国际商贸中心”目标还有多远?
千年商都该如何发挥优势和能力
推动商贸业进阶?
01
“广州拼什么?”
曾创造多项“全国第一”
如今缺乏商业创新
新一线城市在商业领域的追赶,向来用实力说话。
2022年,成都有15个商业项目(商业建筑面积≥3万㎡)入市,新增供应140.6万㎡。其中SKP为亚洲最大的下沉式建筑,全国首个下沉式高端时尚百货,它的开业为成都2022年的商业划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同样是去年,杭州新增了10个商业项目(商业体量≥3万㎡),今年一开年更是好消息不断:1月,王府井商业中心入驻萧山,带来杭州首个王府井购物中心;2月,新城拿下城北崇贤商住地块,将落地杭州首个吾悦广场。而在接下来的2年内,这个城市还将相继迎来杭州中心、杭州恒隆广场、杭州K11购物艺术中心、杭州IFC和杭州SKP等多个大项目入市。
而广州去年全年仅录得五个购物中心开业,且没有拿得出手的重磅项目。更有多家老牌商超和百货在近两年内纷纷撤场:广州王府井百货、摩登百货海购店、东百花地湾店、天河城百货北京路店……
“这个城市积淀的商贸优势正在流逝和老化。”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王先庆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广州缺少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大型流通龙头企业,缺乏商业创新,也没有显示度较高的商贸聚集区。”
近日,广州天河城百货北京路店宣布撤场。
截至2022年12月30日,A股(包括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百货零售行业共44家上市公司,其中有4家市值超百亿——这里当然没有来自广州的企业。顺着市值榜单一路向下,直到第17位才能看到“广百股份”的名字。
“但是回头看,我们的专业市场,会展业,零售业确实有很多优势可言。”改革开放以来,广州以商品流通为突破口,在改革开放中大胆尝试和探索,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1980年10月,高第街成为中国第一个经营服装的个体户集市。1981年4月,广州友谊公司在环市东路开设超市,成为中国大陆零售百货店中的第一家开架商场。1984年5月,越秀区西湖路灯饰市场开业,这是80年代中国最早的灯饰夜市。1985年,广州南方大厦百货商店成为全国国营百货商店(场)中,全年商品销售额、实现利润和缴纳所得税均为最多的百货商店。1996年,天河城广场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真正的购物中心。
“在一线城市中,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上海聚焦金融,深圳发力科技。所以国家定位的国际商贸中心,广州是最合适的。”王先庆表示,可惜的是,近20年来,广州没有从战略高度去推动国际商贸中心的打造,商贸领域创新不足,错失了先机。
“现在,杭州在拼数字商贸,成都在拼时尚,深圳在拼科技商贸,上海拼首店,广州能拼什么?”王先庆认为,就算目前跨境电商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大平台并不在广州,“我们也只是个过境!”
今年3月8日,广州发布了全国首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题规划——《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发展规划》指出,广州拥有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美妆日化等产业集群,但主要集中在低端加工、代工环节,产品低端化、同质化问题明显,缺乏以品牌为引领统筹设计研发、运营销售等高价值环节,导致大部分产品缺少市场竞争力。
此外,国际交流活动的带动作用未充分凸显。疫情前,广州举办国际会议数量仅17场,举办国际体育赛事32场,处于国际消费中心培育建设城市的中游水平(2019年)。国际交流活动少导致广州对国际人群的消费吸引较低。尽管疫情前广州入境旅客高达899.4万人次(2019年),入境旅客数量全国排名第2,但在入境游客的构成上,绝大部分来自港澳台地区,外国游客占比仅为38.5%。
02
优质商业面积、商业地产活力均不靠前
广州高端商业业态的缺失
离“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还有距离
2020年,广州正式向商务部申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2021年,广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此前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说法进行了升级。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广州在“双循环”战略背景下,主动构建新消费格局、形成国内外“两个消费市场”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广州市城市能级持续提升、实现广州市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跃升的重大举措。
那么,什么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否有具体的指标去评判?
戴德梁行是唯一加入到“广州开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课题组”中的跨国机构。刚刚出台的《广州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展规划》中,有不少零售市场的数据来自该机构,包括优质载体与运营主体规模、国际品牌竞争力、消费知名度等指标,这些数据直观地指出了广州在商贸领域中存在的短板与不足。
戴德梁行广州商业部高级助理董事温苑雯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提供了这几项指标的最新数据。
截至2022年第四季度,广州优质零售商业(指自持型、统一经营面积在5000㎡以上的零售商业物业)总存量约501.3万平方米,位居国内一线城市第四,距离北上深的优质零售商业总存量有一定的差距。
广州人均优质商业面积仅0.27平方米,与上海(0.86平方米)、北京(0.63平方米)、深圳(0.36平方米)差距较大。
截至2022年,进驻广州的优质商业运营商项目数量合计仅12个,与上海(67个)、北京(32个)有较大差距。
同样截至2022年底,广州已进驻国际奢侈品品牌数量为99家,位居全国城市11名,奢侈品消费者总量占全国约1.50%,排名第9。
20年前,广州市民王女士还是一个刚毕业的小姑娘。那时,她有一位从事零售行业的师兄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他在香港花了几千块钱买了一件大牌衬衫,穿去上班,走亲戚,和朋友聚会,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人问起他这件衬衫。” 一身行头无人欣赏,背后折射的是广州高端商业业态的缺失。
南都记者在2012年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看到,当时业内人士就已经指出:“广州的商业特别是百货零售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缓慢,在客观上阻滞了国际高端品牌在广州的发展。”
如今,王女士的职业也与消费领域相关,经常去外地出差。“2018年上海兴业太古汇开业时我去走过场子, 2021年上海前滩太古汇开业时我也去过,深深体会到上海和广州消费氛围的差别。”她表示,以爱马仕为例,广州一城一店,仅有广州太古汇店这一家,而随着上海前滩太古汇的开业,该品牌在上海已开出了四家门店。
已经连续发布了4年的《中国商业地产活力40城》报告,从零售业态发展水平、休闲业态发展水平,购物中心发展水平、居民消费意愿与消费水平四大指标对国内40个中大型城市进行了评分和排名。在最新的2022年榜单中,广州仅排第六位,位于上海、北京、成都、深圳和杭州之后。
连国内前列都算不上,又如何做国际商贸之都?
03
“广州有不可替代的产地优势”
仍有产地优势
重点聚焦四大时尚产业
温苑雯表示,论商业影响力和辐射力,亚太地区看香港,大中华地区则看上海,“在这个层面上,广州确实没有优势。”
但她同时强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评判,不能仅看商业消费、商圈建设,更重要的其实是在产业端。“广州在这方面仍有优势!”
这与王先庆的看法达成一致。“广州有产地优势,这是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他表示,很多商品虽然不是在广州卖掉的,但却是广州生产的。“广州的商贸氛围和资源一直都在。特别是会展业和批发业,积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
王先庆指出,目前,广州专业市场的整体发展仍然领先全国。
来自广州市场商会的数据显示,广州现存市场551家,品类涉及30多种,交易额近万亿,辐射全球。其中,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就是纺织服装产业——以全球规模最大的中大布匹市场集群(近60个布匹面料专业市场)和流花站西、十三行、沙河、新塘等几大服装市场集群(180多个服装专业市场)为纽带,形成了从面料辅料、时装设计、加工生产、展示销售、时装发布以及相关产业链供应链配套体系,涉及服装企业及关联企业3万家以上,服装服饰品牌3000个以上,从业设计师超过10000名。
除此之外,广州还形成了引领全国的美妆市场集群、皮具箱包市场集群、珠宝首饰市场集群等。仅三元里商圈就有35个市场,经营业户达1.2万家,拥有1200多个皮具品牌。美容化妆品类市场近10家,是亚太地区最大的化妆品批发市场集群。
因此,温苑雯也非常认同,在寻找商贸业发展的突破口上,广州还是找准了“国际时尚之都”这个发力点,重点打造四大时尚产业,即服装、美妆、珠宝以及皮具。
目前,广州时尚产业也形成了较强的“快”优势。如服装产业工艺流程可以在同城一天24小时内完成。
04
“广州以往赚的是‘中’端的钱,不是‘终’端的钱”
需打造自有品牌
借跨境电商抓住机遇
当然,光有批发业还不行。“广州不能只做商品的集散地,最重要的还是打造自己的品牌,做品牌的策源地。” 温苑雯表示,番禺淘宝村的存在,就说明广州以往赚的是“中”端的钱,而不是“终”端的钱。
“我们要增加时尚产业的附加值,就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而要有自己的品牌,就要搭建品牌落地的载体。”
2017年,天河路商圈商品总销售额突1万亿元,成为全国首个销售额达万亿的商圈。但温苑雯却指出:“天河路商圈被称为全国首店收割机。这恰巧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广州能吸引国际品牌的商圈也只有这一个。”据悉,一些高端品牌为了进入位于天河路商圈的太古汇商场,宁肯排队等上两年时间。
“除了商圈建设,广州还应该打造大型的产业消费集聚区,为商贸业的升级转型 提供空间和载体。另外也要培育本土大型商贸龙头企业。”王先庆建议,除了政府扶持,注入资本外,也可推动企业整合,避免商贸企业越做越小,逐步失去影响力。
“年轻消费者正在成长,他们喜欢个性化且性价比高的产品,跨境电商这一模式恰恰有这方面的优势。”国务院参事、中国跨境电商50人论坛发起人汤敏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第一轮电商兴起时,确实涌现了很多大平台。“但现在,第二波发展机遇来了。”他表示,随着“独立站”的出现,跨境电商领域在未来可能不需要很多大平台了。“电商业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广州要追上这波新动向,重塑跨境电商格局。”
下期预告:科创之问
改变“平庸创新”尴尬局面,广州科技创新要如何发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对广州而言,是跨越多年的命题,但始终缺乏突破。
2021年,广州R&D经费投入强度为3.12%,不仅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与国内苏州、杭州、东莞等经济体量略低的城市亦有差距。研发投入长期偏低,影响了广州科技创新产出的质量,全市龙头型科技企业缺乏、高新技术企业引领作用不突出。这些现象又进一步阻碍了广州创新能力的提高,容易形成与领先城市之间差距越拉越大的恶性循环。
广州科技创新困局在哪?要如何突破?明天,我们将推出《广州探路》第二篇——科创之问。
南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出品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裘萍
统筹:李颖
执行统筹:冯芸清
编辑统筹:黄琼红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冯芸清 梁思华 蒋臻 王美苏 伊晓霞 黄姝伦 李竹 莫郅骅 实习生 刘禹 李露莉 李涵颖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冯宙锋
视频:南都记者 张德威
设计:张钦 何欣 沈淑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