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女子新婚10天后突发重病陷入昏迷 尝试音乐疗法促醒

南都名医大讲堂
+订阅

为了唤醒陷入昏迷“长睡不醒”的病人们,医生们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包括“音乐疗法”。3月22日“世界昏迷日”前夕,南都记者在珠江医院康复科了解了该院对音乐疗法的最新研究情况。

28岁女子新婚10天后突发重病陷入昏迷

3月16日,28岁的张女士(化名)在珠江医院一间治疗室里又听到了她喜欢的歌曲《我是如此相信》,由音乐治疗师温小姐现场弹唱。这是一首对她很有意义的歌,在去年12月4日她的婚礼上,她亲自选定了这首歌作为背景音乐之一。

张女士有没有真的“听”到这首歌,人们无从知晓,因为她已经陷入无意识的“植物状态”,至今两个多月了。

动人的旋律和歌声中,张女士的新婚丈夫陪伴在她身边。张女士处于“睁眼昏迷”状态,大眼睛仍旧清澈,不时眨动,但对周边环境并无反应。

张女士昏迷的诱因是12月14日出现的咽痛伴反复发热,退热后出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随后出现意识模糊,考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在当地医院进行补液、调节电解质紊乱等对症处理后,19日凌晨张女士出现心跳骤停2次,2次约8分钟心肺复苏后,患者仍有意识不清,昏迷状态,四肢偶有自主摆动、自主睁眼,予大量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纠正酸中毒等处理。20日,张女士再次出现3次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仍意识不清。

张女士被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缺氧缺血性脑病,其间进行了一系列脱水降颅压、抗感染、控制心率等对症处理。

3月2日,她被转入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因广泛硬膜下积液,3月8日转入神经外科引流,3月10日手术,后拔除引流管。

如今,张女士仍意识不清,处于植物状态,四肢肌力减退,肌张力低下。

心跳骤停后要重视心肺复苏以及脑复苏

珠江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谢秋幼医生介绍,植物状态即此前俗称的“植物人”状态,现在国际上更愿意称之为“无反应觉醒综合征”,通俗讲就是“‘醒’了,但是没有反应”。

不过,“植物状态”是行为学角度进行的评估,依据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谢秋幼认为,张女士的脑电图状态是“中度的异常,有些快波成分还是有的,加上她很年轻,我们认为她是有机会恢复意识的,所以这三个月还是努力一把”。

谢秋幼介绍,张女士同时在使用的还有药物、多感觉刺激、高压氧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音乐治疗是科室正在进行的一项科学研究,并没有在临床上常规开展,目前主要是借由音乐判断病人的响应性,“通过观察病人脑电波的响应性,来判断病人的恢复潜力”。同时,音乐治疗也与一般的音乐陪伴不同,治疗师是具备专业知识、经过培训的专业人才。

怎样判断病人的苏醒可能?谢秋幼介绍,年龄是重要因素,越年轻恢复潜力越大,同时病因最关键,像张女士这样心跳骤停之后发生的缺血缺氧性脑病,其实是很难恢复的一种状态。

因此,谢秋幼提醒,在全社会推广心肺复苏技术时,也要重视脑的复苏,比如前期急诊阶段在保证病人心肺功能的同时,也要考虑怎样把脑功能保护好,包括亚低温保护,对脑功能的监测,早期的高压氧舱治疗等。

“总的来说,心肺复苏要及时,还要提高质量,在5至8分钟内要恢复对脑的血供;现场急救120要及时到位;院内急救要重视早期的脑复苏,把心肺复苏和脑复苏同时推进”,谢秋幼建议。

采写:南都记者李文 实习生邹小程 通讯员伍晓丹 韩羽柔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