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村亦是“岗”!这里蕴藏超700年桂城往事→

南海桂城
+订阅

天地平分春色,万物共待曙光。3月21日春分,在古时也被称为仲春月,这一天日夜平分,是个拥有浪漫情愫的美好节气。跟着节气,一起探访南海桂城𧒽岗的前世今生、地名渊源。

此外,“南海风物方志馆”也将在魁星阁开放,盘点南海地方风土资源与人文脉络,梳理历史文化肌理与民俗风情,探寻在社会流变中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

魁星阁南海风物美学空间暨南海风物方志馆即将开馆。

是村亦是“岗”

有超700年往事

说起“𧒽岗”,在南海无人不知,但其冷僻字的字形,不仅是外地人,在本地许多长者都不明白“𧒽”这个字是否正确,为何叫这个字。这也导致在报刊、网络、公交站牌上,常常看到“𧒽”字被“雷”“礌”“镭”等别字所代替。

𧒽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一种双壳类的河鲜,据考证古时候𧒽岗山周边为咸水滩涂,盛产贝壳“𧒽”,因山的形态像“𧒽”的壳,便将此山命名为𧒽岗山,村名为𧒽岗村,而𧒽岗山海拔约60米,是城内为数不多的山冈之一。据《南海地名志》称:“清末时𧒽岗山高约数丈,顶圆而略平,尾垂而微卷,状若𧒽。”

因山形态似“𧒽”壳,得名𧒽岗山。

“明代万历年间,就设有𧒽岗堡,属南海县西淋都。堡内村民环山而居,分为东约、西约、南约和北约。”南海区档案馆(方志办)工作人员介绍。

《南海地名人文录》一书中也记载,元代大德年间的《南海志》中,就已出现了地名“𧒽岗渡”,𧒽岗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行走在有700多年岭南往事的𧒽岗,这里的历史演变也经历着不少风雨。在𧒽岗东约公园内有一块“龙头乍雨”的石头格外显眼。相传在平地之中有一组隆起的异石,村民认为是祥龙跃出地面的“龙首”,无论是大雨滂沱还是小雨纷纷,“龙首”之处滴水不沾。因为村民认为这是天降瑞气,并称其为“龙头乍雨”。

东约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原石现已不存,2000年修建东约公园时在原址附近按照原貌重新雕刻,并在石上刻下诗句“龙头乍雨乍晴天”。

𧒽岗东约公园内“龙头乍雨”的石头。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老街的文化积淀却如陈年佳酿,历久弥新,韵味正浓。漫步在西约文化广场旁一条鲜为人知的“虾笼文化小巷”中,旧日家家户户织虾笼的光影,从每块青砖条石间弥漫开来。这条50米长的巷子里面,古色古香的青砖房搭配上传统的虾笼做装饰,再加上靓丽的花做点缀,真是一下子就好像穿越回到数十年前,到处都渗透着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

虾笼街里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约是南海虾笼生产的“聚集地”,村民经常都会接一些加工虾笼的活来赚钱。虾笼在老一辈西约人的记忆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最兴旺时每月出货量曾达到3~4万个。

随着时代变迁,虾笼的需求减少,西约编织虾笼的过往也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但这条“虾笼文化小巷”定格了南海虾笼编织业的光影。

一根编织线,牵起丝丝乡愁。

𧒽岗山古有八景

不久或将重现

有人说,如果不到千灯湖,不去魁星阁,就不算来过南海。而魁星阁正坐落于𧒽岗山顶,旧时老百姓到此阁来祭拜以求考取功名,后被拆除,2012年在原址上重建,2015年元旦正式开放。

魁星阁为千灯湖片区的制高点,阁高约60米,建筑总面积约2900平方米,共7层,采用基座、阁身、阁顶三段式处理,极富岭南传统特色,整栋建筑的风格在传承岭南传统楼阁风格的基础上,大量融入南海本土文化元素。

春分,天地平分春色。

即将在魁星阁开放的“南海风物方志馆”,盘点南海地方风土资源与人文脉络,梳理历史文化肌理与民俗风情,探寻在社会流变中生生不息的城市精神。正如主展览《鳌游南海》序言中写道:“千灯湖畔,𧒽岗山巅;魁星阁上,方志馆现。驻足一瞬,遨游千年。名贤胜迹,尽在我心。宏图远景,悉出君怀。”

“以前那里全都是田地和村屋,出门只有狭窄的泥沙路可以走,现在已变成了高楼大厦,而𧒽岗山也建成了风景秀丽,绿树成荫,丛花争艳,亭台楼阁点缀其间的𧒽岗公园。”每天都和老伴来散步的梁叔说,四周绿树环绕,登上魁星阁,可以俯瞰大半个禅桂,风景极佳。

南海特有的方言文化互动墙。

𧒽岗山一带,古时就有八景,1997年修建𧒽岗公园时,还曾勒石纪念。这八景是:泉水叮咚的“玉女弹琴”,山溪垂钓的“西溪晚钓”;端坐莲台的“观音修 “竹”,悠扬回响的“尼勒钟声”;有闲逸的“雁落平沙”,也有壮观的“白鸟归巢”;有清新的“龙头截雨”、也有古朴的“石云古道”。

据有关部门介绍,𧒽岗山古有八景正在陆续恢复中,未来不久或将重现,进一步融入千灯湖板块的城市景观。

“南海风物方志馆”即将在魁星阁开放,这是一个能体验南海精神,学习历史文化的好去处,敬请期待!

来源:珠江时报

编辑:佛山新闻网 罗静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