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木棉怒放时,广州三月别样“红”

南方探针
+订阅

木棉花绽放在校园中

“红红的花开满了木棉道,长长的街好像在燃烧,沉沉的夜徘徊在木棉道,轻轻的风吹过了树梢……”蔡琴的一首《木棉道》,仿若3月广州街头的真实写照。

广州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地”。木棉花是广州市花,承载着广州英雄城市的精神象征。自3月以来,“英雄花开英雄城”2023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全面铺开。

3月21日,华南理工大学南方文旅产业研究院院长江金波教授告诉记者,“丰富多样的沉浸式红色文旅活动,能进一步提振广州市民奋进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也给外来游客展示广州红色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英雄赞》

画尽木棉唱响一曲《英雄赞》

早在先秦古籍《山海经》就有记载:“大荒之中, 有衡石山、九阴山、灰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入处”。根据多个文献相互印证,这里的“若木”即是木棉。

西汉时期,南越王赵佗曾向汉武帝进贡红棉树,名烽火树,以表南疆稳固。清人陈恭尹曾作《木棉花歌》,谓红棉“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自此红棉更有了英雄树之称。

广州中山纪念堂就有一株350多岁的木棉,树高27米多,在2018年“中国最美古树”遴选活动中获得“中国最美木棉”称号。作为广州拥有最多古老木棉树的公园之一的中山纪念堂,园区内共有29株木棉。今年木棉迎风怒放,远看仿若火焰般燃烧。

多年来,有许多著名画家都以红棉为主题进行作画,例如高剑父、陈树人以红棉昭示革命风骨,陈永锵以红棉讴歌生命……著名潮汕籍画家蔡宝烈便是其中一位,他以红棉为主题,创作了大型国画《英雄赞》。

著名潮汕籍画家蔡宝烈与夫人

蔡宝烈给记者介绍道,《英雄赞》画面正中是毛泽东曾在广州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门楼,也就是如今的广州农讲所;左边建筑是如今的广州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上书“星火燎原”火炬,馆前是鲁迅许广平纪念雕像,右边远景是广州市起义烈士陵园门楼、纪念碑塔,穿过拱桥是1964年建成的中朝人民血谊亭,整幅画都是以红棉盛开环绕,仿若向世人昭示着英雄之花永垂不朽,生命的火焰生生不息。

“正所谓,岭南风骨,英烈忠魂。刑场上的新娘陈铁军与周文雍,就是在木棉树下英勇就义,革命恋人在刑场上的婚礼,谱写了不朽的英雄赞歌。”大型国画《英雄赞》的策划人之一、汕头市人民政府驻广州办事处主任吴钟源认为,广州是一座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只有顶天立地的木棉树才能代表广州这座充满革命历史遗迹的城市,才能体现广州作为大革命时期革命策源地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指挥中心的铮铮铁骨和气贯长虹的雄伟气势。

随处可见的木棉花

沉浸式文化普及带火“红色旅游”

自3月起,作为拥有广州全市红色资源最丰富的中心城区,越秀区推出包括“红棉舞台”“红棉展映”“红棉研习”“红棉诗会”等多个板块以及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据公开资料显示,越秀区红色资源丰富,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68处,红色革命遗址31处,其中全国文物保护单位8处,占广州全市总数的72%,红色旅游资源点124个。

红色资源是鲜活的历史,对推动广州文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金波告诉记者,在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日益成为建构文化自信基石的当下,越秀区充分利用其深厚文化底蕴,鲜明的地方红色文化特色,开展系列红色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具有良好的场景化沉浸式文化普及教育意义,其寓教于景、寓文于旅、情景融合做法值得称赞。

广州青年花艺师纪馥君

广州青年花艺师纪馥君对此十分认同,木棉花开时节,通过各种公共景观设置,能充分带动游客身临其境。她给记者分享了最近创作的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木棉花》。“通过竹条展示花瓣状的向上攀旋,展示了生命向阳而生、春天勃勃生机的理念。”

最近江金波也关注到,在文旅融合发展战略纵深发展的良好时代背景下,多个城市、地区的文旅局长纷纷出手,拍摄短视频。在他看来,故事虽然精致简练,但其情节和镜头等信息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营销方式,以及代言者行为内涵,却引发文旅领域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深入思考。

“对于游客而言,文旅消费体验,是旅游前、旅游中和旅游后的综合体验,不止来自现场具体产品的消费,也来自对目的地形象事前感知。”江金波认为,在目的地营销全域性的今天,名人代言及其情景演绎,今后将会成为目的地营销的普遍手段,成为游客在游前感知目的地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月盛开的木棉花

三月盛开的木棉花

【记者】沈丛升

【实习生】郑伊彤 蔡晓恩

(受访者供图)

编辑 蒲思伊
校对 牟元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