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返于仙娘溪与从化城区间的公交车,每天只有三四趟。需沿着X287县道在山间行驶20多公里,沿途会经过流溪河水源保护区。
仙娘溪是广州城区的远乡,是从化良口镇长流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良口镇北部山区。距离从化城区60多公里。长流村、乐明村、石明村、仙溪村、北溪村等村庄,是当地人口中的良口镇“北五片”。
2009年,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仙娘溪启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也在随后的一年发育了仙娘溪妇女小组,并组建仙娘溪乡村旅社等。仙娘溪妇女小组由当地留守妇女参与其中,小组的人数从最开始的7人,到8人,再到如今依旧是7个人,成员们现在大多近60岁。
“爸妈食堂”和村中老人的合影
如今,在仙娘溪,还有着4名年轻的驻村社工,他们来自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来自江西、云南等省份。
驶离村中的公交车曾载着村里的年轻人去山外求学、工作。仙娘溪妇女小组成员的丈夫和孩子,甚至包括她们自己,也都曾在坐上开往城区的交通,短暂地离开过仙娘溪。但因照顾亲人、自身年纪渐长等原因,她们还是选择回到仙娘溪。
10多年来,在仙娘溪,一个关于年轻人选择留下,而留守的村民选择坚韧生活的互助故事仍在继续。
留守的妇女和留下的社工
3月,位于山中的仙娘溪一片凉爽。在村子的一棵大树下,有村民开来小型货车,售卖猪肉、水果等。临近午饭时间,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手缓缓走上前去挑选,他们当中,大多为头发已显花白的老年人。
仙娘溪妇女小组在“爸妈食堂”准备午饭 南方+ 杨琼 拍摄
仙娘溪妇女小组在“爸妈食堂”备菜 南方+ 杨琼 拍摄
村中有近年来新建的自建房,也有不少年逾半百的泥舍。村中小路窄,人们走在其上能清楚看到身旁土屋泥墙上涂抹的黄泥,大块大块的黄泥不规则地挤在一块,构成一面墙体。
在一间黄泥土屋边,有一间面积近200平方米的红砖房。红砖房的其中两面墙体,是由百余个酒瓶罐子、红砖和竹子组合而成,从屋外看去,每面墙体的酒瓶罐子都露出了瓶底,还有多种排列组合酒瓶的方式。
仙娘溪“爸妈食堂” 南方+ 杨琼 拍摄
这里是村中的“爸妈食堂”,本来是村民的一间废弃砖房,但在驻村社工、仙娘溪妇女互助小组和多所高校学子的帮助下,它成了一间整洁的公益乡村饭堂。
2021年成立的仙娘溪“爸妈食堂”由爱德基金会支持,也在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长流村两委、仙娘溪老人协会、妇女小组的支持下推进。“爸妈食堂”为长流村村中70岁以上的50名老人提供免费午餐,具体的老人备餐工作则由仙娘溪妇女小组负责。
仙娘溪妇女小组成员彭绍莲在婚后曾和丈夫外出打工过一段时间。而来自湖北的李昌静嫁进仙娘溪已有20多年,未出去打工。前10年,李昌静和村中大多数留守妇女一样,在农活和家务往返——年轻时曾在村中种过果树、也忙于自家门前的田地和散养的土鸡;生儿育女,照顾家中长者,也等待外出务工的亲人回家。
每个人都有各自加入仙娘溪妇女小组的理由,有人是想着多做点其他事,有人是出于好奇,也有人是想认识其他人......“有的村民有力气砍竹子啊,但我没力气砍,我就想着那我也参加一下做做事情。”李昌静说。
来自江西的凤连在2016年左右选择来到仙娘溪,成为村里的一名驻村社工,她和村中大多数村民都很是熟悉。“我自己也是出生于农村,大学毕业后还是想做农村的社会工作。”在来到仙娘溪之前,她曾在其他地区的山村做过实习社工。
不少年轻人往城中去,“90后”凤连却选择留在山村中,她并不是村中唯一的驻村社工,还有其他的年轻人选择加入其中。
从2020年开始,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基于在长流仙娘溪和乐明两个村庄的积累,将工作拓展到石明村、仙溪村、北溪村、梅树村、长流村等村庄,开展区域性的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工作。如今,他们也与村中青年一起,和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农户与组织一块,搭建区域对外的生态农产品销售平台。
“大学生又来了!”
3月17日中午,在“爸妈食堂”,仙娘溪妇女小组中的5名成员在厨房中忙碌着,洋葱炒鸡蛋、炒芥菜、焖肉,3道菜要做约50人的份并不是件易事。她们早上八点便来到食堂备菜,继而开炒,一直忙碌到中午。
当村中举办农耕体验、自然教育体验等活动时,有外来参观者来到仙娘溪,他们可能会在村里住上一两晚。每当这时,仙娘溪妇女小组的成员们便会在乡村旅社忙碌起来。打扫旅社房间、备菜、记账......大家分工合作,当起了这家乡村旅社的运营管理者。
乡村旅社由村中老屋改造,租借的是村民的房屋。这里有20多间客房,一条不过两人宽的青砖路将两边的客房隔开。推开木门,看见每间客房室内面积不大,较为低矮的房梁由一根根紧凑的木头搭建而成。
“床啊、桌子、椅子啊,旅社的这些家具,我们当初也花了不少心思去布置整理。”彭绍莲指着屋内陈设说到。
香港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的师生曾参与“爸妈食堂”外墙的建造 南方+ 杨琼 拍摄
思绪拉回十余年前。
2009年,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在仙娘溪村启动农村社会工作服务。当时,为鼓励村民参与其中,也为更了解村中每家每户的情况,社工在刚开展驻村工作时,会去敲开每家每户的门。一开始,这件事是由一男一女两名社工组成的小组去进行的。
“两个大学生又来了!”村民们说。
当时,志愿、社工机构等词语对于村民来说,都是陌生词汇,这些词汇及其实际意义还离村民的生活经验有着不小距离。但看到两个年轻的面孔数次真诚地上门拜访时,村民们知道,这两人不是坏人。
社工和大学生志愿者们也曾敲响过彭绍莲和李昌静家的门。从刚开始彼此在家门口寒暄,到邀请社工们进屋交流,再到一块吃饭谈天,大半年下来,村民们也逐渐了解这些“大学生”是要来帮助村子的。
“因为我们当中有部分是还在大学读书的学生,或者大学刚毕业的,现在有的村民还叫我们‘大学生’。”凤连说。
之后,社工们便邀请大家开会,希望通过社区互助、公共参与等方面,与村民一同探索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发展仙娘溪妇女小组,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在村中举行。刚去开会时,有妇女的家人信不过,其丈夫也会一块前去旁听。最后,10多个妇女开会,留下了7人。这7人,组成了仙娘溪妇女小组。
小组成员们聊起互助往事 南方+ 杨琼 拍摄
下一站,仙娘溪
起初,仙娘溪妇女小组的成员有的彼此并不熟,对项目的工作也很陌生。
但无论如何,大家都想着先试一试。在仙娘溪妇女小组刚刚成立,小组成员便要开始忙着和社工一块打造乡村旅社,接待的第一批游客便有40人。
小组里还需要有人轮班做组长。
“我们一开始都不想做组长。”选组长用抽签的方式,大家以往都期盼着不要被选上,因为没有经验,觉着要召集大家一块做事情并不容易。“有时候,她在家门口种花生,她去田地里浇菜,她又可能在屋里忙活。”彭绍莲说,要考虑到尽量不影响大家自个的劳作,又要考虑到小组的工作效率,安排起来并不容易。
不过,上手多,经验多,彼此也熟识后,大家便不再担心抽到自己担任组长。在仙娘溪妇女小组的10多年里,大家逐渐接触了越来越多村外的人,有的是大学生,有的是学者教授,也有从其他地区前来交流学习的妇女们。“接触多了,好像,我们也不会那么害羞了。”她们说。
有村民、家人起初说彭绍莲她们傻,“为什么要加入这个小组,一开始也没有工资。”“难道家里的农活不够干,不够累吗?”
这些话也曾让小组成员们迟疑、犹豫过,但她们并未对这些话语做出更多的回应。当看着自己运营的旅社越来越好时,她们选择做下去,也选择帮助村中的老人,这本身便是一种无声却有力的回答。
村中老人的饭盒,仙娘溪妇女小组需要把饭菜准备好,送给村中老人 南方+ 杨琼 拍摄
事实上,不少年轻的劳动力外流,是这个村庄最平常不过的事。据悉,到2021年,良口镇“北五片”每个村常住人口基本为户籍人口的20%-30%,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村内常住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余为中年人和少数的儿童、青年。
在仙娘溪,“活到老,干到老”并不稀奇。
仙娘溪乡村旅社 南方+ 杨琼 拍摄
“爸妈食堂” 南方+ 杨琼 拍摄
为此,根据从化北部山区/“北五片”村庄的情况,在从化区民政局的指导下,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要从农村养老、农业发展、社区经济、气候变化适应等议题切入,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包括培育村民自组织,搭建区域性村庄互助网络、建立区域性生态产业链,推动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要培养更多新人农村社工,也要培养更多当地村民参与其中。”凤连说道。这也是许多乡村的希望。
仙娘溪驻村社工来自不同的省份,但都选择留在仙娘溪。在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官网关于深耕团队的介绍中,这些年轻人如此介绍自己——
“他们在广州市从化区的山区农村,借着发展生态产业、组建农民互助小组和合作社等工作,跟农民建立深厚的关系,也重新理解农村、重新实践自己与农村的关系。
但在农村,青年们深耕、成长,并走到了先行者未曾到达过的地方。在时代背景、三农问题与行业地景的交错中,不同的人有了不同的选择。”
在乡村旅社外,小组成员和凤连在聊天 南方+ 杨琼 拍摄
【记者】杨琼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自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官网及公众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