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涌起时代的浪花

江门文旅
+订阅

为长效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江门侨乡文化内涵,江门市文化馆、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携手健威广场建立江门市非遗体验流动站,随着上一周的第一、二期非遗趣味课堂成功展开,本周的第三、四期非遗趣味课堂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热爱非遗的学员。

公益课堂——宫灯

李仰东老师讲解宫灯文化

宫灯又称宫廷花灯,是中国彩灯中富有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本次课堂特邀了高级工艺美术师、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江门东艺宫灯制作技艺传习所负责人——李仰东老师,为到场的学员举办一堂非常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公益课。

手把手教学员宫灯制作技巧

课堂上,李仰东老师将宫灯的历史与制作技艺娓娓道来。让现场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感受来自东汉,盛于隋朝的古老非遗,学习宫灯制作的基本方法,增强了学员们对历史文化的情怀,同时也让学员们更好地去感受非遗的魅力。

“宫灯”班学员合照

公益课堂——鱼灯

李健华老师为学员讲解鱼灯技艺

新会鱼灯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是新会有名的传统工艺,新会鱼灯寓意年年有余。鲤鱼灯规格有大有小,都是用竹篾扎成大肚子鲤鱼框架,再封上印有金鳞的红纸等,其形象美丽可爱。鱼腹下和鱼脊上留有空洞,以便透气,鱼肚中间有竹簧架可插一支短蜡烛点亮,活灵活现、熠熠生辉。3月16日晚,非遗课堂第四期开始了,由江门市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健华老师讲解鱼灯的制作技巧。

手把手教学员制作鱼灯

在课堂上,李健华老师为各位学员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手艺课堂。李健华老师首先耐心讲解了新会鱼灯的基础文化,然后一步一步教学员们制作鱼灯,在李健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员们很快就将鱼灯制作完成,收获了满满的自豪感。

“鱼灯”班学员合照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