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娜贝儿又上热搜了
相关话题已经在网上发酵了一天
但很多人仍旧一头雾水:
吵啥呢,这么热闹?
01
一场闹剧
最近,上海迪士尼乐园恢复了近距离互动的项目,作为园区最受欢迎的玩偶之一,玲娜贝儿门前又排起了长队。
事实上,玲娜贝儿玩偶内的工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多位演职人员轮流出演。
不同的演员所呈现的角色,也有细微的差别。
3月19日,在游客排队和玲娜贝儿互动的时候,有一名游客发现玩偶演员不是自己喜欢的那位,于是拒绝上前互动,还向工作人员“投诉”,希望能换一个演员来扮演。
玲娜贝儿则被晾在了一旁,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后面排队的游客,也因此延长了等待时间,游玩心情直线下滑。
有人把这一幕拍了下来,发到微博“玲娜贝儿bot”上。
该游客的行为立刻引起网友讨论。
扎心的是,很多网友将演员称为“内胆”。
02
演员是人,不是“内胆”
作为迪士尼乐园设计、推出的玩偶角色,玲娜贝儿从初次亮相起,就凭借其出彩的“狐设”收获了大量粉丝的喜爱,与之相关的话题也在网上层出不穷。
换新衣服,上热搜。
上班打工,上热搜。
迪士尼乐园里,玲娜贝儿的周边永远脱销。
线下购买甚至一度需要报名抽取购买资格,二手平台上的周边,甚至炒到过十倍的价格。
“出道”一年半的时间里,玲娜贝儿曾经“红极一时”,也面对过是否已经“过气”的争议,这一切都很正常。
但是,在玲娜贝儿的“饭圈”里,也有某些让人听着很不舒服的声音不时出现。
这些声音往往以“角色粉”自居,但相比于讨论角色,他们更热衷对扮演玲娜贝儿的演员指指点点。
他们甚至给玩偶装里的演员起了一个很不好听的别称:“内胆”。
一旦有哪位演员的表演不合他们的心意,他们就会火力全开、怒批“内胆”。
游客要求更换演员事发之后,虽然大多数网友都不认同这种扰乱现场秩序的做法,但也有人认为:游客碰到自己不喜欢的“内胆”,有权表达不满。
在这些人的观念中,演员的人格尊严与劳动付出,完全是透明不可见的。值得他们喜爱的,只有“悬浮”在空中的角色形象而已。
当他们用“内胆”形容别人时,不论是形容喜欢的演员还是不喜欢的演员,本质上都没有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
即便是再受欢迎、能力再强的演员,也难免有状态不好、发挥失常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可以接受批评,但不可能甘愿被人当成即用即弃的“内胆”。
玲娜贝儿也好,其他玩偶角色也罢,都不是暖水瓶、电饭锅,而是一个个由人类演员努力扮演、用心诠释的鲜活形象。
用描述物品的“内胆”来形容这些赋予角色生命力的演员,既是对劳动者的物化和不尊重,也亵渎了创作者和大多数观众对角色的美好寄托。
很多时候,作为消费者的我们都只能看到消费市场的终端产品,而看不到这些产品是如何通过劳动者的努力被生产出来的。
这里提到的“终端产品”,可能是玲娜贝儿这样的角色形象,也可能是超市里的一件商品、屏幕上的一档节目。不论在什么场景之下,我们都不该忘记,一切有价值的事物背后,都离不开劳动者的贡献和奋斗。
▲来源:视觉中国
每个在迪士尼乐园里扮演玩偶角色的演员,都是历经重重筛选、用了很多心思在角色上的。不论严寒还是酷暑,他们都要整天穿着沉重的玩偶服,努力给游客们“造梦”。
游客可能喜欢他们的表演,也有权不喜欢他们的表演。但是,游客的“差评权”不能上升为对演员人格的侮辱。当代社会的任何雇佣服务关系,也都不能在人与人之间分出高低贵贱。
反对“内胆”这样的说法,以及这套说法背后的思维模式,不仅是为了维护玲娜贝儿这一个角色周围的人,也不仅是为了净化特定“饭圈”的环境生态,而是为了强调、重申一组原则——
劳动价值不容抹杀,人的尊严不可侵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