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见客家人,先见客家楼”
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中
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经过百年洗礼
客家围屋凝练成一种地方文化
象征着客家人团结进取的精神
快一起来感受
惠阳客家围屋的古韵与魅力吧~
会水楼
会水楼围屋位于周田村,是赫赫有名的叶挺将军的祖屋。围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建造者是周田叶氏开基祖叶特盛的四世孙叶成发。因围屋门前有两条小溪汇合于此,故取名为会水楼。
走进会水楼,这里的建筑风格为三进两横旧式客家民居,历经百年风雨仍然保持原貌,具有古朴与庄严的气质。
围屋正面开有三门,中间为祠堂大门,门廊立有两根麻石柱子,大门上方立有一石匾,塑有“会水楼”三字。门厅置有木屏门,屏门背面立有“司马第”的匾牌。
会水楼围屋的后山,有一棵苍干虬枝的古樟树,这棵樟树已有600岁高龄,该树是迄今发现的岭南地区最大、最古老的樟树,有“岭南第一樟”之称。叶挺小时候常跟伙伴们在这棵樟树下玩耍。1919年,叶挺就是在这棵古樟树下与告别乡亲,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这棵古樟树被大家称为“将军樟”。
会水楼见证了有为青年的奋斗革命历史,孕育了叶挺将军、叶挺将军胞弟叶辅平等国家栋梁百年更迭,屹立不倒,这是惠阳历史上的里程碑。
会龙楼
会龙楼位于秋长官山村,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是惠阳地区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客家围屋。从正门进入门厅后,有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门楼,院落空间布局合理、实用,门楼、祠堂、居室皆用巷道和回廊连接相通,形成"九厅十八井"的格局。
在门楼上方有一条腾云驾雾的雕塑龙,形态逼真,就像要冲出墙壁,飞向天空。雕塑下方阳刻着“为善最乐”四个大字,两侧刻着一幅对联:其外抱山川胜概,此间挹宇宙精华。
“为善最乐”既是建造者叶健珊对人生的感悟和总结,也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家训。而对联则描写出了在外漂泊多年,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归国华侨心境。
黄埔军校多名学生皆出于此围屋,是东江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客家围龙屋之一,是客家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孕育了大批优秀革命人士。
会新楼
在叶挺纪念馆一侧通往周田村的村道上,向右遥望就可以看到一幢明显与传统客家围屋有所不同的围屋,这座客家围屋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颇有西洋古堡的范儿,它就是会新楼。
会新楼正门有三门,在中间大门上方,嵌有一青石牌匾,刻有民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国立广东大学(现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题的围屋名“会新楼”。
踏进大门有条走廊,连通整座建筑,从大门穿过门厅,进入到中厅,在屏风的挡板上,也有邹鲁题写的对联。会新楼楼顶用琉璃作为栏杆,角楼里面的会客厅,有拱形圆柱的建筑设计。
抗战时期,会新楼围屋也成为东江纵队江南指挥部、二支队和中共东江特委、惠阳县委的驻地。现在,会新楼围屋由于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成为秋长上百幢围屋中比较吸引游人眼球的围屋之一。
崇林世居
崇林世居位于镇隆镇大山下村,是广东地区规模较大的客家围屋,围屋古朴典雅,工艺品技艺精湛,匠心之独运、气势之宏伟,令人叹为观止。
虽然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但崇林世居精美的建筑工艺、造型的宏伟以及布局的精妙依然可见。
牌坊上的壁画虽经200多年历史,但从尚存的图案中,仍可依稀看到昔日的辉煌。祠堂正门之上,悬挂两块匾额。这两块牌匾是为曾考取功名的先贤所立,昭示着叶氏家族曾经的显赫。
走进围屋内,围栏雕工精湛,壁画仍然清晰呈现,充分体现了崇林世居的客家文化底蕴。
大福地围屋
大福地围屋位于良井镇霞角村,建于清乾隆年间,是霞角村非常气派的一幢围屋。据说大福地围屋建成后,气势非凡,四里八乡无人不晓。
围屋正面置有三个门,中间正门拱券下方,置有一块青麻石石匾,阳刻着“薰风南来”四个大字。
祠堂建筑工艺精湛,富丽堂皇,每栋厅堂墙壁上方彩绘着“百鸟归巢”、“嫦娥奔月”等壁画,至今栩栩如生,精美无比。
围屋里面有不少精美木雕,还有保存完好的蝙蝠、花瓶、“寿”字图案的石雕,这为研究良井杨氏家族史、研究清朝客家围屋形制提供了实物资料。
曲水楼
说到“曲水”两字,自然会联想起“流觞曲水”一词,不由自主地想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淡水街道洋纳村,就有一座以“曲水”而名的大型围屋——曲水楼。
据说原来曲水楼有“船屋”之称每逢大水,曲水楼都安然无恙,再大的洪水也淹不到曲水楼,但扩建了外围南阳新居后,每逢淡水河涨大水,围屋就被大水淹没。
曲水楼有着令人骄傲的历史在清朝,就出过叶耐宪、叶兴祥叶崇光、叶元番等十余位五品官员。曲水楼里的两块牌匾印证着围屋的荣耀,一是“鼓手厅”后门楣上悬挂的“圣旨”牌匾,另一个是“接旨厅”门楣上悬挂的“奉天敕命”牌匾。
曲水楼祠堂,有一副对联,“门环曲水,源远流长,壮我文澜欣挹注;嶂拱红花,灵钟毓秀,慰吾桥梓乐观型。”对联中意含“曲水”“红花”景致也是对叶氏家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的赞颂。
客家围屋可以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
时光在它们身上留下的痕迹
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闲暇时,不妨来惠阳
感受客家文化建筑的魅力
来源:惠阳文旅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