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又“上新”了!“神秘隐士”了解一下?

韶关发布
+订阅

近日

韶关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

正式公布丹霞山昆虫新种

——丹霞真龙虱!

目前

在丹霞山新发现和命名的

昆虫新物种已达8个

其中丹霞真龙虱、麦祖齐短胸龙虱

和短细突野螟

均为中山大学国家公园创建科考组

近来新发现

“夜行的小精灵”

短细突野螟

丹霞山鳞翅目昆虫种类多、数量大,蝶类和蛾类调查任务艰巨。其中野螟属于鳞翅目螟蛾总科草螟科,丹霞山已记录33种。细突野螟属共有17种,我国记载16种,丹霞山记载4种。

分布在丹霞山的细突野螟属物种,1为明尼细突野螟,2为斜纹细突野螟,3为短细突野螟,4为隐细突野螟

分布在丹霞山的细突野螟属物种,1为明尼细突野螟,2为斜纹细突野螟,3为短细突野螟,4为隐细突野螟

短细突野螟

目前发现分布于广东、广西,其翅展22.0毫米,额深褐色,两侧具灰白色窄纵条纹;头顶黄色;下唇须前伸,腹面白色,背面黄色;下颚须雪白色;喙基部鳞片白色;触角褐黄色,背面披鳞片,腹面有毛,柄节前缘白色;翅基片和胸部背面淡黄色,腹部灰白色;足白色,前足基节和腿节黄白色,胫节中部至端部有一宽环形棕色带,中足基节、腿节、胫节外侧黄色;腹部黄色。

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丹霞山用灯诱法进行蛾类调查。

中山大学科研团队在丹霞山用灯诱法进行蛾类调查。

“华丽的水下猎手”

麦祖齐短胸龙虱

麦祖齐短胸龙虱是一种斑纹华丽的水下猎食者,个体较小,体长为6.3mm至6.5mm,2021年9月被发现,通过仔细观察比对形态特征之后,确定其为一新种,以正模的采集者麦祖齐硕士命名,目前已知仅在丹霞山有分布。

麦祖齐短胸龙虱

短胸龙虱属在龙虱科成员中以其独特的斑纹而具有较高的辨识度。新种麦祖齐短胸龙虱同样具有与该属大部分成员类似的华丽斑纹,但其鞘翅在中间略靠后近侧缘处有时具不规则黄斑,雌性在复眼侧后方的网纹由极密且纵向拉长的闭合网眼组成,雄性外生殖器形状独特且与其他已知种均不同。

龙虱生活在山涧小溪,以捕猎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食。

龙虱生活在山涧小溪,以捕猎小鱼小虾和水生昆虫为食。

据介绍,麦祖齐短胸龙虱虽然外表华丽,但它们可是水底下不折不扣的凶猛猎食者,常以小鱼小虾或其他水生昆虫的幼虫为食,在食物链中扮演着次级或更高级消费者的角色。

“神秘的丹霞隐士”

丹霞真龙虱

2021年,中山大学承担了丹霞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价值论证工作后,研究团队就开始对历年采集存放的丹霞山的昆虫标本进行整理分类。

贾凤龙教授正在采集丹霞山昆虫标本。

贾凤龙教授正在采集丹霞山昆虫标本。

团队在整理中发现一只1941年采于丹霞山的真龙虱属标本非常独特,其鞘翅表面明显的大瘤突,很容易将它与该属的其他物种进行区分。研究人员在进一步比对了雄性外生殖器形状之后,确认该标本为一新种,并于2023年3月以模式产地丹霞山命名为“丹霞真龙虱”正式发表。

丹霞真龙虱仅一只的模式标本是采集于1941年

丹霞真龙虱仅一只的模式标本是采集于1941年

研究人员介绍,丹霞真龙虱属大型龙虱,但其行踪十分隐秘,目前该种仅一只的模式标本采集于80多年前,之后至今尚未有同种的标本被采集到。推测丹霞真龙虱当年的生境可能由于之后修建水坝发展农业等原因而遭到破坏,当地的种群极有可能已经灭绝,但也不排除在其他地方也有尚未被发现的该种种群存在。

有关丹霞真龙虱的生境、习性和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的了解至今仍为空白,进一步的研究还需等待该种在将来的再次发现。据了解,丹霞山保护区管理局已经组织开展龙虱类物种调查,争取能够再次找到丹霞真龙虱种群,揭开丹霞隐士的神秘面纱。

截至2023年3月

丹霞山已发现新物种39个

(其中植物21个、动物11个、菌物7个)

相关专家表示

这些新种的发现

不仅丰富了丹霞山的物种多样性

同时也反映出丹霞地貌区域

具有相对独特的生境和生态区系

说明丹霞山具有极为特殊和珍贵的

生物多样性价值~

来源:南方+、羊城晚报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