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再建一个“海上阳江”?众专家支招海洋牧场建设

南方+ 记者

“阳江的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优势十分突出”“渔光升降式网箱将大大突破以往旧的系统技术”“生蚝养殖既可满足水产品供应,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为我国‘碳中和’作出贡献”……

3月20日,一场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专家研讨会在阳江顺利召开,来自水产养殖、水产加工、休闲渔业、智能装备等多位专家学者亮观点、支大招,为推动阳江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实现蓝色增长和绿色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据了解,此次活动由阳江市农业农村局、阳江市金融工作局、阳江银保监分局、阳江市气象局四部门指导,由人保财险阳江分公司等单位主办,这也是不久前“阳江海洋牧场服务中心”挂牌之后的“保险+服务”的具体举措。

多产融合,为海洋牧场注入新活力

为践行大食物观,打开“粤海粮仓”的新“蓝海”,广阔的海域面积为广东提供了更大的潜力空间。作为现代海洋牧场的重要推手,广东省将构建一个现代渔业海洋牧场高度融合体系,以产业化的理念来推动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再建一个“海上广东”。

靠海吃海、因海而立的阳江市,有着深厚的“海洋底蕴”。阳江地处中间地带,紧邻湛茂都市圈和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面积全省第二,海岸线长度全省第四,在发展海洋牧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目前,阳江海洋牧场建成投产和开工建设容量位居全国前列;阳西青州岛风电融合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是现有获批最大国家级海上牧场示范区。”阳江市农业农村局总工戴了疑表示,阳江的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优势十分突出。

为推动阳江现代化海洋高质量发展,戴了疑认为应该构建适宜阳江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体系,以疏近用远、岸海联动、向海图强为发展导向,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深海远殖,以达到“三年夯实基础,五年构建体系,十年长效发展”的总目标。

海工智能装备不断升级,助力深海养殖建设

近些年,阳江台风多发,深海网箱难逃被破坏命运。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叶家玮在会议上指出:“台风过后,大部分网箱都会被损坏,个别保存完好的网箱中的鱼也难以继续存活”。因此,他提出:“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中,深海网箱养殖最重要的是能抵抗台风和恶劣海况。”

在我国,海产养殖产业仍以小型养殖企业和家庭养殖户居多,高昂的成本使大多养殖户难以承受,与此同时,升降式网箱沉浮系统技术也有待完善,网箱受水流变形问题也得到了专家的重视。

为此,叶家玮指出了一个深海网箱升级的新思路——渔光升降式网箱。该类网箱不仅有叶家玮所研究的防台风的渔光系统半潜技术,还有防突发风浪的波浪发电阻尼技术,并且可以抗盐雾和海上生物的腐蚀,大大突破以往旧的系统技术,给阳江海洋牧场的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海上风电+海上牧场”战略,保持生物多样性

阳江的优势在海,发展潜力也在海。“海上风电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绿色能源。阳江具有辽阔的海域和较长的海岸线,有发展海上风电的天然优势。”广东海洋大学教授刘志刚根据调查数据表示,海上风电的风机基础淹没部分可起到人工鱼礁的作用,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增加该区域的生物资源量与多样性。

随着海上风电技术升级,阳江的海上风电从近海到深海、远海方向不断深入发展。为了渔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阳江大力拓展养殖空间,力争通过探索具有高效的碳汇功能和更长的碳汇周期的深海贝类养殖,实现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水产品经济效益的“三赢”目标。

刘志刚在会议中选择生蚝作为碳汇养殖的代表进行阐述,他提出:“生蚝厚重的贝壳有着强大的碳汇能力。”利用生蚝养殖“藏粮于蚝”“固碳于壳”,既可满足水产品供应,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为我国“碳中和”作出贡献。

南海水产研究所科研处研究员于刚也在报告中表示:“为打造资源养护型现代化海洋牧场,阳江要突出特色优势,养护水生生物资源;加强养护融合,提高优质蛋白供给能力;推动风渔融合,绿色发展。”

【撰文】黄慧 黄林

【通讯员】关旭婷

编辑 李明秀
校对 胡柔群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