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万字!石龙这位援非医生以文字记录大爱无疆

南方+ 记者

东莞市文联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之一、纪实文学《明月他乡——我的医疗援非之旅》,由广州出版社出版发行,于日前在石龙成功举办新书发行暨阅读分享会。其作者是原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东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现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儿科主任医师骆庆明。

该书分为“出征、寻梦、医路、履痕、望乡、凯旋”六部分,以医生的视角,讲述中国广东省第30批(东莞)援非医疗队在赤道几内亚执行医疗援助任务时的真实历程,展示了“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

援非

近日,《明月他乡——我的医疗援非之旅》阅读分享会在石龙镇政务服务中心二楼举行。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镇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文学爱好者以及中小学生等参与分享会。

没有“心血来潮”

只有“心之所向”

分享会上,骆庆明以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大家展示中国医疗队在赤道几内亚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大家分享其创作的过程。

援非

骆庆明温文儒雅,乐观向上,兴趣爱好广泛。他热爱集邮和长跑,并在集邮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他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的模样,以此放牧心灵,诗意栖居”。“这些爱好需要长期的坚持,需要足够的毅力和恒心,创作也如此。”骆庆明表示,用足够的恒心和耐心“厚待”他的热爱,他的热爱和坚持也让他在生活和工作中获益良多。

一次偶然机会,骆庆明得知东莞文学艺术院征集2019年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他决定申报,幸运获得立项。于是,在万里之遥的巴塔(赤道几内亚的一个城市),骆庆明利用业余时间积累各种素材,利用别人在休闲娱乐的时间去创作。当离开非洲的时候,他已写有约15万字的“记录”。

“行医不易,创作亦然。”骆庆明深知自己写作经验不足,回国后重新审阅文稿,认真吸取谢莲秀、刘程鹏等本土作家和广州出版社编辑的专业意见,不断雕琢修改,力求每篇文章都有人、有物、有事、有情。

援非

对于一位医生而言,他完成了一次文学创作的挑战。32万字的文稿,如同一件巨大的工艺品,骆庆明不厌其烦地沉醉其中,从头逐字逐句修改,组合旧篇章,补充新素材。创作过程中,他“有时忘了吃饭,有时忘了休息,有时甚至忘了已离开非洲”。

从最初动笔到书稿完成,历时三载,漫长的过程犹如一场马拉松,加上医疗工作的压力,有时他会心生退意。但凭着一颗坚韧的心和对笔墨耕耘的热爱,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完成了《明月他乡》。

援非

“骆院长的书让我诧异,不过转念一想倒也是情理之中,这才是我认识的他。”“热衷于学习与探索,知识储备量丰富,他身上总是散发出强烈的‘少年感’。”阅读完《明月他乡》,友人们不禁对骆庆明表示由衷的敬佩。

援非深埋于心

静待生根发芽

中学时期,骆庆明对三毛的书有种莫名的喜欢,她的纯真、善良、洒脱深深地影响着他。三毛笔下的那一片广袤神奇的非洲大地,深深地吸引着他,具有魂牵梦萦的魅力。

大学时期,他时常阅读《广东医学院院报》中唐德燊教授的连载。那是唐德燊教授在赤道几内亚医疗援助的生活日子,有救死扶伤的故事,有他乡异域的风情,更有无私奉献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再次点燃了他对援非的向往。

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骆庆明毫不犹豫地参加了“援川医疗队”,在汶川威州雁门乡一带驻扎了50多天,虽余震不断仍日夜守护群众安康。“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每每想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我都心潮澎湃。”骆庆明表示,多年后才渐悟,他心里渴望的其实是去接受挑战,去帮助别人,去更广阔天地了解世界。

2018年,他看到广东省卫生计生委下发选派第30批援赤几医疗队的通知,内心再次泛起波澜。然而,当时他母亲年近八旬,大女儿准备中考,小女儿不到一岁,若是他离开家里2年多,家庭的重担都会压在妻子的身上。

想到这些,他的内心不停地斗争着。“要去非洲医疗援助的种子埋在我心里,静待某年某月生根发芽。”最终,他选择了坚定前行。他的选择,也得到了家人的包容和理解,同事的支持和鼓励。

援非

故事真实情感真挚

输出超越文本力量

《明月他乡》之名,寓意中赤几共享一轮明月,虽遥隔万里,却情同一心;寓意中国大爱,如同明月清辉播洒在非洲大地;还寓意东莞医生寄情明月,在异国他乡对祖国和亲人的深情眷恋。书中有治病救人的考验、抗击疫情的艰辛、跨越地域的友谊、同甘共苦的深情……真实地呈现出中国援外医生的精神,生动地诠释了“明月他乡”的寓意。

“书中的故事全部都是真人真事,每一个小故事都是那么值得回味。”《明月他乡》的字里行间,有治愈病人的欣喜,有与志同道合战友并肩作战的庆幸,有对病人无力回天的伤感,还有对非洲孩子和华人同胞的牵挂……骆庆明说:“出版《明月他乡》可能是我最认真、最执着对待的一件事情。与其说,我在写一本书,不如说是在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一字一句都是自己内心真实的袒露。”

援非

相比于非洲,国内的医疗资源丰富,医疗设备也很先进,药物种类很多。他希望,国内医护人员珍惜国内的医疗条件,用心服务,不断积累经验,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非洲物质匮乏,医疗条件差,生命也因此变得更加脆弱。”他希望,读者能从书中学到珍惜时间、珍爱生命,即使面对困难重重,都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即使面对孤独寂寞,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多彩的人生。

“学习他坚持不懈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因为热爱,所以坚持,热爱是前进的动力”“我们要珍惜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为之努力奋斗。”骆庆明的分享感动了现场的观众。在观众的分享环节上,现场观众积极踊跃发言,感慨良多。

【记者】丘想明

【通讯员】卢引璋

援非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