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黄腾飞
除泰国香米外,五常大米也是常遭“冒名顶替”的“受害者”。黑龙江五常市万日福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刘梅(化名)告诉记者“市面上销售的五常大米产品只有5%—10%是真品。五常市种植水稻的面积有限,总产量在百万吨左右,产量少之又少,而全国的销量每年却有成千上万吨,价格也比较混乱。”(3月18日中国商报网)
我国丰富的农特产品品类资源以及多样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优质土壤。对企业而言,前期资源共享,可以抱团发展,尤其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资金和许多传播资源的支持。但也容易出现“搭便车”问题,导致产品质量标准参差不齐,优秀企业反倒容易受伤。作为国人耳熟能详的区域公用品牌,五常大米因其名声大,所以冒名顶替者众,围绕它的话题每年都会一波接着一波。
讨论来讨论去,无非是专家很痛心,种植户很受伤,消费者手足无措“生怕买了假货”。热闹过后,造假的“戏码”照旧上演。其实,真的五常大米价格高是有原因的:一是产地好,二是品种良,三是产量低,四是成本高。而那些造假者的生产成本很低,他们以价格杀手的面目出现,就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劣币驱除良币,导致老实的五常大米种植户吃亏。
许多人将目光投向执法部门,可大米这种农产品实在难以监管。与工业品不同,大米受产地严格限制,但生产者却是无数零散的小农户,并非注册商标的实体公司,他们既无能力也无动力去维护自身权益。况且五常大米中有相当一部分掺入其他稻米,这类“调和米”是市场定位变化的产物,旨在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似乎又合理合法。这样的矛盾症结,也就为不法商贩提供了造假空间。
面对区域公用品牌危机,传统的监管手段越来越难以应对,简单的道德谴责则无济于事。
目前全国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培育的农业品牌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约3000个。这些品牌用好了就是资产,可以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助力;如果品牌保护不力,就可能成为坑农的利刃。因此对待区域公用品牌,政府一定要慎之又慎。一方面要有所作为,结合政策、制度、监管等多种方式,为企业发展扫除障碍。一方面要有所不为,借助市场力量化解品牌危机。
面对新形势下的老问题,企业必须增强创新意识。一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二是学习新西兰佳沛奇异果的成功经验,让企业运作商业品牌,按照市场规则办事。在此基础上,将企业或者企业成员使用品牌的责权利划分清晰,进而建立起统一的对外形象和标准体系。
当年新西兰奇异果产业兴起后,曾经出现过品牌危机,无数果农成为受害者。最后2700名果农共同组建新西兰奇异果国际行销公司,规定新西兰奇异果只能经由这一家公司,用同一个品牌出口。如果有哪家果农违反了规定,公司有权到法院起诉并施以严厉处罚。这一措施彻底改变了市场混乱局面,佳沛奇异果从此踏上全球知名高档水果的品牌之路。
五常大米的区域公用品牌危机,或许可以从新西兰的实践中找到破解之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