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安:本轮战略规划重点要解决城市空间大架构问题

广州大道
+订阅

面向2049的城市发展战略,核心问题是城市定位和空间的“匹配度”,广州要和香港、深圳匹配,乃至和整个珠三角、长三角、东南亚相匹配,而落在战略规划层面,人口、产业、环境、格局等要素与城市的匹配则十分关键。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是面向未来的,重点应该放在宏观层面,规划城市总的空间结构、城市未来定位和目标这些是属于战略性的内容。在战略性的内容里,其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指向就是城市空间和人的关系。

广州在2000年出台的《广州城市建设总体战略概念规划纲要》中,提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八字方针的空间战略,这么多年来效果很好,一定程度上疏解了老城区的人口压力。2000年广州按照“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的方式进行规划、建设,到现在20多年过去了,城市的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也都有比较大的变化。

未来20多年,广州如何发展?从宏观的城市角度来看,重点还是在于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选择一个最佳的方向,确定一个合适的城市规模,让城市的规模和生态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匹配,与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相匹配。

对于未来20多年广州的走向,需要先做好几个判断。

第一,广州未来的城市方向要明确。广州到底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对世界上城市的评价有很多体系,广州要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其实不在于口号,而在于对标哪些城市,战略规划首先要建立自己的城市体系和目标。在原来的发展基础上,外部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城市定位会有什么影响,这是这次战略规划研究的核心议题。

第二,20年来广州的环境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现在做战略规划的基础。一是交通变了,整个广州的交通区位、交通战略影响力已经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二是人口变了,人口政策、人口发展趋向、人口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三是产业变了,这些年来广州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第三,广州未来20年会变成什么样?到2049年,广州的环境一定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和战略目标所锁定的广州要建成一个什么城市之间一定要契合,这才是广州的战略。

通过研究20年来广州的区位、人口、产业等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广州此次战略规划重点要解决的是城市大架构问题,这其中有几点思考我觉得特别需要提出来。

首先,2000年的时候,广州就提出了南拓的思路,而且是作为“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四个方向里面的第一个。过去,南沙、番禺被作为广州向南走的一个“点”,现在又变成连接深圳、中山的一个区域,这些变化将会如何影响广州城市的发展战略?向南拓展的思路,到广州交通格局的大改变,对于提升珠三角城市群之间的联通,确实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粤港澳大湾区已经组成一张“大网络”,广州与周边城市群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广州应该如何来应对,是否还是围绕广州老城中心向东西南北辐射的空间布局,这就需要改变思维方式。未来20多年,广州需要考虑的是城市空间布局的“匹配度”,广州向南如何通过南沙融合香港、澳门,匹配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向东广州如何匹配与深圳、东莞、惠州等城市群之间的发展通道。

其次,随着城市群连接关系的变化,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也相应会发生变化,这就带来一个新的议题:广州城市到底可以容纳多少人口居住?广州的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0年前,广州成为“孔雀东南飞”的第一站,大量外来人口涌进,使得广州城市发展和建设势头迅猛。过去以广州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空间布局,拓展了广州人的生活范围,但也造成了广州中心的交通拥堵问题。人流跟着城市骨架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散,广州的空间规划如何布局,对人口的吸引力还有多大,广州需要思考“以城聚人”。

最后,广州未来有没有可能再建一个南沙那样的新区?目前,广州西边与佛山交融,在北边有重要的交通枢纽,南沙是广州面向港澳的一个重要支点,东部是连接惠州、东莞的重要节点。当年在做南沙规划时,是从番禺的南部新建了一个城区,现在变成广州的副中心。未来20年,广州要不要建一个新区,这次战略规划是否要改变广州的城市结构?如果要建新区,会不会缓解广州的城市人口容量?这些议题是广州城市空间规划可以纳入考量的范畴。

住建部科技委秘书长、广州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 潘安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 梅雅玲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