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白区驻村第一书记谈乡村振兴:聚力“五大振兴” 助推强村富民

南方+ 记者

日前,《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成为新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与此同时,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无数人踏曦出发、披星而归,为实现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梦想而不懈努力。

乡村振兴队伍中,驻村第一书记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引领者,任重而道远。从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从办公室到田间地头,驻村时间已过一半,电白区委组织部派强用好驻村第一书记队伍,93名驻村第一书记在农村的广阔舞台上强担当、练本领、增才干,聚焦“五大振兴”,用好用活乡村振兴“一四五”工作机制,全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近日,笔者探访多位第一书记,倾听来自一线的声音,从他们的角度展现电白乡村振兴工作以及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思考。

谈产业振兴:

“以‘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探索实践联农带富机制,带动特色产业持续壮大。”

观珠镇是电白出产沉香的第一大镇,合利村则是观珠镇沉香种植专业村之一,房前屋后、山坡、路边,凡是能种树的地方几乎都种上了沉香树。当地村干部介绍,“我们村好多个村民,去年卖沉香树收入超过100万元。”

“我们重点围绕沉香种植,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驻合利村第一书记张东江大力构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组织村党支部牵头投入10万元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用对口帮扶资金100万元,建设“奇楠飞凤”沉香鸡养殖基地,首批成功养殖4000只沉香鸡;发动一批年轻党员先行示范种植,带动全村群众种植沉香面积超7000亩,种植沉香树达200万棵以上。2022年,作为电白区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干部奖励待遇挂钩试点村的合利村集体经济收入增至17.5万元,给村干部带来了3.5万元的奖励。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驻村以来,电白区各驻村第一书记全力发展优势产业,协助村(社区)成立专业合作社86个,发展特色产业76个,盘活农业土地资源5000余亩,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基地22个,新建扩建果园73个,壮大培养重点企业28个,争取项目资金约5000万元,累计增加村集体收入585.5万元,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谈人才振兴:

“把乡村人才振兴纳入党建工作总体布局,鼓励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推动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成长成才,为乡村振兴‘输血’‘造血’。”

近年来,马踏镇依托“电商+直播”形式,让杨梅、荔枝、橘红等不少特色农产品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

“镇村之‘兴’,必然兴在人才。”要助推镇村产业走好电商之路,马踏镇黄羌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海铭深知人才的重要性。驻村后,他深入走访调研,发现村中极缺包装设计、平台销售、电商运营人才。在派出单位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的支持下,徐海铭在马踏镇成立广东财贸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组织开展“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等专项培训和“农技专家下乡”“致富带头人”等技能培训15期;开展电商培训4期,累计培训1166人次。他还协调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励志奖学金”,已为12名马踏籍学生发放6万元;制定学生在校培养方案,实现12名党员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帮扶。其中,黄羌村学生叶杰青获得资助后,主动组建学生志愿者团队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从被帮扶的对象变成同行者,先后为黄羌村设计杨梅酒、一点红番薯等产品包装方案。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驻村以来,电白区驻村第一书记因地制宜把握特色和需求,举办农业科技培训125场,培育乡土人才392名,委托培训高素质农民593名,举办农村电商培训50场,培训农村电商人才514名,吸纳143名农业实用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谈文化振兴:

“深入挖掘本土红色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白马村是广东南路革命第一个乡党支部及第一个乡农会成立之地,也是古驿道途经之地,适宜发展红色旅游观光,我们将致力打造生态宜居村、红色文化村。”驻麻岗镇白马村第一书记林楷彬如此描绘着自己的蓝图。

进驻白马村后,林楷彬按照电白区委、区政府“结合特色资源打造独特生态文化底蕴”的工作要求,在派出单位国家管网华南公司党委的支持下,活用“一四五”工作机制,深挖白马村大革命时期邵贞昌、邵以梅等革命先烈创建党组织和发起农民运动革命历史,整合白马村600多年历史文化和历史故事,以“红色白马、岁月留痕”为主题,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红色基因融入当地教学,致力把白马村打造成为“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和“历史生态文化名村”。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之“魂”。提炼本土文化特色35项,培养挖掘乡土文化人才73人,打造乡村特色文化产业36个;协助村(社区)建设47个文化广场、30间农家书屋,32间好心书屋,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讲文明树新风、乡村振兴等内容墙绘443幅,张贴宣传公益广告1949幅;组织进村入户宣传1561场……驻村以来,电白区驻村第一书记大力推进文明之风入心铸魂,做好文化振兴文章。

谈生态振兴:

“积极推进基层党建与生态振兴深度融合,不断激发农村活力和开创农村发展新局面,奋力探索出一条抓党建促发展的生态振兴新路径。”

原为省定贫困村的观珠镇葛山村,近年来经过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漫步在村中,映入眼帘的楼房整整齐齐,村道蜿蜒宽阔,到处绿树成荫,好心公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整洁美观,呈现出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气象。

“葛山村人居环境管护的独特之处,在于对群众的宣传和教育。”驻村第一书记林自强介绍,葛山村在管理中充分运用党建引领社会治理五级网格化管理的制度优势,发动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网格员积极参与建设清洁家园行动。在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许多村民积极参加进来,让葛山村的人居环境管护长期保持高水准。同时,林自强还借助派出单位力量,筹集近30万资金,助推村居环境提升,让葛山村成为电白区2021年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示范村;2022年8月,葛山村又成了观珠镇首个通过市美丽宜居村验收的行政村。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驻村以来,电白区驻村第一书记协助建设卫生公厕78座,建设“四小园”1937个,完成328条自然村污水治理任务,协助47个村(社区)通过市级美丽宜居村验收,为电白全域推进生态振兴奠定良好基础。

谈组织振兴:

“强化党组织政治引领、组织引领、能力引领、机制引领,促进党的领导在乡村振兴各环节有效覆盖。”

借助“随手拍”,村民可拓宽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借助“智慧党建”,党建工作可实现数字化、标准化;借助“平安乡村+视频云+云喇叭”,紧急事件的信息通知和防范工作可及时下达。自去年上线“5G+智慧乡镇”管理平台以来,麻岗镇坑内村正在逐步推动党建工作实现数字化、高效化。

“借助‘5G智慧党建’应用功能,我们以数字化应用推动党建工作建设,推动农村支部生活上‘云端’、进网络,形成‘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学习机制。”坑内村驻村第一书记林桂鹏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工程”,创新“智慧党建”形式推进乡村振兴学习。在此基础上,他还积极联动税务系统、银行系统、移动集团、建筑行业等单位联合开展党建共建活动,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党建共建活动,营造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保障。驻村以来,电白区驻村第一书记坚持夯实“战斗堡垒”,发挥“头雁效应”,协助村(社区)重建修缮党群服务中心37个,选优配强“两委”干部33人,储备村(社区)干部后备人才86人,发展党员99名,吸纳入党积极分子144名,有效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8个,有效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南方+记者】邓建青

【通讯员】丁彦

编辑 苏斯铭 张巧琦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