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最早的书院,你知道在洪阳哪个地方吗?

潮商
+订阅

普宁旧八景

普宁老八景于清乾隆年间形成。老八景的名称是:昆岗松韵、铁嶂兰芬、灵汇甘泉、钱湖渔艇、培风宝塔、洪寺幽探、南岩远眺、云石樵径。八景点中位于洪阳镇东门外的钱湖已经被填成一片柑园,现洪山寺是在原石基上重建的,其余六景点。

昆岗亦姓韩,刺史安知几?

披卷古松前,风飘仙乐起。

(昆岗书院航拍图)

(昆岗书院位置图)

昆岗书院位于普宁市洪阳镇昆安村,旧时昆冈书院所在地,现为洪阳第二小学。昆岗书院为清普宁三大书院之一(另有占陇的三都书院、里湖的上社书院),历二百余年仍保存完好。

据普宁县志记载,昆岗书院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知县萧麟趾应诸生方文灿等的请求而主持创建的。作为普宁置县以来第一家书院,作为讲学会课、培养才人士子的神圣之所,基于乡人令尹“造土心切”,“择地”乃成了至关重要的一项。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昆岗书院改为昆岗小学堂。民国期间,改为普宁县立医院;后改为洪阳镇第二小学。1988年10月,被普宁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昆岗书院所在地怪石磷峋、古松掩映、峻宇缭垣,与林峦相映,遂成胜地。《普宁县志》有“古松浓荫,石室珠连,书院在其上,游目烟景,足助文心,当清风徐来,松涛与书声相答,令人神移”之记载,号称“昆冈松韵”,为普宁古“八景”之一。

▲现为洪阳第二小学图书馆

且有明万历七年(1579年)县令朱统溯之女朱玉仙墓园——“天潢小裔墓”,有保存完好的碑文《香云记》和石刻“何山”字迹,确是一处胜迹胜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浏览。

▲石刻“何山”

▲县令朱统溯之女朱玉仙墓园——“天潢小裔墓”

韩愈石刻书法“鸢飞鱼跃”

据悉老石刻嵌在昆安大队二楼

据史载: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昆冈书院改为昆冈小学堂。民国期间,改为普宁县立医院;后改为洪阳镇第二小学。1988年10月,被普宁县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书院本身及周围景观也已改旧时态。门楼残破,而其他堂、阁、轩、屋早已难寻,惟有几处古迹文物仍在静静地述说以往,期盼着昆岗书院的精神风范能代代承传。

八角楼高阁(也称韩祠)后有二石,一曰“龙井”,一曰“连珠台”,为萧麟趾题刻:阁前一大石如偃月形曰“小韩山”,为道光年间知县韩凤翔题刻,并拓阳山钓台韩愈所书的“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及“退之”二小字,勒石嵌于祠壁。 这块石头有个奇特之处,敲击某个部位时,就会发出“咚咚咚”类似击鼓的声响,让人怀疑石头下面是悬空的。

而作为普宁古八景之一的“昆岗松韵”,就是对昆岗书院一处古雅清幽、宜读宜思自然景观的贴切概括。为什么叫做昆岗松韵?据说书院过去有一棵造型非常奇特的大古松,它的叶子撞击声美妙动听,被赞为“昆岗松韵疑仙乐”。普宁县志中说“古松浓荫,石室珠连,书院在其上,游目烟景,足助文心”,描述的就是松涛和石室巧妙呼应后形成的自然景观,伴随着古松“仙乐”,清风徐徐,使在这里读书的人心旷神怡,精神大振。

尽管古松已不见,只有两株颇有年代的金凤树在轻风中沙沙作响,但站在昆岗松韵的遗迹,仿佛还能听到古松发出的悦耳“仙乐”,令人心旷神怡、思虑皆忘。“昆岗松韵”的石牌匾后有一幅石刻书法“鸢飞鱼跃”,据说是唐代大文豪韩愈的真迹。

物换星移,岁月沧桑,历经数百年的昆岗书院,面貌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其旧的建筑已日渐被岁月所侵蚀,但它的育人功能尚在,依然是一处办学兴教之所。近年来,在昆安村“两委”干部的重视下,昆安村专门拨出专款,对书院进行修缮,以期尽量保存其原貌神韵,使这一文物古迹焕发神采。

来源 :掌上洪阳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