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数千里的高速公路,犹如一条斑斓的彩练纵贯在中国东南部大地上;无数个出口的站点,串接起一座座城市繁荣兴旺的景观;一次次的寻觅探访,拉直了对中国何以创造奇迹的问号……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的纪录片《下一站出口》(第一季),以G15沈海高速公路(沈阳至海口)为背景,通过两位来华留学生的寻访,为我们讲述发生在那里的动人故事,让观众感受到中国令人骄傲的发展成就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生活。
打开“发展中国”的画卷
有着超长里程的沈海高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著名的陆上大通道,沿途密布的众多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城市,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时代变迁极为鲜明的标志性区域。《下一站出口》(第一季)选择将这条高速公路作为记录载体,对于揭示“发展中国”这一主题,无疑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象征意义。
用公路建构出一个生机勃发的中国整体景观,需要主创人员具有全面驾驭题材的能力和格外用心的创意方能达成。在这一重大创作任务面前,摄制组不辱使命,自东北沈阳一路向南,用4个月的时间,3700多公里的总行程,从8个省市中的数十座城市中精挑出数百个场景,从大量的素材中细选出能够感动人的人物和故事,其工作强度不谓不高,而从作品的完成度看,也很成功。在《下一站出口》(第一季)中,观众从一个个高速公路出口进入一座座城市,看到镜头记录下的当今中国社会犹如画卷般急速展开,不仅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桥梁、隧道、沿途经过的国家重大工程和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建设,还有令人惊异的广阔疆域和壮美景观,丰富的物产和鲜亮的生活,以及奇迹般的建设成就和强大的创造力量。
在这幅用影像记录的长卷中,既有掠影式的写意画,也有精描式的工笔画;既有山川城乡之美,也有人文历史之美;既有社会进步之变,更有中国发展之新。当然,纪录片的核心是对人的记录。该片聚焦于普通人,在带领观众结识的一大批当代中国普通劳动者中,有沈阳为老工业城市带来新活力的文创园区创办人,盐城沿海湿地长期关注环保主题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南通海门新区动画产业孵化器的掌门人,江南造船厂大国重器背后的技术人员,宁波立足家乡创业的小镇青年,福州几十年专注于茉莉花茶文化传承的制茶师,泉州矢志传承南音文化的青年音乐人,漳州返乡创业的生蚝养殖人,福建霞浦带动家乡旅游产业升级的网红民宿老板,响应海南自贸港建设落户海口青年科技人才和外籍创业者……这些受访者讲述的一个个生活故事虽普通而平实,却依然不失鲜活动人。如果集合成一个整体,就能清晰地折射出一个充满生命力、创造力和发展力的进行时的中国。
探寻“活力中国”的密码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国是如何发展的?中国人是怎样创造出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中国将怎样选择自己未来的道路……实际上这些疑问一直萦绕在国际社会周围。《下一站出口》(第一季),秉持用影像记录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宗旨,通过主持人的寻访—发现—观察—体验—融入—感悟组成的叙事链条,将更多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普通人摄入镜头,用真实的画面回答这些疑问。
真正的记录,不仅是对人的记录,更是对人心深处加以挖掘后的记录。不难发现,该纪录片除完成好对中国社会生活外部性的镜像表达,还特别注重发现普通人的内心世界,呈现灵魂,表现精神,从中探寻出活力中国的密码之所在。作品中的人物,广泛而有代表性。它们中既有某项国家级建设工程的参与者、国际物流网络中的普通从业人员,也有出口型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因改革开放人口流动产生的新移民或外来务工人员;既有仍然在土地上耕耘的农民,也有海产养殖业的渔民、葡萄园种植户;既有手艺人、传统工艺的继承者,也有国有大型企业职工,或是拥抱网络经济的新农人;既有产业园区主理人、高科技研制团队工作人员,也有油轮船长、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镜头里的他们,无不彰显出质朴的性格,友善的内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从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看待世界,到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对未来又有怎样期待等述说中,更感受到坚韧的毅力、积极的心态、进取的精神以及更加自信更有理想的品格。
片中那位叫李博阳的年轻仿真机器人工程师的一段话令人难忘,他对主持人说:“做机器人,西方可能用来作武器,而我们要用来作伙伴,让它们与我们生活在一起,给这个世界创造美好的东西。”这个回答何等朴素而高妙,它传递了中国新生代对高科技发明和运用的良善愿望,标志着一代年轻人的精神正在成长成熟;也感动于连云港欧亚大陆桥始发港集装箱码头吊车轿厢里那把因繁忙作业而被磨破露出海绵的座椅,其实就是中国骄人成就背后的艰辛付出和拼搏精神的真实写照;主持人大卫与温州的那几个“厂二代”交谈,反映出年轻人早已不愿“守业”,勇于探索“创业”,他们对自己更加自信,对未来命运的把握更为理性。纪录片所表现的这些普通人身上的“精神能量”,不正是活力中国的密码吗!
传播“美丽中国”的神韵
《下一站出口》(第一季)无疑是一部适合国际传播的纪录片。它采用真实客观的纪实影像,用外国观众喜欢看、愿意听、易接受的国际化表达,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发展进步的缩影,传递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体而言,有三点值得提出。
一是寻访式引导。公路早已被赋予了社会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角色,由此衍生出的公路片,也一直是好莱坞及各国电影惯用的类型片种。这部纪录片在样式上秉承电影公路片的要义,采用以公路为叙事背景,以寻访为叙事方式,遵循“寻访纪录片”的基本范式,刻意制造对下一个公路出口未知的心理期待,以吸引非本土观众的观赏,这些都在客观上提升了作品国际传播效能。值得一提的是,主持人与寻访对象进行的真诚互动和融入,也为作品提供了难得的亲近感。作为主持人的日本留学生遥遥和俄罗斯留学生大卫,都在中国生活和学习多年,对中国有着熟悉且深厚的感情,因而在主持中,极易融入寻访地和受访人的生活,从他们干农活、做陶艺、跳广场舞、品特色小吃中,以平实客观的感受和分享,既毫无隔膜感,也很容易感染观众。难怪遥遥在上海结束自己的旅程时,要感谢一路结识的每一个人给自己带来的人生启示。他们在现场真诚的融入和互动,拉近了作品与国际观众的距离。
二是时尚化追求。该片采用“年轻态”“时尚化”表达,追求饱满的人物情绪,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以引发年轻观众的共鸣;结构上,采用“单元故事”方式,平均每集6-7个单元,每单元5-7分钟,其中嵌套多维话题,信息密集,因而极易抓住观众兴奋点;艺术上,节奏明快,场景多样,细节丰富,有令人目不暇接之感;画面和故事追求一定的差异化和陌生化,这些吸引国外受众的重要元素在作品中用得也较充分。
三是国际化视角。除注重外国嘉宾主持人“第一视角”外,外国受访者的出场,也增加了作品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如在广州寻找“中国梦”的外籍马戏演员,如来自巴西的卡米拉展望未来前景时谈论的“诗和远方”,还有那个法国的“东北人”,他们都是解读中国的桥梁和纽带。尤其是生活在大连并对这个城市充满热爱的日本侨民所说的在中国创业有时也感到“很难”,这种真实令人印象深刻。毕竟,真实从来都是纪录片国际传播的“硬通货”。
来源:国家广电智库
作者:沈卫星,系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导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