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科学城|卫光生命科学园:即将迎来产业爆发春天

南方+ 记者

园区入口处,一块巨石上写着7个红色大字:卫光生命科学园。一栋乳白色的建筑外立面,是分子结构的装饰造型。正对面是深圳理工大学(筹)的建设现场,青绿山坡下,塔吊林立,建筑在拔节生长。抬头不远,隔着一条公常路,是大气蓬勃的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筑群。

这里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位于C位的卫光生命科学园,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作为区内首批预认定的合成生物产业园,卫光生命科学园在推动产业源头创新、产业转化上下足功夫。在内,引入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重要科研机构;与深圳湾实验室共建“光明科学城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建设动物实验、CRO/CDMO、合规注册管理等公共服务平台;引入唐颐控股、希诺亚、汉腾生物等龙头代表企业;在外,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校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机构建立创业实践合作,向园区导入院士项目、高端人才等。

现在,卫光生命科学园虽载体面积仅20万平方米左右,但锚定“以合成生物转化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的目标,已集合了科研+名企+人才等创新要素能量,即将迎来产业爆发的春天。

理解我们企业的需求和痛点是什么

这是一个小而美、小而专的园区。

美,已见雏形,有现代风的建筑、挑空开放的大堂、绿草坪,正在建设的网球场,连配电房都种了一圈竹子美化。

专,足见功力,除了有能工业上楼的研发产业楼、人才公寓,还配有双电源供电房、锅炉蒸汽房、工业废水仓库等专业配套设施。

深圳卫光生命科学园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家升,从2019年开始,一头扎在园区,见证推动了园区从蓝图变成现实。

“我们的产业用房一楼有6—8米高,二三楼有7米高,电梯能荷载3吨。污水处理设施是深圳最大的企业污水投资项目,有1000吨的污水处理能力。” 李家升对于园区硬核装置颇为自豪。

在制药生产领域摸爬滚打了30年,现在转型做生物医药专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李家升太知道生物医药企业的痛点了,“每家企业都建配套是浪费,也不一定有这个财力,集中配套能降低使用成本。”

对于这一点,深信生物联合创始人、总经理张勰很有感触,“卫光本身就是生物医药产业的企业,理解我们的需求和痛点是什么,能满足公司研发、中试对空间、环保、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可以真正地帮到企业。”

深信生物2019年成立,是一家递送技术平台性公司,主要从事核酸类药物的递送技术开发。其位于卫光产业园的办公、生产场地于2022年7月投入使用。2500平方米的面积分为了实验、生产区,以及配电、蒸汽等公共系统区。“企业每天产生大概2-4吨废水,而且我们要保证一定的温度、湿度,工业蒸汽也是刚需。”张勰说。

三启生物同样选择落户在卫光生命科学园。这起源于创始人李园园看到一篇报道,“我们用了大半年时间选址,考察了几乎深圳所有与生物医药专业沾边的科技园。很偶然我们看到了一篇报道,就主动上门了解,发现这就是三启要找的园区,双方一拍即合。生物医药企业对于园区的配套和管理要求很高。卫光很懂得生物医药企业生产开发过程中到底需要什么。”现在, 三启生物已经拿下了超过3000平方米的产业用房,预计今年三季度可装修好投入使用。

在卫光生命科学园,集聚了越来越多生物医药产业赛道的竞跑者们。卫光生命科学园共分三期建设,目前一二期建筑面积共计20万㎡,已完成全面验收,并投入使用,正在进行三期提容申请准备工作,提容后可增加产业空间10万㎡。

截至目前,一二期已引进企业超20家,一期去化率81.64%,二期55%。其中,包括深圳湾实验室、光明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重大科研机构,深圳汉腾生物、深圳深信生物、唐颐控股、三启生物、中科阿尔诺生物等高技术合成生物企业,园内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形成。

深信生物内部

帮助企业走好“小学、中学、大学”成长每一步

“无创新不医药”,生物医药产业本身就是一个依靠创新要素推动的产业。

以深信生物为例,该公司拥有LNP递送及mRNA合成两大技术平台,截至2023年3月,深信生物的研发人员约160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人员的比例为40.25%。2022年,深信生物研发总投入超过1亿元人民币。公司成立至今约3年,已申请专利近20项,所有专利均为全球布局。

成立10年的三启生物则一直聚焦于iPSC核心技术平台搭建及产业转化,该平台是集体细胞重编程、基因编辑、定向分化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平台,具备快速开发再生医学及免疫治疗领域多个管线的能力。公司2022年研发支出全年占比超70%,2023年将呈数倍增长。

李园园介绍,三启一直在努力吸收创新人才,“人才结构要有层次和规划,正金字塔型人才结构才是稳定的,但在细胞新药biotech中,我们发现有很多企业是倒金字塔,站不稳。此外,能够突破工艺瓶颈的人才常常并不具备学历背景光环,但却是行业内稀缺的工程师。细胞新药产品若要具备竞争力,必须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治疗效果及使用便利度,而这个涉及到若干工艺瓶颈的突破。”

最近,李家升帮助李园园解决了一些招聘难题。通过共享园区的人力资源招聘信息,三启生物找到了合适的药物质量分析专业人员。

人才是创新生态中的重要元素。对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来说,专业硬件是刚需,创新生态是灵魂,缺一不可。

深圳时代高科技产业园有限公司是卫光生命科学园的运营合作方。董事长张业炎介绍,园区既有卫光生物30多年的产业、资源、人才等积淀,也有园内深圳湾实验室等科研大所的共建,具备产业创新发展的绝佳土壤。在整体规划上,卫光生命科学园将通过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独角兽基地等,打造从“众创-孵化-加速”的全链条。

张业炎用小学、中学、大学来比喻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这三个阶段企业需要的服务是有差异的。对于从0到1的企业,我们更多是以创业导师身份,指导产品定型、寻找合适的商业模式。对于从1到10的企业,我们做股东,一起创业。对于从10到N的企业,我们做战略顾问,帮助它成长为独角兽、上市公司,就如同把一个中学生送到一流大学。”

因而,张业炎认为,园区的创新生态必须多元化,要储备从0-1-10不同阶段的“好种子”。此外,生物医药是强监管,周期长、投资量大,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更新,“很多人跑马拉松很享受沉浸跑的过程。创业是很孤独,压力很大的事情。我们要通过全方位专业的服务,让企业没有牵挂沉浸跑。”

据介绍,为建立全流程全方位企业一站式服务机制,卫光生命科学园已先后与生物医药行业上下游专业服务商建立合作,包括政策申报、药证服务、工商注册、金融财税等,此外引育如汉腾生物、新阳唯康、粒影生物、维通利华、唐颐控股等行业龙头或技术领先型企业搭建CDMO、CRO、基因测序、细胞治疗、动物实验等专业公共平台,并设立园区专项产业基金,撬动社会头部资本,打造好培育加速的转化赛道。

深信生物内部

站在光明科学城“巨人的肩膀上”

生物医药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国际国内赛道上向来竞争者环伺。以国内为例,就有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海张江科学城、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等强手。

后起之秀如何争锋?

因为选择了卫光生命科学园,李园园开始留意光明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光明科学城的发展定位让她倍感惊喜,“产业是否能够聚集,要看是否有好的土壤,好的生态体系。比如高校聚集,人才有来源;科研院所聚集,技术眼光能够看得远;再加上政策配套实实在在跟上,企业自然会被吸引过来。”

李家升用天时地利人和来形容卫光的机遇。他告诉笔者,光明科学城生物医药产业有其鲜明特色,在产业建立之初即确定了源头创新、科研先行的发展基调,集聚了合成生物+生物医药连片产业园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筹)、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等高校与医院,精准医学影像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深圳湾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将产学研-科教融合于一体。

“光明科学城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上走大院大所路线,通过‘基础科研+商业化+产业化’全链条重投入重参与,正在走一条科研兴产的新路。卫光生命科学园作为其中一个创新载体,站在光明科学城这个‘巨人的肩膀’上,既是光明产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未来光明的共建者。”李家升说。

张业炎是生物医药博士、耶鲁医学院博士后,在美国工作多年,从事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管理工作30年,曾主导过WTO后第一个生物医药商业并购案。他认为,各地的生物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特色,可以借鉴,但不可照搬,“比如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刚开始的定位就是承接上海产业溢出,现在很多企业是园区自己孵化出来的。我们可以学习苏州在人才引进方面的一些做法。政府做生态,企业做产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司其职。”

现在,张业炎长期驻扎在园区,每天接触不同的企业、科研机构。这位烫着一头卷发的企业家,感觉自己似乎找到了20年前在硅谷的状态,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接触前沿的新技术,挑选很牛的企业。

同样打了鸡血的还有老将李家升。这二位每天见面,两年前,刚开始短暂的磨合后迅速达成共识,已经十分有默契。“我们现在目标很一致,就是要打造生物医药专业园区标杆。”李家升说。

张业炎希望在卫光生命科学园的经历成为职业生涯的感慨号,“前面几十年的投资经验积累,加上现在光明科学城的优势叠加,必须做到感叹号。”他也坦言,要实现标杆的目标,需要坚守,因为培养一个产业需要耐心,“一般前三年是打造期,后七年是维护成长期。我们不能只追求出租的短期利益,讲求去化率。要用投资的眼光来看,控制节奏,注意留白,给好的种子选手留下空间,让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实现企业、园区、政府的三方共赢。”

听到这,李家升点点头,表示非常认同,“我们五号楼留了一年多,损失了1000多万,就是想引进具有高生长性的企业。事实证明,这种牺牲是值得的。”

透过访谈场地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不远处的科学城智慧公园。粉色白色的宫粉紫荆长满小山坡,映照着一池碧绿春水。这池春水蜿蜒向前,将流经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绕过大科学装置集聚区,最终汇入大江大海。

光明科学城的春天,来了。

【记者】柳艳

编辑 史青玉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