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精灵!这些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频频现身佛山三水

三水政法
+订阅

截至2022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拥有鸟类15目、45科、101种,成为名副其实的“小鸟天堂”。黄胸鹀、东方白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虎纹蛙、白琵鹭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栖身于此。本栏目带大家走近这些“湿地精灵”,了解更多的湿地知识。

东方白鹳

(谢志伟 摄)

级别: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居留型:

冬候鸟

鹳形目鹳科鹳属,大型涉禽,体长119-127厘米。

形态特征:

通体纯白,两翼和厚直的嘴黑色,腿红,眼周裸露皮肤粉红。飞行时黑色初级飞羽及次级飞羽与纯白色体羽成强烈对比。

生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开阔的平原、草地,有稀疏树木生长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边和沼泽地上,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远离的居民区,以及具有岸边树木的水稻田地带。

习性:

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大多组成群体活动。觅食时常成对或成小群漫步在水边或沼泽地上,喜欢边走边啄食,休息时常单腿或双腿站立。

食性:

主要以鱼类为主,不同季节取食内容存在差异,冬春季也采食植物种子、叶、草根、苔藓,蛙、蛇及软体动物,秋季也偶尔捕食蝗虫等昆虫。

黑脸琵鹭

(谢志伟 摄)

级别: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居留型:

冬候鸟

鹳形目鹮科琵鹭属,中型涉禽,体长60-78厘米。

形态特征:

通体白色,因其扁平如汤匙状的长嘴,与中国乐器中的琵琶极为相似而得名。其全身羽毛大体上为白色,有黑嘴和黑色腿、脚。较好区分于白琵鹭的明显特征是:黑脸琵鹭的额、脸、眼周、喉等部位的裸露部分也都呈黑色,并与黑色的嘴融为一体,形成鲜明的“黑脸”。

生境:

喜栖息于内陆湖泊、水塘、河口、芦苇沼泽、水稻田、沿海及其岛屿和海边芦苇沼泽地带。

习性:

常单独或呈小群在海边潮间地带及红树林和内陆水域岸边浅水处活动,喜欢跟其他鹭鸟混群。性沉着机警,人难于接近。

食性:

主要以小鱼、虾、蟹、昆虫、昆虫幼虫以及软体动物和甲壳类动物为食。

黄胸鹀

(谢志伟 摄)

级别:

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居留型:

冬候鸟

雀形目鹀科鹀属,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雌雄异色。

形态特征:

雄鸟额、头顶、颏、喉黑色,头顶和上体栗色或栗红色;尾黑褐色,外侧两对尾羽具长的楔状白斑;两翅黑褐色,翅上具一窄的白色横带和一宽的白色翅斑。下体鲜黄色,胸有一深栗色横带。 

雌鸟上体棕褐色或黄褐色、具粗著的黑褐色中央纵纹,腰和尾上覆羽栗红色,两翅和尾黑褐色,中覆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大覆羽具窄的灰褐色端斑亦形成两道淡色翅斑,眉纹皮黄白色。下体淡黄色,胸无横带,两胁具栗褐色纵纹。

生境:

喜栖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溪流、湖泊和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也栖息于有稀疏柳树、桦树、杨树的灌丛草地和田间、地头,是典型的灌丛鸟类。

习性:

繁殖期间常单独或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特别是迁徙期间和冬季,集成数百至数千只的大群。

食性:

繁殖季节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部分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草子、种子和果实等植物性食物。迁徙期间主要以谷子、稻谷、高粱、麦粒等农作物为食,也吃部分草子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来源:云东海发布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