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大学生团支部“牵手”社区,校地联动解实践难题

南方+

“在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单个支部或团队与服务地联系会比较难,因为缺乏了解,很难让服务地快速信任并接纳我们。”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20级48班团支部书记谢韵璇如是说。

3月19日,广东医科大学团委与湛江市霞山区团委共同启动大学生社区实践结对并签订《大学生社区实践结对框架协议》,142个学生团支部与霞山区社区精准结对,重点在组织上、活动上、需求上结对共建,努力构建以党建引领、共青团主导、社区资源广泛参与的模式,逐步实现大学生社区实践精准化、针对化、全覆盖,广东医科大学大学生社区实践进入2.0时代。

结对共建启动仪式。周圆 摄

结对共建双方签订框架协议。周圆 摄

总体统筹,一步到位解决“结对难”

高校团支部数量多,社区相对分散,如何让结对落到实处?近年来广东医科大学团委积极探索一体化统筹模式,通过学校团委与区域团委的整体联动,让团支部和社区成为两个整体,再根据支部年级、数量分布,实现社区“1对多”结对,既解决了支部找社区结对的难题,又通过多支部服务1个社区更大程度的激活了结对效能。

广东医科大学团支部代表与社区代表授予结对证书。周圆 摄

细化任务,分步落实化解“持续难”

在初步结对的基础上,校地就社区特色,设置结对项目清单,在社区调研的基础上,探索大学生支部融入社区、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模式。在社区大学生兼职团干部岗位,提供“展翅计划”实习见习机会,引导大学生参与基层治理,开展社区特色志愿服务,激发大学生持续服务社区的能动性。

仪式现场青年志愿者开展特色志愿服务活动。周圆 摄

双重维度,特色融入破解“创新难”

作为一所具有65年历史的医科类高等院校,广东医科大学注重将专业特色转化为大学生服务社区的动力。除任务清单的“规定动作”,学校还在“自选动作”中做文章。校地将联动在社区中创立“示范点”,开展服务队流动结对,将学校优势的急救宣教、医学科普、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文化教育、多彩文化课堂送入社区,让大学生社区实践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

大学生社区结对是广东医科大学落实《关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 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的具体举措,也是落实共青团中央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的生动体现。广东医科大学将以社区为抓手,推动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引领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好青年。

【撰文】徐畅 林日清

编辑 郭龙碧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