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携新作来珠海!长安的荔枝:小人物视角道尽人性官场

南方+ 记者

3月18日,作家马伯庸携作品《长安的荔枝》亮相珠海书城,举行新书签售会,与读者进行深入交流。记者看到,签售会现场座无虚席,不少读者为购买新书排起了长龙。

马伯庸是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得主,他创作的《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等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致力于探索历史小说更多可能性的他,这次又会为读者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在活动开始前,南方+记者采访了马伯庸,听他聊聊创作背后那些事。

关注历史小人物的故事

唐朝诗人杜牧的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来引发了人们的无限遐想。此次新书《长安的荔枝》沿袭他写作中一贯以来的时空紧张感,在真实历史的大背景下,讲述了唐朝的一个小官吏李善德,如何在官场和职场中挣扎求生,完成荔枝千里进长安这个“不可能任务”的故事。

马伯庸的小说核心主角往往是隐藏在历史褶皱中的小人物。“这几年我会更多的关注历史底层人物命运,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当看到历史大事件时,我首先想的是这活谁干的,可以怎么落地。”马伯庸说。

荔枝怎么送的?走水路还是旱路?运送过程中的马匹怎样调度?马伯庸笑言,过往在企业的工作经历,也让他格外关注事情落地的细节,这也丰富了故事情节。“以前的历史故事很少关注到具体的人具体怎么做事,我认为这个角度还是可以深入挖掘的,这也激起了我的创作兴趣。”

然而史书中对于将荔枝献于杨贵妃的细节记录寥寥无几,这也颇让马伯庸犯难。“唐代对运送技术细节没有任何记载,这种情况之下,我只能通过对后世的资料研究,例如了解宋代、明代是如何将荔枝送到京城、如何进行食物保鲜,将这些内容作为参考依据。”

为了弄清荔枝的生长过程,马伯庸还专门找相关的园艺专家、农业专家,学习荔枝的种植特点、生长周期等知识点。“作家的知识范围要足够‘杂’,才能对各行各业都有一定涉猎,小到衣食住行,大到风土人情和各地民俗,这样才能保证笔下的内容是鲜活的、细节是严谨的。”

创作历史小说是戴着镣铐跳舞

这些年,马伯庸始终保持着高产的写作状态,每年都有新的作品面世,2022年他连续出版两部小说《大医》和《长安的荔枝》,前者聚焦清末民初的医疗与公共卫生事件,后者书写唐代小吏运送荔枝的故事。

马伯庸将自己视为“一个有野心的写作者”,各种题材都想突破一遍。即便都是历史题材,最好也是每次一个新突破,写一个以前没见过的题材,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对我而言,写作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在于你愿不愿意,对不懂的东西往下深挖。二在于是否主动去吸收知识,保持好奇心,去不断地积累知识。”

马伯庸告诉记者,《长安的荔枝》这本书7万字,他写得酣畅,从动笔到写完,仅用了十一天。在他看来,灵感并非突然乍现,而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厚积薄发。“你看的东西就多,你积累得越厚,思维就会越开阔。”

谈及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挑战,马伯庸认为这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因为历史的结局是已知的,不能修改,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种挑战本身也是一个乐趣,就好像你戴着镣铐跳舞,如果你能跳出花来,那么这种成就感会比完全原创的一个故事还要开心,我会喜欢去钻这些历史中的缝隙。”

如何让读者与历史人物共情?马伯庸直言,作为历史小说作家需要去寻找古代的价值观与现代生活中的异同,将这个点作为创作的核心。“研究历史有趣的一点也在于,你会发现很多古人有很多想法都很超前,与现代人区别不大。”马伯庸说。

在《长安的荔枝》读书见面会中,不少读者表示在书中既看到了小人物的乱世生存之道,又联想到现代的职场生活。读完后读者仿佛能穿越千年与书中人物实现共鸣和共情。

【采写/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吴枫

 

编辑 蔡如意
校对 罗健鹏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