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历史的亲历者,让年轻一代牢记这段历史是我的职责。”戴建反复提及,“希望通过我的讲述,让后辈懂得和平的珍贵。孩子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不能忘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对他们加强历史教育,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
戴建,1928年出生,东源黄村人,1947年参军入伍,195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河源、紫金、海丰和陆丰等地参加游击战,随后跟随大部队参与了解放广州城、珠江三角洲剿匪等作战。
1950年,戴建参与广州政治保卫队训练。 资料图片01
“为了穷人翻身做主人,我参加了抗征队”
戴建出生在东源县黄村镇的一户贫农家庭,家里靠着几分薄田、借地主高利贷以及给地主做活,勉强能顾得上温饱。在他12岁那年,父亲不幸离世,母亲积劳成疾。戴建作为家里的老大,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到了他的身上。
“小时候冬天没有东西吃,只能向地主借粮,借一升烂米,明年要还一斗好米,那个年代想活命真的不容易。”戴建说,除了地主剥削,粤东北地区的国民党当局还会借着“剿匪”的名义到农村地区抢粮食、抓壮丁。为了不被抓到,青年们都要赶着家禽到山上躲藏起来。
1947年春,戴建参加民兵组织,打土豪、分田地。“我和大部分年轻人一样,为了反对剥削,为了穷人翻身做主人,选择参加革命。”同年12月,戴建带着“一床被单,两身衣服”加入广东省东江人民抗征队,跟随党组织,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戴建革命军人证明书
“我加入广东省东江人民抗征队的时候,战事吃紧,没有什么新兵训练,都是直接打游击。”回想起加入革命的峥嵘岁月,戴建仍然记忆犹新。他说,当时部队没有先进武器,只有土枪土炮,甚至还要自制手榴弹,杀伤力不高。
因为武器装备悬殊,东江人民抗征队获悉敌人来袭,先做好地雷埋伏,再进行伏击。“一个兵只有10多发子弹,必须要一枪打一个,不能虚发。”戴建说,为了不浪费子弹,他和战友私下都会进行射击训练。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这首《游击队之歌》是当时游击队员的写照,当歌声响起,又将戴建的思绪拉回到70多年前那战火纷飞的岁月。
据戴建回忆,东江人民抗征队活动于河源、紫金、海丰和陆丰等地,以乡村为根据地,依靠群众开展游击战。部队活动不仅范围大、路程远,而且生活条件也异常艰苦,一日一餐是常态。紧急情况时,一天一餐都无法保障。
“只要能消灭敌人,哪怕洗冷水、露天睡、吃不饱都是值得的。”戴建说。02
“为了伟大的解放事业,我辗转多地参加战斗 ”
1949年1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以广东人民解放军江南、江北、粤赣边、北江4个支队为基础,在惠东安墩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尹林平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9年1月17日,粤赣湘边纵队下令将江南、江北、九连、滃江、五岭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所属部队统一改编。戴建所在部队改编为粤赣湘边纵队第二支队第四团一营。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天险,向尚未解放的广大地区进行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
1949年5月中旬,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尹林平、政治部主任左洪涛,率领纵队主力第一团、第三团和独立营共1000多人横扫五华、陆丰国民党残余势力后,转战紫金龙窝,击溃驻龙窝的国民党军1个营,然后挺进紫金县城,指挥部设在乌石荷树湾福音堂,部队则驻扎在荷树湾及石马角一带。
5月18日凌晨5时,边纵司令部发出攻城命令,解放紫金县城的序幕正式拉开。“敌方有高大的碉堡和炮楼,我军想要攻下县城,绝非易事,我们攻了一天一夜,也没有什么进展。”戴建说。
僵持之下,司令部决定炸掉碉堡,但我军炸药储备不足,要到几十里外的康禾地区补充。战事吃紧,谁去康禾把炸弹背回来?
“我去!我是本地人,对这一带地形十分熟悉,可以走小道、爬山路,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当时不到20岁的戴建自告奋勇,他一人一枪,毫不畏惧敌人和野兽,翻过数座大山,气喘吁吁地赶到几十里外的康禾白溪村,不敢稍作休息,当即扛着十几公斤炸药原路返回。
敢死队当即抱起炸药包,向着敌人的碉堡发起冲锋。随着一声巨响,高大的碉堡被炸毁。嘹亮的冲锋号角响起,指战员们从四面八方一拥而上,敌军见大势已去,选择投降。5月22日,红旗飘扬在紫金城上空,紫金县城解放。
解放紫金县城不久,国民党军从广州调来196师、154师,这两个师依仗装备精良,冲入解放区,重新占领紫金县城,随后又占领了南岭、海丰、陆丰等地。“此时我军已转移到海丰北部和紫金交界山区,正在等待机会重新夺回紫金县城。”戴建说,我军采取诱敌方法,顺利伏击国民党196师,重挫其士气,逼迫196师退守河源城。
在随后的战斗中,粤赣湘边纵队主要攻打国民党154师,经过数次战斗,彻底击溃该师,解放了石坝村、黄麻陂、晋前乡。困守河源城的196师见孤立无援,仓皇返回广州,河源城解放。
“面对装备精良的敌军,全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我军才能取得胜利。”说到这里,戴建感慨万分,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若非如此,不会有这么多群众支持。从参加革命起,一颗想要入党的种子,一直在戴建的心里生根发芽。
解放河源地区后,戴建随大部队南下,参与了解放广州城的战斗,随后又跟随部队参与了中山、顺德、佛山等地的剿匪活动。
1950年5月1日,戴建迎来了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刻,经党组织批准,戴建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当时全国党员只有200万,成为党员是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我最大的认可。”戴建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记者:曾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