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人民教育官方微信号公布40个2022中国基础教育典型案例。这40个案例从决策部门、主流媒体、学术期刊、基层调研、公开征集、监测数据等多种渠道搜集、遴选而来。其中,广东佛山南海区丹灶镇的“技术赋能探索区域教育评价改革”案例入选其中。
为促进区域教育更优质发展,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于2018年10月成立教育评价改革科研团队,开启技术赋能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探索。通过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等实践,创造了信息技术与区域评价改革深度融合的典范。
丹灶镇学生在评价中获得鼓励。受访者供图
“2020年、2021国家陆续出台文件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我们抓住整体发展形势去推进,不只是做一所学校,而是站在整个区域发展自上而下的层面去整体了解,全面把控,希望实现校与校之间良性竞争的生态,引导树立科学育人观,构建区域管理的现代化。”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督学蔡明露说。
据介绍,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的技术赋能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在镇内2所初级中学、7所小学作为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试点学校,把信息技术和当代教育有机结合,开展学生学业、综合素质、发展潜能等方面的评价实践与探索。
该镇使用前沿技术手段与方式方法,配合项目实施的成果数据采集、分析、验证、反馈等,以支撑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论证,打造更完善的体系化项目模式,通过大数据的输出与分析,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形成丰富大数据“储蓄”,让学生的成长更可见。
此外,丹灶镇改变传统纸质登记评价,利用信息技术专业评价平台,搭建多层级智能评价模型,支持教师、家长随时随地轻松给予学生评价,过程性正向引导孩子行为养成,鼓励教师、家长发现孩子更多的闪光点,为孩子过程性发展留痕。
丹灶联安小学学生德育评价通关任务。受访者供图
蔡明露坦言,该项目改革之初目的是为了解放学校在管理上难题,但“饮头啖汤”还是遇到不少困难。让学校接受技术和教育的融合,比如从传统纸质到数字化管理的改变,打破传统路径依赖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此外,实施多维度、多元化评价,需要做好老师、家长的引导与培训工作,让评价主体积极参与,最终支持项目的推进开展。
如今,丹灶镇已实现了多维立体、多元主体评价。依托信息技术,研发学校端、家长端“悦评越好”小程序和后台管理网页,改单一教师评价为教师、家长、社区人员等多元评价主体,观测学生成长的场景,贯穿学生的日常在家、在校、在社区实践等,随时随地更立体及全面引导和观测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在持续实践与探索下,丹灶镇各中小学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建立个性化的特色评价体系、特色积分激励体系等,学校的办学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释放,学生自主发展和成长也实现了方向更加科学、动力更加充足、过程更加高效。
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建立区域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为抓手,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切入点深化改革工作,在技术赋能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的实践中获得显著成效,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也呈现出“从管理到治理、从粗放到集约、从经验到科学、从被动到自觉”的良好转变态势。
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卓越原创案例”评选活动中,丹灶镇教育发展中心的案例《技术赋能区域教育评价改革的实践与探索》脱颖而出,获评“卓越案例”,全国仅8个。
“下一步,我们将在学生学业监测数据采集更加科学,教育评价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测评等方面继续开拓,同时注重数据分析专业教师队伍打造,做好经验成果推广,通过评价改革推动丹灶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为建设现代化活力新南海作出重要贡献。”蔡明露说。
【南方日报记者】王雅铄
【通讯员】沈培浩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