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昏黄的路灯照着无人的街道。黎剑锋简单洗漱后,乘着微微的凉意走出家门,伴随划破清晨宁静的发动声,驱车前往菜市场采购当天华锋陈铁长者饭堂需要的食材。
“食”有所依,老才能有所“乐”。近年来,湛江市积极谋划长者饭堂试点项目建设,以华锋陈村长者饭堂为代表的一批长者饭堂,带着米饭的飘香走进老年人的日常,在一顿顿一顿热乎饭中吃出晚年“幸福味道”。
社区里的“幸福味”
对于家住霞山区东堤社区的潘秀珍来说,长者饭堂不仅意味着一顿三菜一汤的午餐,更是她和邻居老人家相聚聊天的休闲之处。
“每天我最期待的就是到长者饭堂吃饭。”潘秀珍回忆,过去没有长者饭堂的时候,买菜、烹饪、洗碗耗时费力,一个人做饭还总是控制不好量,“做一顿吃三顿”是常有的事,营养也没有保障。
养老问题千头万绪,“食”却是重中之重。目前,湛江积极探索智慧助餐以解决长者就餐服务,引入市辖区餐饮连锁企业、家政服务企业、配送企业或社会组织,采取定点膳食、配送到户等方式,实现助餐服务的专业化、市场化、规模化。
东堤社区长者饭堂是当中实践之一。步入其中,餐区桌椅摆放整齐,厨房内则摆放着各种设备。每到中午,与其合作的志豪饭店便会将饭菜准时送达,工作人员随后便进行分餐,让前来就餐的老人能及时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长者饭堂的兴起也折射出“中央厨房+中转配送+社区就餐、送餐、助餐”的老年助餐服务体系在湛江的落地生根,其正成为破解目前市区高龄、独居、空巢等老年群体的“舌尖养老”难题的探索。
“每天都有将近50名老人到饭堂就餐。”据社区工作人员梁继寿介绍,长者饭堂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就餐难的问题,也给老人们提供一个拉家常的好地方,街坊们熟络起来,社区老人们的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乡贤反哺吃出健康
午饭时分,循着饭香,老人们三三两两相邀,来到华锋陈铁长者饭堂就餐。黎剑锋整理餐桌、分发午餐,不时跟前来就餐的老人聊几句家常。米饭随吃随添,菜品荤素搭配,气氛和乐融融。
“我哥就是在饭堂外的这块水塘学会游泳的。”黎剑锋指向窗外:“能在这里开设一间长者饭堂,很有意义。这也是我们兄弟俩一直的心愿,能够为村里的老人家尽了一份善心与孝心。”
过去,陈铁村的老人需要早起到村头的天光墟购买食材,常有不便。2020年11月13日,由原蹼泳全国冠军黎剑华和弟弟黎剑锋出资创办的“华锋陈铁长者饭堂”在霞山区海头街道陈铁村揭牌,可口的饭菜让老年人享受到“舌尖上的幸福”。
“干净卫生、食材新鲜、营养均衡是长者饭堂最重要的原则。”黎剑锋表示,为长者准备的饭菜要清淡、利于消化:“鱼肉最适合老年人食用,猪、鸡、鸭、虾等食材我们也会换着花样烹饪,再配上时令蔬菜。”
在配餐方面,华锋陈铁长者饭堂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每天配菜不重样,采用低盐、少油的烹饪方式,让大家在吃饱的同时,吃出健康、吃出幸福。
此外,村里还有几户老人因腿脚不便无法步行到长者饭堂用餐,黎剑锋便会和工作人员开着电动车将打包好的饭菜送到老人家中,让大家都能吃顿好饭。
华锋陈铁长者饭堂以乡贤个人出资方式拓宽了湛江对“舌尖养老”的探索。但总体而言,湛江市老年人基数较大,如果想要全面铺开长者饭堂建设,经费资金依然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
此外,旧城区场地不足是长者饭堂的另一制约因素。老年人的活动区域普遍处于居民楼下,甚至树荫底下、小区公园等地。而湛江老城区临街店面比较小而且租金过高,场地供应不足,旧城区老年活动室很难建起来。社区养老服务场地和设施不足也是当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堵点”和“痛点”。
实践探索落地开花
“奶奶,这是今天的饭菜,您趁热吃,看看合不合胃口?”快递员郑忠文在麻章区机关食堂领取了整齐打包好的饭菜后,小心翼翼地装进保温箱里,开始了为独居老人、残疾人送餐的服务之旅。
据悉,从2022年8月16日起,麻章区委、区政府牵头,采取由“麻章区机关食堂提供饭菜,麻章区智慧乐龄服务中心负责送餐”的配餐方案,麻章区成为湛江首个为特殊困难群体送餐到家示范点。
2月10日,赤坎区寸金长者饭堂正式揭牌开业。长者饭堂服务采取集中就餐、统一餐标、分类补助形式,向户籍在寸金、中山、中华三个街道辖区60周岁以上的社区居家养老长者提供就餐服务。
“今天的菜是花生捞鸭、榄菜肉末四季豆、鸭汤浸时蔬,两荤一素,还有个汤,味道不错。”在坡头区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示范中心幸福长者饭堂,曹阿姨拿到了午餐。
为加快推进长者助餐行动,坡头区社区居家养老中心走访辖区就餐需求,打造社区“10分钟就餐服务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食物浪费,我们实行‘预订餐制’。”中心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湛江市民政局将完善协同推进机制,成立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者饭堂”建设项目专责小组,作为民政部门“一把手”工程和建立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抓手,建立完善发展改革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计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等跨部门工作机制,同时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记者】陈思亮
【通讯员】李森 黎海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