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课标,赋能新课堂。近日,佛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与佛山市华英学校联合举办了同课异构暨教育教学开放日活动,聚焦教师教研素养提升,助力构建佛山市“五好教育”新形态。
此次活动是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摇号录取招生政策实施、“双减”政策落地、“新课标”颁布等背景下举办的主题教研活动。佛山市教研室教研员、佛山市华英学校骨干教师、教坛新秀与佛山市名师共同参与,将初中阶段13个学科全面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
佛山市华英学校老师陈凯云授课。
去年,佛山市华英学校被评为佛山市首批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建设学校,语文、数学、物理3个学科获评佛山市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在今天的教学展示活动中,佛山市华英学校初三语文备课组长王纪宇和佛山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查斌,共同围绕“初三语文文学作品阅读复习”这一主题进行同课异构教学展示。
王纪宇以“一厘米,大世界”为主题,以文学表达的特色为抓手,引导同学们对多篇课文进行文学赏析。她表示:“这是一次很好的相互交流的机会,让大家带着各自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教学上的成果一起来交流讨论。在备课期间与科组其他老师一起不断探索和尝试,也加深了我对新课标的认识,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理论。”
佛山市华英学校老师王纪宇授课。李昱莹 摄
面对相同的课题,切入的角度却可以是多样的。查斌着眼于初三的备考,引导同学自行带入“命题人”的角色,结合试题进行自主的分析研究。“在查斌的课堂上,华英学校的一名初三学生谭国宝多次举手作答,表现积极。课后他表示,查斌的教学方法非常灵活,内容也颇为丰富,对语文成绩的提高有比较大的帮助。
除了语文课外,其余十二个科目的教学展示也在不同地点同步进行。佛山市华英学校历史教师杜佳伟是历史科目的主讲老师,他提到了课堂前期的大量准备过程。“要打通更多的知识环节,把问题设置的和学生相符合,让他们有话可说。虽然整个过程感觉像是掉了一层皮,但是自己本身对知识也有了更好的体会和消化。”杜佳伟说。
佛山市华英学校历史老师杜佳伟授课。
本次活动邀请了佛山市五区以及广州、肇庆等邻近城市近5000名教育届同行莅临现场参加,盛况空前。学生报告厅、音乐厅、历史电教室、美术室等多个教学地点都座无虚席。
西樵太平初级中学历史教师邓苗甫感叹:“杜老师的课都基本围绕着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史料实证,不再拘泥于基础知识,是一种比较升华式的复习。这给我比较大的启发,我以后也会更注重能力培养这一块。”
梁鹏是南海实验中学映月校区刚入职两年的一名年轻生物老师,他表示这次交流活动让他感到收获满满,他说:“让我感受比较深的一个是老师们实验材料的创新,另一个是与学生课堂的交互。他们通过现场拍照投屏,对学生实验操作进行分析,并及时予以反馈,效果非常好。我觉得这都是我可以学习可以去用的地方。”
佛山市高中生物兼职教研员,佛山市三水中学老师邵龙国授课。
“教师的专业发展一定要打开视野和格局,只在小范围科组内部或者学校内部去交流是不够的。通过今天这种校际的交流形成思维的碰撞,我认为无论是对学校发展抑或是对区域教学发展都是很有必要的。”佛山市华英学校副校长陈敏菁说。
陈敏菁介绍,大型的同课异构交流活动是佛山市华英学校一以贯之的传统,前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原因改为了线上形式。如今借着“双减”政策和新课标改革的东风,学校得到佛山市教研室的大力支持,能够把这种大范围的深度学习继续进行下去。
“市教研室学科教研员的角色就是一线教育教学的示范引领者,教育管理决策的参谋者和智库。” 佛山市教研室主任彭海燕表示,此次市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走进华英学校上课,就是践行“三进”(进校园、进教室、进社会)、“三见”(见校长、见老师、见学生),做“教”的领路人、做“研”的带头人,向学校一线教师诠释高效课堂,推进各学科“三新”(新课标、新教学、新中考)研究,把文章写在一线课堂上。
【南方日报记者】王雅铄
【实习生】李昱莹
【通讯员】潘国欣
校方供图(除署名外)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