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冉冉,惠风和畅
兰香馥郁,诗意盎然
对兰花的赞颂
是中华传统诗词咏唱的永恒主题之一
3月16日晚
湾区诗会之“兰之猗猗”诗乐会
在广州兰圃公园优雅绽放
诗乐会在以兰花为特色的兰圃举办
以兰花为引,诗词与雅乐相辅相成
形象生动地传达
中国品格、中国意象、中国精神
沉浸式体验古风雅韵
诗乐会由《序篇》《思念》
《风雅》《旷达》4个篇章组成
通过沉浸式的表演
以琴、筝、笛、箫、埙等演奏的古风乐曲
穿插、引导、衔接4个篇章
营造诗乐相和、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体验
呈现幽雅简淡、空灵蕴藉的诗意氛围
PART 01
《序篇》
孔子的《幽兰操》诗和古琴曲《幽兰》,以清雅的古琴曲调,再现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兰花相遇时的万千感慨:“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子以兰花的孤芳独放、幽雅高洁自喻,表达积极追求君子人格的情怀。兰花因此被赋予人格化的审美内涵,开启了以香草比喻高尚道德情操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象征。
PART 02
《思念》
该篇章选取了《诗经·郑风·子衿》、陶渊明的《停云》(节选)、王维的《杂诗》(节选),分别对应了爱情、友情、乡情三大情感主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缠绵爱恋;“良朋悠邈,搔首延伫”的真挚友谊;以及“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思乡问候,都是源远流长、永恒共通的真情流淌,这是中华传统诗词永恒不变的主题,熔铸了中华民族血肉丰满、动人心弦的情感世界。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杜丽娘超越生死的“至情”,也在兰圃上演。昆曲《牡丹亭》曲辞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花旦身姿婀娜、声调优美,兰圃中的氤氲幽香与怀春少女婉转明媚的腔调情景交融,营造出意蕴深远的春之声。
PART 03
《风雅》
以古筝曲《渔舟唱晚》配以于良史的《春山月夜》与秦观的《临江仙·千里潇湘挼蓝浦》,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诗意人生。《渔舟唱晚》作为一首经典的古风乐曲久负盛名,以表现陶渊明隐居的《归去来》为素材,其名来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气韵生动的古筝弹奏出一幅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归航、渔歌互答,渔翁们的欣然自乐与优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画面,体现一种返璞归真、怡然自得的诗意境界。
PART 04
《旷达》
缥缈的箫音奏起著名音乐家赵松庭所创的《幽兰逢春》,这首以兰花为名的乐曲,寓意兰花正逢春日暖阳,春风吹拂,幽香满园。流畅温婉、平稳舒展的旋律萦绕在兰圃,烘托兰花傲然独放、幽香馥郁,高洁的情怀和昂扬的生命力。
张九龄的《感遇》与柳宗元的《渔翁》都是畅达之作,配以悠扬箫音更显高洁自娱的真意。前者之“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正是借“兰”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修身养性的高尚品格。后者之“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不仅传神地写出了充满动感的春江春山图景,更蕴含着一种旷达飘逸、宁静阔达的心境。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诗乐会负责人表示,希望以诗乐会的形式,展现中国人的道德品格、情感世界、诗意生活和精神超越,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编辑:何韵虹
校对:曹玥
责编:翟晓雪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