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最高等级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的获得者
2021-2022学年度
全校共228名学生获此荣誉
其中,本科生87人
硕士生123人,博士生18人
2021-2022年度研究生、本科生
国家奖学金获奖名单
(上下滑动查看)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名单
姓名
学院
郑卓鋆
机电工程学院
梁桂铭
机电工程学院
刘芬
自动化学院
杨立鑫
自动化学院
余煜塬
自动化学院
黄淞
轻工化工学院
颜建萍
轻工化工学院
马焕
信息工程学院
腾帅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赵亮
计算机学院
李庆华
材料与能源学院
胡洋
材料与能源学院
廖小健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达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葛鹏祖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莫晓红
艺术与设计学院
杨慧怡
生物医药学院
陈丽莹
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名单
姓名
学院
王德文
机电工程学院
李佩铮
机电工程学院
卫泓宇
机电工程学院
庄逸钟
机电工程学院
张银梁
机电工程学院
陈伟源
机电工程学院
郇 靖
机电工程学院
郑埸鑫
机电工程学院
陈嘉森
机电工程学院
沙伟男
机电工程学院
邹广鑫
机电工程学院
谢 斌
机电工程学院
黄勇浩
机电工程学院
何盛金
机电工程学院
陈梓颖
机电工程学院
林镇炜
机电工程学院
吴洋洋
机电工程学院
李权震
机电工程学院
谭 喜
机电工程学院
曾丹平
自动化学院
廖宇凯
自动化学院
谭美健
自动化学院
唐振杰
自动化学院
许炫淙
自动化学院
张洪滔
自动化学院
罗熙
自动化学院
陈少俊
自动化学院
李学铭
自动化学院
刘宋彬
自动化学院
杜光键
自动化学院
赵光同
自动化学院
姚钊展
自动化学院
陈锦涛
自动化学院
谢宇俊
自动化学院
吴镇宇
自动化学院
陈达深
自动化学院
钟家杰
轻工化工学院
林永显
轻工化工学院
马梓林
轻工化工学院
潘佳耿
轻工化工学院
陈敏
轻工化工学院
古伟明
轻工化工学院
胡蕾
轻工化工学院
刘江淋
轻工化工学院
邓晓华
轻工化工学院
陈思维
轻工化工学院
韦怡婷
信息工程学院
陈丹妮
信息工程学院
陈岳海
信息工程学院
苏柏缙
信息工程学院
黄佐
信息工程学院
庄芹芹
信息工程学院
周杨润
信息工程学院
钟立熙
信息工程学院
刘嘉俊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王梓增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陈树鹏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肖梦瑶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黎晋博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陈伟杰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姜燕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杨晓云
管理学院
金康宁
管理学院
郑君浩
管理学院
吴芷莹
管理学院
郭恒嘉
管理学院
陈雅静
管理学院
邓欢
计算机学院
陈武兴
计算机学院
姚棉阳
计算机学院
张辉哲
计算机学院
陈磊
计算机学院
李卓
计算机学院
曾艳姣
计算机学院
邓炜科
计算机学院
梁雪虎
计算机学院
吴壮辉
计算机学院
曾肖宇
计算机学院
陶涛
材料与能源学院
王晓慧
材料与能源学院
罗远志
材料与能源学院
喻露
材料与能源学院
高雨璇
材料与能源学院
何小玲
材料与能源学院
林凯基
材料与能源学院
吴红姣
材料与能源学院
赵爽
材料与能源学院
刘杏茹
材料与能源学院
刘梓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肖震钧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子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温程汇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苏佩欣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方政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张洁
外国语学院
欧彩霞
数学与统计学院
郭姝玲
数学与统计学院
陈泽彬
数学与统计学院
黄志森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林泽凡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彭康准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张宏世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陈凯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肖明艳
艺术与设计学院
殷雨欣
艺术与设计学院
肖圭元
艺术与设计学院
莫晓程
艺术与设计学院
张紫然
艺术与设计学院
李幸芝
法学院
胡旭莹
法学院
李婷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瑞炀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仇华龙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许睿
经济与贸易学院
周子灼
经济与贸易学院
佘梦婷
生物医药学院
袁炯鹏
生物医药学院
黄健东
生物医药学院
张乐恒
生物医药学院
魏建峰
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罗于
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张明睿
生态环境与资源学院
曹轩豪
集成电路学院
本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名单
姓名
学院
何瑶
机电工程学院
许诗兰
机电工程学院
赖钦涛
机电工程学院
彭梓鑫
机电工程学院
林尔特
机电工程学院
杨士良
机电工程学院
吴润熹
机电工程学院
黄华文
自动化学院
黄俊滔
自动化学院
邓媚
自动化学院
杨倩
自动化学院
林卓毅
自动化学院
肖嘉胤
自动化学院
曾宇沛
自动化学院
高子吉
轻工化工学院
周法戎
轻工化工学院
全梓婷
轻工化工学院
林康迪
轻工化工学院
黄圳炜
信息工程学院
陈妍帆
信息工程学院
张国华
信息工程学院
方立煌
信息工程学院
张曦文
信息工程学院
胡子豪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陈少玲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林昌武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江振兴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黄浩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董书雄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黄芷铟
管理学院
蒙嘉雨
管理学院
梁淑燕
管理学院
段纤纤
管理学院
谢小凡
管理学院
罗宏涛
管理学院
方楠楠
管理学院
温志哲
管理学院
林泽青
管理学院
文希淳
管理学院
吴鑫鸿
管理学院
赵伊雪
计算机学院
林梓航
计算机学院
温凯润
计算机学院
袁盛海
计算机学院
倪浩楠
计算机学院
陈炜鸿
计算机学院
郭炜彬
计算机学院
李铭珂
材料与能源学院
杨诗琪
材料与能源学院
李成林
材料与能源学院
李卓明
材料与能源学院
方炯崇
材料与能源学院
黄文朗
材料与能源学院
韩书阳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谭颖芯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陈万颐
外国语学院
易思奇
外国语学院
黄莉莎
外国语学院
李梓嘉
数学与统计学院
庄逸琦
数学与统计学院
邱志林
数学与统计学院
温俊翔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陈悦杉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曹成艺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李嘉其
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
罗楠
艺术与设计学院
谭敏言
艺术与设计学院
蔡文滔
艺术与设计学院
范坚雄
艺术与设计学院
何卓芬
艺术与设计学院
蔡奕辉
艺术与设计学院
吴丹妮
法学院
汤基敏
法学院
孙杨炀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刘奕华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曹心悦
经济与贸易学院
祝航宇
经济与贸易学院
李可欣
经济与贸易学院
朱泉
经济与贸易学院
毛杰
先进制造学院
曾锐璟
先进制造学院
卢丹琪
国际教育学院
马文绘
国际教育学院
尹琳琳
生物医药学院
谢思钘
生物医药学院
余杰
集成电路学院
蔡晓存
集成电路学院
让我们来听听
他们的经验与体会吧!
颜建萍
轻工化工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野集团奖学金,广东工业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硕士研究生一等奖学金,第八届研究生十大攀撑学子、第五届十大创新人物称号,广东第十届大学生材料创新大赛金属材料分赛省三等奖、“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三等奖等。
对我来说,科研工作是硬道理。努力把时代科研难题钻研下去,不断尝试,将科研成果汇总成一点点对社会进步有贡献的文章、专利,有效落地转化,是我们科研人最需要干的事。同时,积极参与学生工作、科研竞赛、志愿活动能帮助我们提高团队精神、决策能力。芸芸众生,我们皆是普通人,我没有什么特长,但我始终相信做个自信的人能帮助我直击困难,勇敢地去尝试新鲜事物。
我相信大多数的科研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我印象很深刻的场景是,看似重重复复的每一天,时间又悄然来到晚上11:00,我们实验室里的同学们依然是活力满满,充满干劲。10个20多岁拥有最美好青春年华的小青年们在那崭闪亮的白炽灯下,似乎也发着光。
最美好的年华干着最前沿的科研工作,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似乎生命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但科研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应该及时和导师以及身边的科研伙伴讨论,而不应闭门造车,陷入死胡同里。同时,大量的文献调研是必不可少的,这使我们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科研是主业,但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爱护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前行。空闲时,我喜欢和伙伴打打羽毛球,围着学校跑跑步,锻炼身体。在实验室呆久了,身体会很疲惫,周末就会和朋友一起外出运动,感觉神清气爽,然后大家伙欢声笑语去饭堂吃个饭,这样的学生时光真的很美好。
我的座右铭是:“乌云只是感觉,天空才是内心”。生活中或许会面临许多难题或者不愉快的事,就像阴天时遮挡住阳光的乌云,让我们感觉很压抑。但乌云一旦散去,天空依旧是那么蔚蓝,阳光永远都在,就像我们跨过难关后,我们内心依旧充实而开心,相信未来必将越来越好。这句话很激励人心,我用来鼓舞自己扬帆起航,劈波斩浪。
李庆华
材料与能源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业二等奖学金(2次)、博士新生奖学金、第三届新威学术论文-人气奖,广东校园摄影优秀奖,入选并完成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育计划。
科研并非枯燥乏味的过程,它其实是很有趣的。在这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新知识,学到各项新技能,还可以见到很多新奇的实验现象。怎样才能做好科研,有些许体会,供师弟师妹参考。
1. 培养和提升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对刚踏入科研圈的人,遇到问题再正常不过(比如怎样寻找科研软件、分析数据、画机理图等)。遇到问题不要立马找人求助,而是先借助网络资源等,自己对问题进行细微的剖析和解决。
2. 在科研中要养成良好习惯,制定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每次做实验,都要养成写实验记录的习惯。对每天需要完成什么任务,短期内实现什么目标,心里都要有明确的规划,这样将有利于自己的实验顺利进行。
3. 要实时了解科研动态,关注前沿研究。除了实验,查阅最新文献也很重要。既要时刻关注自己领域的研究动态,也要了解交叉学科的前沿知识,这样有利于制定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方案。
4. 要学会放松,保持乐观心态,快乐科研。科研的过程并非顺风顺水,常会经历失败和挫折。压力大或者郁闷时,要学会放松,找人倾诉等等,让负面情绪尽快消除,保持乐观心态,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在博士科研过程中,有两件令我难忘的事:第一次做原位拉曼测试和发表博士期间的第一篇SCI论文。
第一次做原位拉曼测试时,经过反复大量测试,终于能把原位电池成功组装起来,也能成功测出材料的特征峰。为了珍惜这个机会,张伟老师陪着我一起熬夜,一起见证材料的相变过程,经历一夜的通宵,终于把原位测试搞定。
第一篇SCI论文投出去时,第二天顺利送审,审稿意见回来后,发现竟有36条意见。我当时的心情是既激动又崩溃。经历了半年的实验补充和意见回复,在返稿的前一天晚上,张伟老师也陪我一起通宵熬夜,修改回复意见和核对数据(论文+回复审稿人的内容,总共100页)。后来又经历第二次返稿和3次格式修改,论文终于接收并在线发表。
这两次过程很难熬,但在收获成果时,觉得一切付出和等待都是值得的。这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事情,还没到最后一秒,就有希望,就要坚持下去,终将收获胜利的果实!借此机会,在这里特别感谢黄少铭老师和张伟老师一路以来的指导和鼓励!
博士研究生期间,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我已发表10篇SCI论文。科研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悟是:科研很苦,坚持很重要!对待科研,一定要有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念。在漫长的研究过程中,除了要有目标和规划,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在业余时间,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释放自己的压力。
陈雅静
管理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广东工业大学一、二等奖学金,2021年广东省系统工程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发表SCI三区论文一篇,在国基委A刊发表论文《数字金融发展影响企业创新的风险承担机制》,“广东工业大学拔尖创新人才”荣誉称号。
科研方面,设定目标和计划非常重要,要清楚自己在哪个时间点要完成哪些事情,并且按照计划执行,这也是推动我高效完成科研工作的动力。另外,要积极主动。写论文过程中,我会积极与老师沟通,随时反馈进度以及遇到的问题,听取老师的修改意见后及时修改。建议大家看参考文献时在Excel做好重点内容记录,数据处理相关问题到经管之家等网站搜寻解决办法,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在科研之外,我也会兼顾好学习、学生干部工作、义工活动和实习,这涉及到时间管理问题,我通常是上课认真听讲,上完课马上把课后作业完成,这样可以及时巩固知识。学生干部工作我经常用零碎的时间去完成,比如吃完午饭到午间休息这段时间。当我实习或做义工时会充分利用空闲的时间段去处理其他工作,尽量节省整段的时间,专心复习或准备比赛等。总而言之,我的方法就是最大化的利用好时间。
我是个挺独立的人。大一我每天去晚辅机构辅导作业3小时,后来也加入学校勤工俭学队伍,每月有稳定的收入。大二我开始去实习,勤工俭学继续进行,一直到大四。期间我也会做一下其他兼职,加上奖学金和比赛奖金,足够支撑自己的生活费和学费。研究生期间也加入学院助管队伍,同时参加一些项目,也去了美的集团实习,实现经济独立不是问题。经济独立是想要减轻父母的负担,其实不难,勤奋、主动就行。
最后,衷心感谢学校、学院和老师的培养,读研期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写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每一天都很充实。感谢家人和朋友们给予的关怀,这是一股无形的强大力量。同时也要感谢自己,不辞劳苦、坚定初心,能够继续保持经济独立和学业有成。最后祝大家都能开心快乐每一天~
张洁
外国语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第十届全国口译大赛海南|广东|港澳台复赛一等奖,云山杯国际口译大赛初赛一等奖,火山翻译第四届全国机器翻译译后编辑大赛决赛优胜奖,CATIC首届传译大赛决赛二等奖,第27届湖北省口译大赛初赛优秀奖。
读翻译专业的人有两条路可以走:做翻译和放弃翻译。如果做翻译,只能戒骄戒躁,平凡孤独的走下去;不做翻译,就不用再受未来无数次被客户否定、被翻译公司否定、被母语译员和AI翻译抢占市场的苦。但是如果不做,就再也感受不到语言切换的刺激和快乐,也无法再作为文化桥梁去帮助别人沟通。所以每天我都是痛并快乐着。我并不知道未来的自己想要什么,我只知道自己当下想要什么,那就是我还想再感受一下那种快乐,所以我还会继续努力。
真正喜欢翻译的人应该非常能够理解这句话。有时候语言切换带来的刺激会让人上瘾,就像有的人喜欢打游戏,有的人喜欢看电影,有的人喜欢运动一样。对于一部分来人说,翻译就是这样的存在。你会想要不断地去感受那种快乐,不管过程多么辛苦,不管要花多少钱(学翻译确实是要花钱,尤其口译)。你会想要不断往前走。实际上我现在才意识到自己真的想做翻译,大概在我真正接触翻译3年以后,在我快要毕业的时候,我才下定决心,我要做这个。也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在读研(正是应该努力练习的时候)做了很多其他的事。等到要毕业了,才真正意识到自己想做翻译,但实际上能够拿来练习的时间所剩无几。不过,意识到了就是好事,对吧?我停止了与翻译无关的其他工作,完全停止。因为我真的很想开始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而且必须现在就要开始。
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有一个事确实让我记忆深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发布了翻译《让孩子受益一生的情绪管理游戏》的招募启事,我看到和心理学和情绪管理有关,就很想试试。因为情绪管理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希望自己能够从这本书中受益,也希望别人能够通过我的译本得到更多与情绪管理有关的良方。带着这样的期待,我完成了试译稿,也忐忑地等待着对方的回复。
大概过了半个月,出版社给我发了邮件,表示我的试译质量不错,希望能够由我来翻译这本书,翻译时间为4个月。事不宜迟,我先把全书通读了一遍,里面的内容生动有趣,也容易上手(因为是一些情绪管理调节的游戏),我猜想翻译过程应该不会太难,于是满怀信心地开始了。但没想到,哪怕是简单的文字,翻译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我在其中摇摆不定,有时候不知道需不需要主语,有时候不知道是要有文采还是平实即可。翻到最后,我忍不住深深叹了一口气——真是任重道远啊。交稿之后,出版社那边没有要求二稿,说是有一些需要改动的地方,但不需要我再修改了。之后又等了8个月左右,终于等到出版,拿到样书。实际上我当时不敢马上翻开,可能还是有些害怕看到自己当时的文字。我想我之后应该会再接图书翻译,虽然过程很漫长、很艰苦,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好的书籍,也需要优秀、有感知力的译者。
倪浩楠
计算机学院2020级本科生。曾获广东工业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学习标兵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文体艺术节、学术科技节先进个人等称号,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总决赛二等奖、中国软件开源创新大赛总决赛二等奖,广东省计算机作品赛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
对于课内学习和自身技术栈学习的权衡,很多同学会因为追求自己的技术能力的提升而选择不去上课或者不认真上课。我自己受益良多的做法是,上课认真提取老师所要讲授的知识系统,该往哪里走、哪里是捷径、哪里又是不需要走的、哪些是重点哪些又是拓展,了解之后,就已经有足够的信心通过自习而掌握需要的知识了。这对应老师的一个重要作用——引导与开拓,掌握并应用好这一点,自然就能做到课内学习有方向高效率,同时又能为技术栈的学习腾出足够的时间。
除了专业课学习,我也会参加竞赛和文体活动。拿奖的过程也是我自己成长的见证,里面很多奖项并不需要刻意去追逐,而是在努力让自己朝更好方向发展的时候,渐渐达到要求获取到的。
拿奖并不是最终目的,所以学习和活动也不需要刻意去安排得明明白白,我自认为的最佳实践就是,多去接触尚未开拓的领域,无论是学习还是各式活动,它们也只不过是平衡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发现对自己的成长有帮助,那就是值得一试的。
是否拿奖也只是自己有没有达到被认可的程度而已,没有的话,是继续提升自己,还是自觉不合适离开,都完全取决于自己对成长方向的判断。我自己就是,尝试了一些不适合自己的方向而放弃,但并不说明这些经历是没用的,它们都帮助我进一步看清了方向,从而在另外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最终得到认可。
总结起来就是,把重心放在自己的成长上,认为缺失知识就去努力学习,想了解新方向就主动去接触,在这个过程中能把自己看得更清楚,而奖项就是在探索之后发现自己确实合适,最后顺水推舟获取到的东西。
李梓嘉
数学与统计学院2021级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广东工业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学习标兵奖学金、优秀共青团员,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广东赛区)一等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数学建模竞赛二等赛。
我从小对数学就感兴趣,数学成绩也比较好。觉得数字的世界特别好、特别有趣。
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很多老师都跟我们强调要多看课本,而不是一味做题,更重要的是学会总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第一遍看课本,是看会;第二遍看课本,是看懂;第三遍看课本,才能读懂。看课本,同一个内容,就是要反复看,不是说刚教完然后一直看,是每隔一段时间之后要返回去看之前学过的东西,对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时候进行复习。通过这种“回看”得过程,会有更深的体会,以及与之前不一样的理解,你学到的东西更多。
数学的学习是层层递进的,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多问自己“为什么”,从本质上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其次,学习之余,也要多参加一些科创类比赛,学习的目的是希望遇到实际问题时,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为了能通过考试,科创比赛就是锻炼自己的绝佳机会。
因为现在时间尚早,关于未来的发展,还没有完全确定。如果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我想应该会选择直接工作。个人比较倾向于人工智能方面的、计算机类的,对这些比较感兴趣,觉得能将所学知识真正用到现实生活上。其实只要能与实际结合,我都挺喜欢的。但无论考研还是工作,首先都还是要把学习搞好。
尽管学业优秀
他们在人生征途中依旧
开山辟海,不畏艰险
还有很多优秀的广工学子
在各自领域闪闪发亮
作为新时代青年
奋发向上,不惧困难
未来,属于你们!
运营团队 | 学生新闻中心
编辑 | 林妍妍 叶诗翩 甘珺宇
责编 | 王宇涵
审核 | 杜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