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粤北山区镇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南方+ 记者

前不久,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初,广东全面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粤北地区乡村振兴迎来重要机遇。

在此背景下,韶关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经过一年多的驻镇帮扶,韶关在乡村振兴领域又有哪些鲜活的实践经验?近日,南方+记者实地走访调研韶关翁源县坝仔镇发现,大湾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市场风向被韶关驻镇帮扶干部们敏锐捕捉到。

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因地制宜引进产业链条、建立乡村振兴产业车间……在驻镇帮扶干部的推动下,一项项举措顺利落地,人流、物流、资金流涌向广阔的农村大地,产业车间已然成为当地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

盘活乡村“沉睡资产”

从空中俯瞰坝仔镇辉星村增丰薯莨加工厂,一片山坡上平整出的土地铺上了草坪,一块块蚕丝布料整齐晾在草坪上“沐浴”阳光,十余名工人们忙活着泡染、晾晒、铺平蚕丝布料等各项工序。

这是昂贵的纱绸制品“香云纱”第一道制作工艺:染整。“在家门口工作,开工的时候每天能有300多元的收入,天气好的月份一个月工资能拿到8000多元,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在该厂务工的刘女士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而在两年前,这块40亩的山坡地还长满杂草。此前,尽管辉星村是翁源县第一个“全国文明村”,但产业发展和村集体收益依然是短板,村里大部分村民依然保持着原有的传统耕种模式,村集体收入主要还是靠有限的门店出租收益。

如何破解文明村“低收”的窘境成了困扰村“两委”干部难题。改变源自东莞市厚街镇、东莞证券组团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到来。工作队走访调研发现,坝仔镇内各村均存在一些类似停用的村小学、山林地等闲置资源。紧紧围绕“富民强村”这一核心,该工作队积极推动各村委摸排村级“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并以村集体的名义统筹各村闲置资源。

村子要发展,必须有产业支撑。“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发展产业。而发展产业的抓手在于,如何有效整合资金、土地、人力等要素资源。”坝仔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李圣鹏认为。

在盘点自身沉睡资源的同时,工作队积极对接大湾区企业的生产需求,引进珠三角富余的加工产业链,开发利用村(社区)旧校舍等闲置资产资源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着力打造村内的乡村振兴车间。

“在镇党委、政府以及东莞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引领下,我们率先引进了薯莨加工产业,成立坝仔第一家乡村振兴车间。”坝仔镇辉星村支书、主任毛潮源介绍,在该车间的带动下,不但让30多名本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高薪”就业。同时,该村通过租金、管理费、入股分红等方式每年增加集体收入约10万元。

荒废的山地改建成薯莨加工厂、闲置的小学改建成手工业产房……随着一个个车间的建立,近年来,韶关坝仔镇各处“沉睡资产”被盘活,在帮助村民鼓起“钱袋子”的同时,也让村集体经济发展变得更有“钱景”。

东莞驻翁源县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助理方耀全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盘活利用好翁源乡村闲置资源,推动建成更多乡村振兴车间,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找准产业承接生态位

闲置土地资源的盘活给产业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有了空间,又该怎样引进合适的企业?

李圣鹏认为,作为粤北山区镇,坝仔的优势相比珠三角在于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低。一方面,珠三角众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人工、土地等要素成本上涨,急需转移;另一方面粤北农村又面临大量劳动力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挣钱等难题。

工作队找准坝仔产业承接的生态位,积极引进大湾区手工业转移车间,让企业将手工等生产环节放到坝仔。既降低了成本,又能让当地村民增加收入。

坐落于坝仔镇珍珠村废旧村小学内宏鑫(韶关)工艺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去年7月,该车间正式揭牌,让坝仔镇“兰香古韵”廊线附近四个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该车间主要是负责加工工艺制品、仿真塑胶花,不生产原材料。该车间的引进在不带来污染的同时,又能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每年还能通过租赁场地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我们考虑到翁源的租金、人工等成本相对于珠三角要低很多,因此选择将产业链中需要人工的环节转移到粤北山区。”企业负责人江冰介绍,从各地生产好的塑胶花零配件运送到这里进行组装,并在加工完成后,打包运往深圳盐田港出口欧美国家。

像这样的手工业车间在东莞对口韶关30镇还有不少。一头连着粤北山区农村的妇女和老人,一头连着欧美国家的商场和柜台;一头连着遍布农村的卫星工厂,一头连着大湾区的广阔市场……如今,在韶关各地的乡村振兴车间呈现星火燎原的势头。据了解,东莞帮扶的30个镇已建成44家乡村振兴车间。

“车间的建立充分挖掘了农村的人口红利,有序承接了大湾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部分生产环节,也将推动了当地镇域经济的发展。”方耀全介绍。

谋划农旅生态融合发展蓝图

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乡村振兴是关键变量。如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推动城乡资源、人才、资金的良性互动,是每个驻镇工作队的都要面临的必答题。

具体到坝仔镇而言,工作队如何结合“翁北片农旅生态融合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来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对此,李圣鹏认为坝仔镇在生态农业方面大有作为,依托各村自然资源优势,在农业现代化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以茶叶、花卉、名优水果、蔬菜为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

目前,驻县工作组充分发挥桥梁作用,规划建设东莞对口帮扶翁源乡村振兴蔬菜集散中心,力图推动“小农户”“小田”变“大田”与“大市场”有机衔接,让韶关农产品风行“双区”、畅销省内。蔬菜集散中心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当地农业粗放经营、生产效益低下等问题,带领菜农增收致富。

在推动生态农业融湾的同时,工作队依托坝仔镇的美丽山水、温泉资源、森林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谋划打造集休闲康养、原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融湾旅游新胜地。

方耀全介绍,结合坝仔镇“翁北片农旅生态融合发展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我们积极引进广东华源集团打造嘉华康养美泉谷项目。

该项目结合翁源县优良的森林生态和温泉资源,打造集温泉度假、康养居住、住宿餐饮、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嘉华五星级酒店,力争打造成为大湾区生态休闲、康养旅游的首选地。据介绍,该项目预计2023年可以对外开放营业。

东莞驻韶关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组长刘汝杭表示,接下来,他们将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谋划县镇村“联合招商”新路径,引导激励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适度参与县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一批符合当地产业发展方向、具有带动力的产业和企业。

当前,东莞驻韶关乡村振兴帮扶工作组把制造业当家贯穿“百千万工程”始终,推动各镇立足产业基础和禀赋优势做好产业规划,探索“引进大项目落户县产业园享受税收分成、小项目落户镇村直接受益”等模式,通过做强产业帮扶,探索在韶关乡村践行制造业当家新路径。

【南方+记者】范永敬

【通讯员】谢晨

编辑 李幔
校对 曾慧雯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