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丨城里娃到农村读小学,教育需要松弛感

兴农评
+订阅

文丨墨 攻

斯民小学是位于浙江绍兴县级市诸暨的一所乡村小学,受生源锐减等的冲击,该校有一年甚至只招收到6名新生,但这几年来该校就读的学生慢慢多了起来,而且有近10位学生来自长三角的各大城市。无独有偶,在离斯民小学一百多公里外,在浙江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的百余名学生中,也有四十多名外地学生,来自全国15个省份。

谈到乡村小学,它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是被遗忘的对象:伴随着人口大量洗脚上田、出村进城,农村小学不可避免地会遇到生源流失的窘境。此前,农村学校大规模被裁撤、被合并就是农业人口大规模转移和城镇化浪潮引发的连锁反应。这种大趋势之下,斯民小学等两所学校在校生人数能及时止跌,并且慢慢爬升,甚至引来不少原来在城市小学就读的学生,其背后的原因无疑值得探寻和思考。

不容否认,这两所民办学校有其特殊之处:斯民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还是市级文化保护单位,校园建筑多是颇有古风的砖木结构;而富文乡中心小学校园由中国美院的老师设计,初看给人以梦幻之感。不仅如此,这些学校也有政策加持,比如诸暨就打破了按户籍划片招生的束缚,只要孩子父母有浙江省居住证,就可以入读斯民小学并且拥有学籍。

当然,更为关键和重要的还是别具一格的教学理念和内容设计,在斯民小学,上午学习国家规定的学科知识,下午开展书法、绘画、音乐等由学校、家长、社会机构三方共建的美育课。此外,斯民小学有一门特别的课程,认识《诗经》里的植物。一周背诵一首诗经,认识一种植物。身在农村,农耕课自然是要有的,除了教孩子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还会让孩子参与进来,比如怎么设计茶园里的树屋。

与之类似,富文小学倡导“为生活做准备”,常常与乡村劳动、时令节气、民俗文化等元素结合起来,开设了竹玩、园艺、二十四节气等课程,同时学校鼓励老师们挖掘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推行主题融合教学,打破学科边界。该校还有一个特殊活动,即步行往返十公里参加秋游。不难发现,提高孩子动手、思辨能力,让他们懂得怎么体会和生活,这种慢下来的“松弛感”是两所学校的共通之处。

进一步来看,让这种松弛感变得更可爱的是城里孩子的不松弛:城里一些学校反复刷试卷、若有如无的排名、无穷无尽的兴趣培训,一定程度让孩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丢失了快乐,虽然一些家长可能并不认同,但身在其中,整体氛围如此,很难不让家长陷入自我怀疑与否定。尽管教育部门提倡“双减”,但这些努力多少会被家长的焦虑所消减。当然,家长不松弛的背后,还是整个大环境所致,内卷内耗裹挟一切、近乎无所不在。

就此来看,尽管近年来发展呈式微之势,但农村小学在反内卷、探索教育本质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教培资源匮乏,但对“不卷一族”而言反而是利好;校园虽小,但山林田野都可以是教学场地,正所谓“校园搬到田野,村庄变身课堂”;学生数量虽少,但另一面就是师生比高,正好可以小班教学,有精力关照到每一个学生身心变化。在此基础上,倘若在课程设计上再创新一些、大胆一些,就能形成了难以复制的比较优势。届时,吸引城里的孩子“反向”就读或许就不是啥难事了。


编辑 王猛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