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88万美金,最终票房7546万美元。
这部收益翻了将近86倍的低成本、高票房电影,就是2018年的《网络谜踪》。
事实上,最初它只是一个有广告植入的商业短片。
但是投资人听完制片人赛弗·奥哈尼安和导演阿尼什·查甘蒂的讲述,就问他们想不想拍成一部长片。
最开始,赛弗和阿尼什是拒绝的,因为投资人给的钱,在长片面前显得杯水车薪。
但是刚毕业的这俩同学,又实在禁不住制作长片的诱惑,于是就有了一看就成本有限,但故事和形式却十分惊艳的《网络谜踪》。
*赛弗·奥哈尼安(左)和阿尼什·查甘蒂
这部电影第一次把视频通话、邮件、短信、邮件、Facebook等网络元素搬上大银幕,把电脑桌面大银幕化,让观众清晰地看到主角如何通过社交网络和搜索技术,在互联网上追踪到自己要找的线索。
这部拍摄只用13天,但后期剪辑制作却耗时将近3年的低成本电影,被人叫做“桌面电影”。
观看方式的新颖,与电影故事的紧凑,让《网络谜踪》成了2018年最惊艳的电影之一,也就促成了续集作品的诞生,这就是今天要说的《网络谜踪2》。
*《网络谜踪2》海报
尽管是续集,但它的故事与前作毫无关系,而是另起炉灶说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它的主角,是网络世代的少女琼恩。
琼恩热衷于社交网络,整日守在苹果电脑前,对只会用Siri的妈妈葛莉丝充满怨念,因为她心里念念不忘的,是多年前因脑瘤去世的爸爸艾伦。
但这个沉湎于过往的少女,却在妈妈和新男友去哥伦比亚旅行失踪后,才意识到妈妈对自己到底有多重要。
为了找回妈妈,她利用Gmail、Google Map和Facebook等互联网技术,寻找妈妈的下落。
这场琼恩借助Google展开的搜救行动,很快演变成对失踪的妈妈、去世的爸爸,和自己过往身世的真相探索,剧情反转到最后,她才意识到,所有自己笃定的东西,原来都是假象。
这也恰好是《网络谜踪》系列最发人深省的地方。
尽管它的故事是围绕具体的角色展开,比如第一部里周约翰扮演的寻找女儿的父亲,以及第二部里斯托姆·瑞德扮演的寻找妈妈的女儿,但他们从来都不是这个系列的主角,他们充其量就是个带着观众浏览各种信息的工具。
《网络谜踪》系列的真正主角,其实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
就像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主角如何操作电脑程序,在海量的信息里,抽丝剥茧地去寻找自己的目标。
当然,我们会在视频通话等画面里,看到他们或焦急或震惊的表情。但是他们诸如此类的情绪反应,其实都是以光标点击相关信息后的结果为导向的。
比如他们操作网页时的光标,或者是输入关键字时的速度。这些细节,才是他们最真情流露的时刻。
就像是《网络谜踪2》里,当琼恩操作的光标,缓慢地移向那封可能有真相的邮件,观众可以从那个迟疑晃动的光标里,看到琼恩复杂的内心世界。
她害怕、犹疑,却又充满好奇。
光标的迟疑游走,暴露了她内心的惶恐不安。
但是,说《网络谜踪》系列的主角不是人,并不是说它的题旨和人无关。
因为电影里那些铺满屏幕的搜索引擎、网络软件以及各式信息,说的依旧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人性问题。
最浅层的表述,就是互联网并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而让我们变得越来越疏远。
就像《网络谜踪1》里,关于女儿的一切信息,男主角都是从搜索引擎得到的——在网络上,他可以知道关于女儿的一切,却唯独在现实里,他没办法和女儿敞开心扉地交流。
还有《网络谜踪2》里,关于妈妈的一切信息,女主角也都是在电子设备里得到的,关于妈妈的隐情,她与新对象的交往,甚至她因为保护儿女招致的失踪,都是女主角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得到的。
可是在现实里,她却对妈妈的关怀和照顾心生厌烦,甚至是妈妈在短讯里说的“我爱你”,她都懒得回复。
这就是现实和网络带给当代人的鸿沟。
我们在网络上,可以表现得很积极,用各式各样的网络潮语或表情包,来传达自己和他人的亲密无间。可是一旦到现实里,我们明确变得尴尬,要么各玩各的手机,要么就是互相埋怨。
也就是说,我们已经适应了快餐化的交流和网络语言体系。
而这套体系,却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
但这还只是《网络谜踪》系列带给我们比较基础的反省。
它更让人不寒而栗的地方在于,凸显了个人隐私在网络面前的不值一提,以及网络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放大。
比如《网络谜踪1》里,男主角女儿那些网络上无话不谈的朋友,在知道她失踪的时候,清一色地否认跟她是朋友关系,唯恐坏事牵连到自己。
可是当她的失踪被警方立案调查后,这些人又立刻在网络活跃起来,说他们和失踪的受害人是最好的朋友,他们用这样的方式,寻找和放大自己在网络上的存在感。
*《网络谜踪1》剧照
类似的处理,在《网络谜踪2》里也可以看到。
当女主角妈妈失踪的消息传开后,各路自媒体博主就开始蜂拥而上,可是他们并没有提供更实用的线索,更多是在输出情绪价值。
等到女主角妈妈还有一层身份被FBI隐藏的消息传开,那些原本就兴致勃勃的自媒体博主,一下子就失去控制,在真相完全未知的时候,各种阴谋揣测受害人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
尽管电影里说的是美国网友,但试着联想一下我们身边的现实就能知道,它讽刺的对象,跟我们正在经历的情况何其相似。
在造谣、攻击和网暴他人面前,键盘侠们吃起人血馒头来,从来都毫不手软。
在互联网上,情绪判断永远比事情真相更吸引人眼球。
所以在《网络谜踪2》里,主创才安排了这样一个细节。
看到网络上铺天盖地都是关于女主妈妈有另一层身份的猜测时,女主最好的朋友都忍不住问她:你妈妈是不是真的有不可告人的阴暗过去?!
互联网源自人类对信息便捷的迫切需求。可结果,它却反过来形塑了我们的思维。
从这一点表达来反观《网络谜踪》系列,相比于层层反转的烧脑和过瘾,它用一个商业类的悬疑故事包裹的核心诉求表达,才是这个系列最有价值的地方。
作者 | 苗 子
编辑 | 楼 主
校对 | 胡 晓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