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士说中医|乌梅子酱火出圈!它跟乌梅有关系吗?

胡世云
+订阅

  “你浅浅的微笑就像乌梅子酱......”

  歌曲《乌梅子酱》封面

  近日,一首名为“乌梅子酱”的歌曲爆红网络。不少网友都好奇“乌梅子酱”到底是什么酱?

  实际上乌梅子酱与乌梅并无关系,据创作者介绍,歌曲灵感来源于广东烧腊烧鹅的蘸酱——酸梅酱。而乌梅为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近成熟果实,也就是由青梅经烟火熏制而成。

  《中药大辞典》中介绍了乌梅的加工过程:5月间采摘青梅,按大小分开,分别炕焙,火力不宜过大,温度保持在40℃左右。当梅子焙至六成干时,须上下翻动(勿翻破表皮),使其干燥均匀。一般炕焙2~3昼夜,至果肉呈黄褐色起皱皮为度,焙后再焖2~3天,待变成黑色即成。

  乌梅有这些功效

  中医理论认为,乌梅味酸、涩,性平。入肝、脾、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收敛生津,安蛔驱虫。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本经》认为乌梅"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伤寒论》中的乌梅丸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久痢,久泻等证。除乌梅300枚外,乌梅丸的方子还涉及细辛、干姜、黄连、当归、人参、附子、蜀椒、桂枝以及黄柏等中药材。

  该方子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出自明代《万病回春》的理中安蛔汤,方子组成为人参七分(9克)、白术一钱(9克)、茯苓一钱(9克)、干姜(炒黑)五分(4.5克)、花椒(去目)三分(3克)、乌梅两个(3克)。主治中阳不足,脾胃虚寒,便清溲清,腹痛肠鸣,蛔从口吐出,或从大便出,手足不温,舌白脉虚者。

  除了酸梅汤,乌梅可以这样吃

  01

  乌陈普洱茶

  材料:普洱茶10克、陈皮5克、乌梅5克。

  做法:将陈皮、乌梅洗净后,陈皮剪碎、乌梅剪开,将普洱茶、陈皮、乌梅一同放入茶壶中,注入开水,将第一次冲泡的茶水倒掉,重新注入开水,滤出茶汤饮用。

  功效:止渴生津,消食养胃。

  02

  乌梅粥

  材料:乌梅10克,大米100克,白糖少许。

  制作:将乌梅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效:生津止渴,敛肺止咳。

  版权说明

  本文系原创稿,版权归胡世云主任中医药科普团队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团队联系。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即删。编辑&排版:大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