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此青绿,以待金黄!兴宁宁江盆地《春耕》大片上演

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惊蛰过后,天气转暖,各地进入春耕大忙时节。

在梅州兴宁市,广袤的宁江盆地上,农户们正抢抓农时,修整水田、耙田犁地、翻土起垄、播种育苗……春耕画卷徐徐展开。

 兴宁2023年春耕大幕拉起,田间地头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叶政平 摄

兴宁2023年春耕大幕拉起,田间地头都是农民忙碌的身影。叶政平 摄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兴宁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一直以来,该市全力抓好粮食种植生产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围绕“生产+加工+科技+品牌”的全产业链要求,积极推广高产量、高品质丝苗米种植,致力打造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春耕大幕开启,兴宁市早计划、早动员、早部署、早落实,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多措并举抓早抓实早稻、蔬菜等农作物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为新一年的农业生产开好头、起好步打下基础。

稳中有增

今年春播面积预计34.5万亩

粮食生产好不好,不仅关系着口粮、饭碗,也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基础。作为广东省40个产粮大县之一,兴宁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意义重大。

2022年,兴宁粮食生产再次迎来丰收:粮食播种面积为68.19万亩,总产量达29.35万吨,实现了稳中有增、稳中向优,为兴宁应变局、开新局发挥了“压舱石”作用。

农机驰骋在农田里。林东 摄

农机驰骋在农田里。林东 摄

面积稳,产量就稳,粮食安全就有保障。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何少新介绍:“今年兴宁粮食播种面积比去年将有小幅增长。”

抓好春耕备耕,是确保全年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关键。如何实现春耕面积稳中有增?兴宁市提早谋划,抓早抓实各项保障措施。

元宵节刚过,2月8日,兴宁市就召开2023年春播育秧座谈会。

全市种粮大户、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供销社、水利部门,各镇、街农业部门等负责人围绕“气象特点、农资供应、蓄水供给、育播技术、生产托管、农机服务”等方面广泛开展座谈学习交流,查找问题,集思广益,精心组织谋划春耕备耕工作,确保春耕生产井然有序和全年粮食生产面积只增不减。

座谈会部署了今年春播面积的目标:预计34.5万亩。兴宁市农业农村局农技技术员研究员石坤华提出今年春播指导意见,提出各镇(街道)要根据各自的气候条件,注重早稻品种的选择,兼顾全年规划,做到“早中迟熟品种合理搭配、优质高产品种合理布局”。

根据今年的气候特点,座谈会给出的春播建议是,中迟熟品种安排在2月底至3月初播种,中熟品种安排在3月7日至3月10日播种,早熟品种可安排在3月12日至3月15日播种,确保抓住有利时段适时播种,实现稳产增收,为提高全年种粮收益夯实基础。

“有了政府部门的科学指导,同时有农业保险、种粮补贴等扶持政策,我对做好今年的粮食生产充满信心。”在兴宁市大坪镇的田间地头,一辆辆农机驰骋在农田里,翻整地块、松软泥土,为下一步的育苗插秧打下基础。兴宁市润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罗新辉告诉笔者,开春以来,合作社已接到周边约30多家种粮大户需集中播(育)秧订单约5000多亩。

农民种粮信心、干劲足,并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得益于一系列的好政策。近年来,兴宁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多种鼓励政策纷纷出台。兴宁市政府更是出台了推进土地流转及复耕复种奖励政策,粮食价格稳中有升,使得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

农户将秧苗运到田间。陈彬彬 摄

农户将秧苗运到田间。陈彬彬 摄

种粮大户之间的联农带农效应也极为显著。2017年,在罗新辉的影响下,陈洪清开始跟着规模化种植丝苗米,并成立了兴宁市汇洪盈专业种养合作社,成了种粮大户。

在黄槐镇禾村村,兴宁市汇洪盈专业种养合作社还和兴宁市黄槐镇山溪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建立起了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基地。据了解,基地建成后,在促进当地农产品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就地就近带动低收入户发展农业产业。

有序推进

预计4月中旬前完成春耕任务

春风拂过田野,坭陂镇宣明村900多亩土地迎来春耕大忙。伴随着翻耕机械的阵阵轰鸣声,规模化、机械化的春耕备耕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这样一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在坭陂真陂宁村、将军村、理中村等随处可见。

“我公司在坭陂镇共流转土地2800多亩。今年计划种植1000亩甜玉米,其余种植饲料玉米,收获饲料玉米和甜玉米秸秆,加工后的秸秆营养丰富,可用于公司近2000头安格斯牛的主要饲料。”梅州市利雅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卢剑雄介绍,副产物牛粪充分发酵后,还可以生成有机肥返田,形成循环农业体系。

卢剑雄说,公司把土地整理成适合机械化作业的连片土地,通过修建机耕道、排灌渠,通过滴灌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先进方法,节约人力和化肥,确保玉米生长。“预计今年能实现产值1200万元左右。”

秧盘里,小芽生机勃勃地向上生长。林东 摄

秧盘里,小芽生机勃勃地向上生长。林东 摄

在叶塘镇麻岭村,一条近3米长的全自动水稻育秧机生产线正在忙碌,铺盘、覆底土、洒水、播种、覆盖土……育秧机快速运作,秧苗盆迅速形成,几个人分工合作仅用了短短一个钟头,就完成几百个秧盘的播种工作。

机器旁用薄膜覆盖的千余个秧盘里,湿润的土壤中,小芽正生机勃勃地向上生长。

“还有几天就要插秧了,我们提供的育秧机要服务麻岭村、河西村等村庄2000多亩地,所以机器昼夜不停运转,以赶上播种的季节。”兴宁市绿达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罗伟超说,今年早造,合作社的农户们大多数选择种植优质丝苗米“19香”。

同样忙于春耕备耕的还有各间农资店。位于兴宁市官汕一路的兴城镇基层供销合作社宁江综合门市里,成箱的肥料、农药堆满了整间门店。

“目前,农户已经开始陆续订购农资,有需要的农户打通电话就能订货。”门市负责人谢映波告诉笔者,从去年年底他们就陆续开始储备农资,接下来还会密切关注农资需求变化情况,保证农户的春耕生产需求。

农户们选种育苗、农资店储备充足物资、农机已购买检修到位……兴宁的春耕备耕工作有序进行中。

春季田管,不误农时。“从春节期间开始,在兴宁市农业农村局统一部署下,各镇(街道)就陆续开展复耕复种、春播、春种意向调查,并落实好返乡人员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工作和签订土地预流转合同。”何少新介绍,近期以来,兴宁市农业农村局派遣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和生产一线,指导农户抢抓农时做好春耕备耕;并做好农资市场监管,确保各种农资供应到位,避免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多打粮、打好粮,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能。“我市坚持把粮食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用足用好政策激励组合拳,多措并举坚决完成粮食生产和撂荒土地复耕复种任务。”何少新说,兴宁市预计在4月中旬前全面完成春耕任务。

品质提升

农业生产向机械化数字化推进

近期,兴宁市众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苑忙碌着组织工人打井,“打的这口井深约160米,可以灌溉几百亩地。”

根据气象预报,春播期间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约一至两成,农户们纷纷做好抗旱的准备。“水是粮食生产的命脉,保证了水的供应,才能保证好今年粮食的品质。”

如今,提升生活品质,“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成为新潮流。

 农户查看秧苗发育情况。林东 摄

农户查看秧苗发育情况。林东 摄

兴宁处于梅州富硒地带,三分之一以上耕地土壤属高硒土质,是生产富硒大米的优质基地。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兴宁市着重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质供给。近年来,兴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通过示范推广优质新品种、栽培新技术,实施良种良法配套,水稻品质明显提高,所生产的优质大米供不应求。

经过多年发展,兴宁丝苗米品牌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兴宁丝苗米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成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等地的部分高端渠道市场,市场价达到8—12元/斤。

“丝苗米耕种面积占比约八成。”李志新告诉记者,他对丝苗米的市场前景信心十足,今年将继续深耕新品种的优质丝苗米种植,把兴宁丝苗米产业做强做大。

稻米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好种子、好植保、好农机、好耕地,更离不开其背后高水平农业科技的有力支撑。

农机一小步,农业一大步。“一台拖拉机一天能犁地40—50亩。”“我们现在可以靠雾炮机来喷洒农药,射程范围是50米,方便快捷。”种粮大户高兴地说。

插秧机、施肥机、雾炮机、烘干机……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放眼兴宁,农业生产在悄然改变,有力推进合作的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最大程度地保障兴宁丝苗米的品质。

据兴宁市农业农村局摸底调查了解:2023年早造预计机械投入比2022年早造新增320台(套)。至目前全市各镇(街道)都已下乡检查指导农机经营门市、农机维修点、合作社、大户等,农机具维修检修数量8000多台(套),检修率达86%,为全市春耕备耕工作提供装备支撑。

春耕大幕开启后,兴宁各镇、街农机部门整合辖区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技术力量,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组织化水平,广泛发动辖区新型经营主体和小农机户,结合机耕面积需要,合理配备机械数量。

“我们大力推进农机化发展进程,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何少新介绍,目前兴宁全市机种方式向机插秧、机直播、飞播等多层次、多样化发展。烘干仓储装备全面全程机械化产业链提升。依托现代丝苗米产业园建设,更是不断推动兴宁水稻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我们将继续完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推广体系、仓储和冷库冷链等物流设施建设,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大力培育农特产优质品牌,借助农电商等电商平台和专属营销渠道,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兴宁农产品知名度。”何少新说。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2023年春耕时节,兴宁全力“植”此青绿,以待金黄。

一线实践

田间地头来了省城专家

2月以来,科技特派员、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唐湘如带队到兴宁市指导水稻种植工作,并开展了水稻栽培技术培训暨2023年春耕春种座谈会,为农户们带来种植新知识、新技术,助力农民增产增收。

唐湘如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了永和镇永星村和仁里村春耕备耕情况,为种粮户提出建议。

去年,永和镇丝苗米基地在唐湘如教授团队指导下,完成了亩产550公斤的高产目标,并达到富香富硒验收标准。

今年,唐湘如将指导梅州市柒农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仁里村、永星村连片打造200亩丝苗米富香栽培技术集成研究种植示范基地,同时带动1000亩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区建设,推动永和丝苗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培训宣讲会上,唐湘如介绍了丝苗米的增香研发背景,并从选种、插秧、施肥、虫害防治以及增香增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进一步提高了种粮户的丝苗米种植技术。

唐湘如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的香稻生产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香气不如泰国香米的浓、产量不高、品牌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差等问题。“香稻种植面积少且不能满足市场对浓香型香稻米的需求,因此高端香米大量依赖进口。”唐湘如说。

“增香增产”,是提升兴宁丝苗米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为此,唐湘如团队创制出以“增香增产”为目标的两种物化技术产品“香稻专用肥”和“香稻增香叶面肥”,克服了香稻栽培地域性限制,同一块田连年栽培香气2-AP含量下降而限制香稻大面积扩大生产的“卡脖子”问题。

“香稻栽培技术的成功推广,使优质高端丝苗米在产量上实现突破,以后我们不用靠进口,也可以吃到像泰国米那样的香米了。”唐湘如说,通过采用丝苗米增香超高产栽培核心技术,不仅增加了独特香味,而且节省了人工和劳力成本,能增加农民的种粮收入,该技术的推广将有利于打造兴宁优质高端丝苗香米品牌。

事实上,兴宁水稻种植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农业专家的支持。2016年,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在兴宁市连续5年开展的水稻良种种植试验示范,创下华南地区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2020年,由华南农业大学等单位承担的“丝苗米富香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研究推广项目”选育的“19香”丝苗香米年亩产达1300.12公斤,创下双季稻香米年平均亩产新的世界纪录。

原标题:

广袤的宁江盆地上,农户抢抓农时,修整水田、耙田犁地、翻土起垄、播种育苗

“植”此青绿 展开春天最美画卷

【来源】南方日报·梅州观察

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林东 陈圆圆 黄望平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