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际消费者权益日
即将来临
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消费维权
年主题为“提振消费信心”
南海区市场监管局特推出3·15系列报道
电动自行车因方便、快捷
深受人们喜爱
但电动自行车质量参差不齐
近段时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
电动自行车电池产品质量抽查结果
检查不合格率高达22%
为此,南海区市场监管局里水市场监管所部署开展
电动自行车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连日来,里水市场监管所主动出击,共出动检查执法人员160人次,检查电动自行车生产、销售单位74家,立案查处“销售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抽检不合格”等违法案件5宗,扣押存在安全隐患的电动自行车5台,进一步规范了辖区内电动自行车的生产、销售行为,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源头治理。
执法人员仔细核对电动自行车合格证上的信息是否与实物相符
| 市民注意!这种加长椅电动自行车别买!
日前,根据纪检部门提供的线索,里水市场监管所联合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对镇内1家电动自行车销售商户进行突击检查。
执法人员在该门店的显眼位置发现一台疑似经改装过的待售电动自行车。经初步测量,该电动自行车的鞍座长度约为530mm(即53cm),超出国家标准规定的350mm(即35cm),商户销售鞍座长度大于国家标准规定的电动自行车的行为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的规定。
调查取证后,执法人员对该商户涉嫌销售改装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对涉嫌经非法改装的电动自行车实施扣押强制措施,目前,案件仍在进一步查办当中。
执法人员对涉案电动自行车张贴封条
执法人员对涉案电动自行车实施扣押强制措施
| 经营户注意!售卖超标电动自行车将面临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可能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工业产品,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第十三条第二款同时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要求的工业产品。
违反上述规定者,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四十九条对其作出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上述案例中,鞍座长度改为530mm的电动自行车已不符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第6.1.5 尺寸限值b)项:鞍座长度小于或等于350 mm的要求,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 关于超标电动车,这些知识,市民应了解!
Q1.鞍座长一点不是坐得更舒服吗?新国标为什么要对鞍座长度作出限制?
A: 《佛山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在城市市区道路上载人,但安装有固定安全座椅的,可以附载1名身高1.2米以下儿童”、“在城市市区道路以外的道路上载人超过1人”。
鞍座加长后,容易出现人员超载的情况,不仅严重威胁市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受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
Q2.为什么不能购买经非法改装的电动自行车?
A: 根据佛山市人民政府第12号令《佛山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以及《佛山市公安局关于开展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的通告》(FSBG2019059)的规定,电动自行车实行登记制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符合新国标并取得CCC认证的电动自行车核发正式号牌和行驶证,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注册登记、取得行驶证并悬挂号牌后方可在佛山市行政区域内上道路行驶。
上述案例中的电动自行车,鞍座经加长后已不符合新国标的要求,市民群众购买经非法改装的电动自行车无法办理上牌登记,也无法在佛山市内的道路上行驶。
Q3.目前常见的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行为有哪些?
A:目前市面上常见的非法改装行为主要有以下三种,市民请注意甄别:
(一)拆除或者改变电动自行车限速装置。
(二)加装、改装电动机和蓄电池等动力装置,或者更换不符合国家标准的电动机和蓄电池等动力装置。
(三)加装座位、车篷、车厢、支架等改变外形结构影响驾驶安全的装置。
| 如何挑选合格的电动自行车?
“一选”,即选择正规商家
应选择证照齐全、市场信誉度较高、售后有保障的商家进行购买,购买时,应留意产品的“三包”(即包修、包换、包退)期限,同时索要有效票据并妥善保存。
“二认”,即认准“CCC”认证标志
消费者在选购电动自行车时,要认准“CCC”认证(即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标志,切勿购买没有“CCC”认证标志的电动自行车。
“三看”即认真查看车辆信息
消费者可扫描车辆合格证上的二维码查看电动自行车的电池、电机、控制器、充电器等关键零部件的信息是否与CCC证书、合格证信息一致,车辆参数是否符合《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GB 17761-2018)规定。
南海区市场监督局提醒
市民群众如发现生产、销售
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
可拨打12345或12315举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