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彰!中山六院2022年度先进集体和个人巡礼(医疗创新篇)

中山六院
+订阅

表彰先进,树立典型

近日,我院评出

2022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过去的一年里

他们争当先锋,力作表率

在服务大局中取得新成效

在队伍建设上展现新气象

在凝心聚力中实现新突破

今天中六君给大家带来的是

2022年度医疗创新的先进集体及个人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光辉履历及获奖感言吧

先进集体

生殖医学中心

新技术孕育新生命

秉持着“新技术孕育新生命”的理念,生殖医学中心致力于创新医疗技术、提供优质服务。中心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医生团队和胚胎学家团队——9名教授级医生、7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70%的医生拥有医学博士学位以及丰富的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在成立仅12年的时间里,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全国治疗规模第七的生殖医学中心。

中心拥有最为完整、全面、覆盖全领域的生殖医学临床治疗技术链。包括常规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细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等先进技术,最大限度满足患者需求。针对疑难病例,中心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曾在2021年采用PGT技术帮助一对携带心脏畸形相关基因突变的夫妇成功生育健康子女。此外,在卵巢功能和卵子质量下降方面,中心也制定了综合治疗策略:顽固性子宫内膜菲薄和粘连的综合治疗方案,临床妊娠率达55%;巨大子宫腺肌症的保宫手术治疗,术后临床妊娠率达60%,痛经消失率达100%;卵子成熟障碍的体外成熟技术,成熟率达70%;全年龄段的肿瘤患者生育力保护与保存;反复试管失败的多专家联合个体化治疗;男性无精子症的显微取精,临床妊娠率达45%-50%;以及中医系列理疗和安胎保胎等。中心一直在医疗创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截至目前硕果累累。

结直肠外科二区

创造了多个全球首例及全国首例术式

自2014年率先开展经肛门直肠癌全系膜切除术(taTME)以来,我院结直肠外科二区(原结直肠肛门外科二区)开展经肛腔镜手术超过1000例,建立了“经肛腔镜外科”这一全新外科体系。目前该技术已经成功运用于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结直肠良恶性肿瘤,直肠间质瘤、直肠神经内分泌瘤,直肠海绵状血管瘤、直肠巨大绒毛状腺瘤,直肠狭窄的切除重建、吻合口瘘修补等经腹难以处理的疾病。创造了多个全球首例及全国首例术式。还牵头建立中国经肛腔镜外科学院,主持并修订了《中国经肛腔镜手术专家共识》;参与并修订了《直肠癌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专家共识及手术操作指南》。2022年8月,经肛腔镜手术在结直肠疾病中的应用获批省部属高新技术立项。2023年1月,牵头在国际上首先完成taTME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相关结果在外科学领域权威期刊Annals of Surgery(外科学年鉴》)以原创论著形式发表。举办的taTME培训班指导了国内上百位医学专家开展taTME手术。我院结直肠外科二区是全国经肛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施行例数最多的单位,在全国低位直肠癌保肛保功能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

运动康复医学科

用心打造现代化诊疗技术体系

秉承“守真”院训,在过去的一年里,运动康复医学科(原:康复医学科)用心打造肌骨疼痛疾病康复现代诊疗技术体系。积极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先后开展肌骨超声影像评估、神经水分离注射、富血小板血浆再生治疗等疼痛诊疗技术。

同传统徒手触摸疼痛病灶相比,超声影像评估可以直接观察疼痛病灶位置,明确病情分类分级,且没有放射线损伤,价格低廉,方便医生基于超声影像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精准诊疗方案。对于接受注射的患者而言,超声影像可动态追踪注射针位置,避开注射部位的血管和神经,较传统徒手治疗(盲打)更为安全,且能减少并发症,镇痛及改善运动功能的效果也更好。

自建科以来,我院运动康复医学科紧紧围绕医院发展目标,结合学科临床特点和科技前沿技术,形成肌骨疼痛与运动损伤康复、神经康复、重症心肺康复、胃肠康复及产后康复等特色亚专科诊疗体系。科室是中国康复医学会疼痛康复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培基地等。多次获得“广东医院最强科室推荐-康复医学学科最强科室”称号,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医教研成绩显著。

先进个人

姜丽:

不忘医者初心、做高质量康复

“自从医以来,本人一直致力于神经康复和疼痛康复相关领域疾病的诊疗。学习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大胆探索、认真思考、不断积累、主动创新,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感谢中山大学为我提供前往国外学习新技术的机会,感谢六院领导班子为我提供施展技术的平台,感谢科室同事营造的、良好的工作氛围。后续,我将保持服务患者的初心,继续研习高新技术,让高质量康复医疗造福更多患者、服务社会。”

姜丽,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运动康复医学科主任、康复医学教研室主任及康复医学科规培基地主任,主任医师,康复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博士后联合导师。Mayo Clinic、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和台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访问学者。

从事康复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4年,擅长肌骨超声影像诊疗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疾病、肉毒毒素治疗面肌痉挛、肢体痉挛及肌骨疼痛疾病的富血小板血浆等再生医学治疗等。研究方向为骨关节退行性和神经损伤疾病的再生治疗的疗效机制研究。中国康复医学会肌骨康复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超声介入疼痛学组常委,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获西藏自治区“援藏医疗人才首席专家”、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陆立:

持续深耕,争取做出更大成绩

“获得医疗个人创新奖,是对我本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科室团队的肯定。

作为青年医师,我的进步与成长得益于中山大学‘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六院党委的正确领导。另外,在科室主任任东林教授,谢尚奎、彭慧、林宏城等老师的鼓励与支持下,我以自身学术背景为基础,选择临床上较为复杂且堪称研究热点的盆腔复发/晚期肿瘤综合治疗、盆腔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为主攻方向。两年来率先开展骶神经调控术、用于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后重建尿液-大便流出通道的乙状结肠双筒湿造口改良疗效分析以及生物补片重建手术,这些在国内领先的新技术目前已成功转化为临床研究及相关科研、指导文章。

感谢任东林老师的教导与栽培,感谢科室平台的托举。未来我一定在骶神经调控术、盆腔脏器联合切除术及重建领域持续深耕,争取做出更大成绩。”

陆立,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肛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学术型/专业型)。中组部援疆干部(广东省第五批“组团式”援疆医疗队(2020年)),九三学社社员。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曾在CU Health附属医院接受美国外科医生手术助理(ABSA)技能培训,并获得机器人腹腔镜手术资质。目前主要从事盆腔复发及局部晚期肿瘤综合诊疗,盆腔器官脱垂重建,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性疾病(Bladder-and-Bowel Dysfunction, BBD)综合诊疗。发表高水平论文18篇,主持国家卫计委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厅基金项目共4项,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1010临床研究项目1项。以PI身份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开展临床研究4项。

郭勤:

是医院给了我展现自己的舞台

“很荣幸获得医疗创新奖,感谢医院的认可、感谢领导的关爱与包容,是医院给了我展现自己的舞台。

去年我们完成了超过1000台小肠镜检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小肠疾病的诊治尚且存在很多临床难点,如何解决?必须创新——探索新的检查方式,探索新的治疗方案,只有创新才能不断进步、不断缓解患者的苦痛!另外,还要感谢医院各科室的支持。我们的进步离不开各类小肠疾病的案例积累、离不开外科的支持、更离不开一直和我们商讨改进措施的各科同事。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接下来还会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开拓创新,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郭勤,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小肠内镜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性肠病学组内镜俱乐部委员,广东省消化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学医师分会小肠内镜专业组组长,广东省药学会IBD学组副组长,临床主攻炎性肠病和小肠镜诊治。

曾海涛:

期望提高世界范围内的生殖医学水平

“在庄广伦与梁晓燕教授的言传身教下,自研究生阶段开始,二十年来,我一直专注于卵子、胚胎发育优选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于此同时,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日常工作中需要以临床疑难问题为导向,依据成体系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适时引入新的治疗理念与技术来提高疗效。当然,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同样至关重要。

医疗技术在不断更新迭代,期望这些创新成果能显著提高世界范围内生殖医学的治疗水平。”

曾海涛,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副主任,生殖外科和生殖医学实验室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康复医学会生殖健康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生殖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感染与微生态分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生育力保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在香港大学及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生殖医学中心开展访问工作3年,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方向为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胚胎发育和优选、女性生育力保存和疑难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础及临床转化应用研究。在国际核心刊物Nature Communication,PNAS,Human Reproduction,Fertility and Sterility,Biology of Reproduction等发表高水平论文40余篇。

潘卫东:

医疗创新永远在路上

“感谢医院对我们团队工作的肯定!创新能力是一名研究型医生的必备质素,一个科室乃至一个医院的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医疗创新。全腹腔镜下ALPPS在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中的应用,腹腔镜下肝切除联合微波消融治疗肝脏肿瘤。这两项新技术在临床上取得了优良效果,提高了治愈率。医疗创新永远在路上!”

潘卫东,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胰腺肝胆外科主任,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肝胆胰外科30余年。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肝胆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数字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胆胰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门静脉高压症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老年保健协会肝癌MDT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肝脏病协会外科手术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委员。致力于肝脏、胰腺和胆道外科的微创治疗,胰腺外科手术方法的改良。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20余篇。

再次祝贺他们!

接下来,中六君将陆续带来

2022年度在

医疗服务及科研工作方面

(科研团队卓越奖、

科室科研贡献奖、

科研成绩杰出奖)

取得突出表现的

集体及个人事迹介绍

敬请期待!

责任编辑:张源泉、唐小雨

初审:戴希安

审核:简文杨

终审:朱昌平

审定发布:李汉荣

内容来源:中山六院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