禺城小艺 | 守护“小修小补”,探寻大隐于市的番禺温度

番禺融媒
+订阅

编者按:裁缝店、修鞋档、修表铺……儿时,常常能听到的名词,近年却渐渐变得陌生,这些店铺、摊档逐渐从街边“躲”了起来,淡出人们视野。商务部在2月16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要积极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重点完善社区消费的供给设施,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让服务设施更加丰富,使居民生活消费更便利。那么,如何让“小修小补”真正回归百姓生活?如何守护这些“小修小补”?

从今天起,番禺区融媒体中心将推出特别策划“禺城小艺”。记者通过寻找街巷角落里的这些小摊档,小店铺,记录这些小人物的点点滴滴,呈现给读者,也欢迎推荐和自荐各种手艺人或修补摊档,报料请发送至邮箱:125730309@qq.com。

夫唱妇随凭手艺服务街坊23载

坐标:大龙街旧水坑村颖川中路10号

“阿姨,请帮我改一下裤脚,这件衣服也请帮我改短个两公分……”在番禺,有一些手艺人还在为生活而奔波,同时服务了街坊。在城乡里的那些小巷子里的手艺人,他们深藏手艺,用简简单单的工具,敲敲打打、缝缝补补,成为了许多番禺人的情怀。这些藏在番禺犄角旮旯里的老手艺人,几十年来,他们始终坚持初心,在每一个小小的转角处、楼梯口,撰写出生活的模样。

在大龙街旧水坑村市场对面,旧水坑村颖川中路10号,有一间面积不足3平方米、不起眼的“伟伟专业缝补店”,那里堆积着满满的衣服,以及裁剪服装时必须用到的器具,一眼看去显得有些拥挤。店面虽小,但却是周边街坊熟知又经常光顾的地方,修改各式衣服、箱包,更换各种拉链、扣子,还有补鞋、修伞、配匙等,关系百姓生活,服务街坊邻里。

这家小店由来自湖南常德的刘湘亚、王中伟夫妇经营,夫唱妇随凭自己的手艺在番禺走过了23年。

“阿伟,帮我修窄下这条被子的边边啦,现在孩子小,修窄些方便用,等大了些再放宽。”熟客街坊李阿姨背着小孙子拿了一条新被子过来做小小的修改。王中伟接过被子,熟练地折几下,再麻利地放到缝纫机上,一手按着,只听着缝纫机“嗒嗒嗒......”响起,不过短短几分钟,这条被子就已经修改完毕,李阿姨付了3元钱,开开心心地走了。

“刘哥,这鞋还能修吗?”刘湘亚接过客人的鞋子,看了一看,直接将鞋套在补鞋缝纫机的托杆上,左手稳稳抓住鞋帮,右手有节奏地摇动转柄,让补鞋机上的粗针上下起伏,鞋帮跟着前后滑动。不用一会儿功夫,鞋子便修好,客人满意地付钱离店。“修鞋补鞋,恢复鞋的实用性是一要素,补得更好看还牢固是第二要素,这都是日积月累的经验。”说罢,刘湘亚略显沧桑的脸上自豪地笑开了花。

“伟姐,这几套新工服帮我加固一下,我马上就要去工地,麻烦帮我加加急,我在这里等着。”住在旧水坑村里的建筑工人徐先生拿着几套红色的工作服来加工,主要是加厚裤裆位置及针线加固。王中伟一边手脚麻利地工作,一边与记者交谈。她说徐先生虽然住在村中,但却在深圳的工地工作,他经常拿着新工服来加工,有的是他自己的,有的是他工友的。徐先生也在一旁笑着接口说:“伟姐手艺好,新工服花几块钱加固之后,会耐穿很多,可以穿一季了,要不没穿几天就脱线、破裆,就不能再穿了。”

“伟姐,这袋衣服麻烦你照旧帮我改一下,这几双鞋子刘哥帮我补一下,这对鞋换个好点的鞋底。”董小姐拿一大袋衣服鞋子过来修,一看就是个熟客。董小姐说她新买的衣服总要拿过来修一修才穿,有的要修窄些,有的要修短些,箱包、鞋子等也经常要修修补补,所以经常来光顾伟姐的小店。修改一件衣服几元钱,最多的一件不超20元,每次消费最多也不过几十元,但小数怕长计,她给记者看她微信转账,这两年在这家店的消费总额居然有近2000元!她说这个金额还没包括支付宝和现金支付的费用。

你来我往的忙碌,是夫妻俩的日常。家在湖南常德石门县一个小村庄的王中伟从小就爱做衣服,15岁的她就背着口粮到镇上的裁缝店里当学徒,足足学了3年才出师,出师后在家乡开了一家小店,当起了裁缝师傅帮人做衣服。2000年,王中伟在老表的游说下,和丈夫一起来到番禺旧水坑村“讨生活”。“那时候村里有很多姐妹过来打工,大多在电子厂里工作,我的老表就叫我们一起过来,我心想来到这边也可以做回老本行,就背着缝纫机和蒸汽烫斗也一起过来了。一开始就在旧水坑公园门口支个摊子帮人家缝缝补补。老表们上班之前就帮我把工具搬到公园,下班后又帮我搬回去。记得当时我第一个月就赚了600元,开心得不得了,因为当时在厂里打工一个月的工资才200多元,心想我做这个也不比进厂打工差啊,于是就一直做到现在了。”王中伟说。

在公园支摊干了几年后,王中伟在市场附近租了个小档口开店,丈夫刘湘亚也从电子厂辞工回来帮忙,不但做王中伟的助手,还自学了修鞋、修伞、配钥匙等技术。现在夫妇俩“双剑合璧”,将缝缝补补的小生意做得有声有色,不但村里的街坊邻里常来帮衬,就连周边的茶东、新水坑、罗家、蔡边、市桥等地的街坊有需要也会特地过来找他们。“伟姐的手艺好,收费也便宜,口碑很好,因此大家都喜欢来找她。”顾客之一的董小姐如是说。

“这把尺跟我38年了,从我开始学裁缝那年起就一直跟着我,缝纫机、剪刀都换过,唯独这把竹尺不舍得换,看到它就想起我当年做学徒的那3年艰苦日子,还记得当时除了学裁缝,什么都要帮着师傅做,甚至还要干农活。”王中伟拿出一把土黄色、很有年代感的竹尺给我们看,感慨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也在这行做了几十年了,当年来番禺时我女儿才1岁,现在她也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了。”

“这一行在别人看来是一份不起眼的工作,23年来起早摸黑每天工作超10个小时,但却能换来了如今有滋有味的生活,对于我们夫妇来说已非常感恩。”刘湘亚边说边笑眯眯地拿出他的小账本给记者看。除去每月1000多元的铺租以及各种杂费,两夫妻的收入对于一般的“打工人”来说算是中上水平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王中伟表示,虽然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比以前都好了不少,再不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但修修补补还是有需求的。“我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我,有时候我们关店休息个几天,街坊邻里都会问我什么时候回来,叫我快点回来,这种被需要也令我感到很满足。”

一针一线缝制的是对生活的热爱

坐标:化龙镇龙丰路5号附近

一位阿姨,一台缝纫机,临门一坐,便是一方江湖......“我今年73岁,住在水门村,在化龙镇龙丰路转角的这个楼梯口摆摊超过20年,衣车机头也换了好几个,但是这张缝纫机的架子和这把剪刀就跟我了20多年了。”张阿姨一边忙碌着,一边跟记者搭话。

只见这台印着“广州缝纫机厂”的缝纫机外表已有不同程度的磨损,车架子也有多处用透明胶粘着。头发花白的张阿姨临街而坐,头戴着一顶花帽子,她略显苍老的双手,穿针换线的手法却格外娴熟。嗒嗒嗒......脚踩踏板,衣服就一点点向前。一台缝纫机车、一个装碎布箱子以及一张用三轮车架起的熨斗台就是她补衣摊的全部家当。

1986年开始,张阿姨就在村里当起裁缝,之后去过化龙一制衣厂工作,开过裁缝店帮人家做衣服、补衣服,没开店后就一直在这个楼梯口摆档到现在,一生的职业都与裁缝有关。“我自小热爱裁缝,年轻时朋友们逛街购物看热闹,而我就只喜欢逛裁缝店看各种布料、纽扣、线材,一有时间就到裁缝店看老师傅裁布做衣服。”张阿姨回忆说,“刚开始使用缝纫机时,由于太紧张,曾试过被衣车针扎到手指里,那种痛到现在都记得。”

张阿姨有一子一女,女儿已结婚,儿子也有一份好工作,生活也算无忧,但出于对这一行的热爱,她还是每天过来开档。由于她的手艺了得,不少化龙街坊修改衣服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她。当记者问起张阿姨的出摊时间时,性格直率的她说“开摊时间没有固定,一般是早上8点左右,如果遇上刮风下雨就不来了,中午12点一定要回家煮饭,午休后再来。晚上收摊时间就要看当天的工作量了,一般都会做完才下班回家。”

因为热爱,所以才能一直坚持。“缝纫这一行,比较费眼睛,也比较耗时。年轻时,客人提出各种多刁钻的修改要求都能满足,基本上我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以前眼力好的时候,帮客人手工挑西裤脚15分钟就能完成,现在年纪大了,有一些太费眼力的工作,哪怕钱再多我也会直接推掉了,如果有时技痒,也会偶尔挑战一下自己。这一行我是打心底喜欢的,所以只要我还有能力都会一直做下去,做到做不动了我就不做了。”张阿姨说道。

补衣服5元、加衫袋5元,改裤脚7元,换拉链8元......“这个行业现在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没有学这个的,我让女儿接班,她也不肯学了。过去的人,东西坏了就想着修,到了如今,坏了就直接换掉。”如张阿姨所说,老手艺都是时代的产物。随着岁月的变迁,可能某一天人工智能就取代了这些工作,但是,老手艺留下的纯粹和质朴,却是取代不了的。

"看一下样图就能做出客人要求的样式”

坐标:化龙镇宝堂路37号

位于化龙镇宝堂路的这家裁缝铺,是记者看到过比较有规模的一家裁缝铺,这里没有过多华丽的装潢,满墙的布料以及各式衣车几乎占据了整个店面。“以前我们店铺的主营业务是帮人做衣服,现在大家网购多了就以修改衣服为主。”来自四川的店主汪大哥用一口流利的粤语向记者介绍道。

专业修改服装,换拉链、西裤挑脚、车裤脚、牛仔打扣、改裤脚、牛仔原装脚......门外一块牌子列明的服务清单,让人一目了然。

“我今年53岁,14岁在四川的乡下上过裁缝培训班,以前家里穷妈妈让我学建筑,认为建筑行业能赚钱,后来从事裁缝的大伯娘叫我学裁缝,她说当裁缝不用弄得满身泥水。我记得当时上裁缝班都是女孩子,10多人学员中就只有我和另一个男生,数我年纪最小了。”汪大哥说。

培训班结业后,汪大哥还是没有当上裁缝,直到他结婚了,因为老婆的大伯也是裁缝,为了生计,汪大哥又再拿起剪刀重新再学裁缝。1989年在老家开过裁缝店,1993年夫妻俩来到了化龙。“20世纪90年代化龙的制衣业闻名中外,当时我们夫妻俩也跟着小姨来了化龙,刚开始的头两年在制衣厂打工,之后就自己出来开店一直到现在了,中途就搬过一次铺位,现在的这个铺位都经营了差不多20年了。”汪大哥说。

20世纪90年代,成衣行业火爆需求畅旺,无论是街坊们单件的时装、旗袍、西装以及大批量的单位部门的工作服都来找汪大哥夫妻量身订做,因此店铺的生意也迎来了最红火的时间。那时,他们夫妻俩忙个不停,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经常通宵达旦。“订做一套西装连布料一般要600多元,衬衣100多元一件,西裤100多元一条。”汪大哥说。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汪大哥也购入了不少设备,如平车、扎骨车、钮门机、挑脚机等。“当时生意最好的时候客人要等上10多天才能拿到新衣服。”汪大哥说。在熨烫台上,挂着9本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客人的量身尺寸,而且还贴着各种布样,足以证明了过去的辉煌。

选好布料、定好款式、量身定做、画版、裁布,接着该缝纫机登场了,在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中,布料被缝起来变成了衣服,衣服衔接之处针脚紧密度,就要看裁缝师傅的技艺了。“缝纫机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踩踏踏板也是非常讲究技巧的,用力必须平衡,精神还必须高度集中,如果稍有不慎,手指会受伤。完成缝纫后还要为衣服钉扣、熨烫,这样衣服就基本成型了。一般在顾客试穿之后,如有不合适的地方,还会进行第二次修裁,直到顾客满意。”汪大哥说。

现在到店量体裁衣的大多数都是50岁以上的熟客,他们已经习惯穿着这样“量身定做”的衣服。“现在熟客们订做的衣服基本都是经典款式。他们只要拿样图给我看一看,基本我都能做出来了。”汪大哥自豪地说。“两夫妻埋头苦干,小小的成衣店供养大了两个儿子,供书教学、结婚生子,前几年老伴回乡带孙子,只剩我一个人守着小店。干了一辈子裁缝,落下了颈椎病,到哪天做不动了,也要关门回家享受一下天伦之乐。”汪大哥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类似汪大哥经营的这样的成衣店也慢慢由“做”变成了“改”。新有新的好处,旧有旧的温度,旧衣物、旧鞋子会被慢慢淘汰,守着纯熟老手艺的这些老手工人终将成为一代老番禺人心底的记忆,如今在番禺的大小巷子里还深藏着许许多多这样的小铺子、小档口,真心希望这些老手艺能传承下去,继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闪闪发光。

策划:陈海生、胡普甜

文字:冯洁芯、刘瑞媚

图片:刘瑞媚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