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锵,咚咚锵……”百名学生手执英歌槌,伴着强烈的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踏着变化多样的步伐,舞槌上下翻飞,汇聚成激越的变奏与力量。
3月7日下午,在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操场,记者看到,该校舞蹈专业的同学们齐跳英歌舞,踏步声、锣鼓声、喝彩声交织,铿锵有力,气势如虹,场面震撼壮观。
由汕头市人社局主办、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承办的潮汕英歌舞培训实践课正在这里举行,百名学生正展示连日来的学习成果。教学现场,汕头市潮阳区后溪英歌队省级“非遗”传承人林忠诚为同学们讲解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征,亲身示范槌法、步法,指导大家练习。
“会跳英歌”成为“潮”技能
潮汕英歌舞是广东省潮汕地区的特色民俗,每逢节庆,潮汕各地都会组织英歌舞表演,这种群众性广场情绪舞蹈集舞蹈、戏剧、武术于一体,深受群众喜爱。据了解,英歌舞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与潮汕相邻的闽南、汕尾地区也有英歌舞,但以潮汕地区的普宁市、潮阳区、潮南区最盛。
今年春节,潮汕英歌舞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广泛关注,相关视频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本地群众和四方游客纷纷喝彩点赞,甚至有人不远千里前来,只为现场感受英歌精彩。春节假期早已结束,新春时扬起的这股“英歌舞热”却仍在升温。从大街小巷到大屏小幕,从乡村社区到学校操场,这一绵延数百年的非遗技艺正在当下迸发着崭新活力。
为进一步培养汕头“文化技工”队伍,传承潮汕非遗技艺,以实践探索非遗教育与学科建设之路,活动主办单位邀请英歌舞传承人走进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为百余名舞蹈专业学生传授英歌舞。潮阳英歌舞市级传承人林芳武告诉记者,英歌舞是数百年来祖辈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很高兴看到这项非遗技艺在当下持续展现鲜活的生命力,“这个春节期间英歌舞火出圈,获得非常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会跳英歌舞’可以说已经成为年轻人中特别惹人羡慕、很潮的一项技能,很威风。”
走进职业学校课堂,带领舞蹈专业的女学生们跳英歌,林芳武觉得很有成就感,“舞蹈专业的学生有舞蹈功底,节奏感和动作领悟力都很强,虽然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效果已经初显。”
英歌舞系统培训深受学生青睐
得知学校将开设《潮汕民间舞蹈风格课程——潮汕英歌舞培训》这门课时,同学们都乐开了花。“英歌舞的动作特别帅,”张佳丽同学告诉记者,“这个寒假,英歌舞很火,我就很想学,没想到学校今年开设了这个课程,想借此机会系统地学习。”
同学们告诉记者,隔着手机屏幕观赏英歌舞,和真正拿起鼓槌舞起来是两种全然不同的感受。“在网上看,觉得英歌舞队员们威武又轻松,但等到自己投入其中学习才知道,英歌舞不简单。”张佳丽说。前一天排练完,张佳丽和同学们第二天就几乎都走不动了,“大腿和手臂都非常酸痛,蹲都蹲不下去。”而且,还不只体能上的考验,英歌舞与同学们平时学习的舞蹈差别也很大,“它的动作组合很多,零碎且难记,越学对英歌舞队员们越是崇拜。”张佳丽笑着说。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音乐舞蹈部负责人吴绚婷介绍,《潮汕民间舞蹈风格课程——潮汕英歌舞培训》与职业艺术教育的主体课程融合,分为理论课、实践课、采风课三大版块,“采风课上,师生们到民间观看英歌舞表演,向非遗传承人学习。另外,我们也把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中来,为师生开展传统潮阳英歌舞的培训,让我们师生深入地感受到潮阳英歌舞的魅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将以《潮汕英歌舞研究》这本专著作为基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培训,让他们能够全方位地了解感受潮汕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
据悉,《潮汕英歌舞研究》是由吴绚婷老师撰写、出版的一部以潮汕自然环境、社会变迁、生产生活形态、文化传统为背景,整体性、多角度研究英歌舞蹈起源、进化、演变、艺术形态、传承保护等方面的专著。本书共七章,较全面、清晰地向读者呈现英歌舞的前世今生发展轨迹,展现英歌舞的艺术面貌和艺术魅力,挖掘英歌舞的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提出英歌舞传承发展的意见。
加快培养高素质“文化技工”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们艺术上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吴绚婷说,“希望通过潮汕英歌舞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潮汕民间舞蹈、热爱家乡的情愫,成长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技工’。”
汕头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张鹰表示,学校将积极发挥在技能人才培育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结合省市各级“文化技工”建设实施方案,加快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潮汕文化自信的汕头“文化技工”。
据悉,接下来,汕头市人社局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全面贯彻落实《广东省“文化技工”建设实施方案》《潮汕地区“文化技工”建设工作方案》文件精神,通过深入推进“文化技工”建设,构建汕头“文化技工”培养体系,打造具有鲜明潮汕特色的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树立潮汕“文化技工”品牌。
来源:特区青年报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