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这条600年的老圩,有历史有内涵,值得打卡!

茂名发布
+订阅

近日,茂名晚报记者来到化州市长岐镇之西鉴江边的南安圩,“触摸”这条有600多年历史的老圩。其圩所在的犀湾村,“上院李”有记载已有700多年历史。

历史悠久的南安圩依然保留了圩日。

历史悠久的南安圩依然保留了圩日。

01

南安圩已有600多年历史

据《犀湾村志》所记,李承元,原名菊彝,字广熙,于南宋时期出任广东化州别驾,卸任时村民之盛情挽留而卜居化州城南30里之上院,为犀湾村始祖。李承元在离河不远的地方,购置了一块地势较高的空地,这块空地属上院里。李承元在上院建居乐业时,犀湾还未形成一个村落,上院只是一个乡里名称,直到李承元家族的迅速发展,上院原来的建筑已容纳不下李氏人口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往院外扩张,李承元的后裔也不断析分为一个个小家庭,才逐渐形成了现在颇为庞大的犀湾村。由于犀湾人口发展,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因此很快就在犀湾旁边的大坪地上,自然形成了一个集市,称南安圩。每逢圩日,都有人把鱼虾及柴米油盐等生活用品挑到南安圩卖。南安圩的集市功能一直延续至今。据村中干部介绍,南安圩成圩该有600多年了。

02

兴盛期南安圩人流“水泄不通”

犀湾村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已改名西湾村,西湾村委会办公楼就建在鉴江江堤下。南安圩与办公楼相接,沿河堤而上,长约一公里,另一头与双牌村相接,形成一条狭长的圩街。可以想象,在没有修建起安全的堤坝前,南安圩是一条可“亲水”的圩。

南安圩保留了部分骑楼特色建筑。

南安圩保留了部分骑楼特色建筑。

南安圩传统木门和门神对联。

南安圩传统木门和门神对联。

目前,南安圩是西湾、双牌、米能等当地多条村村民趁圩买卖的地方。记者采访当天,刚好是圩日,趁圩的人并不多。100多年前的南安圩人流有多大?记者无从考究。而改革开放后的南安圩热闹程度,当地的“70”后仍记忆犹深。

村中老人闲余在家做手工。

村中老人闲余在家做手工。

据今年50岁的村干部李先生介绍,他记忆中南安圩最兴旺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当时可以用“水泄不通”的人流来形容,连隔河相望的杨梅等地都有不少群众来趁圩。每到圩日,从圩的一头走到另一头要“挤过去”,可想而知当时圩日的人流有多大。1990年他就在圩上做生意,当时他家经营的杂货店收入可观。30多年过去了,他家仍经营着日杂店,目前的人流量与营业额已相去甚远。

村中老人在杂货铺闲聊。

村中老人在杂货铺闲聊。

老中医为村民把脉诊病。

老中医为村民把脉诊病。

据记者所知,一般乡镇,每一旬圩日是3天,小点的地方是2天的,而南安圩每一旬却有4天圩日,分别是农历的2、5、8、10,明显比一般乡镇圩日多。这也说明了南安圩曾经的繁荣。在南安,以前每隔一小时就有班车开往化州城,也有班车开往吴川梅菉。现在,往外市的班车已停运,开往化州城区的每天还有6个班次。

03

南安圩仍有多种类型商店

狭长的南安圩上,两侧是商店,有照相馆、理发店、奶粉店、日杂店等,村民一般生活所需,圩上都能供应。据观察,圩上有一个小型农贸市场,有猪肉档、牛肉档、蔬菜档及鱼档各一个。旁边还有两间超市前摆卖蔬菜水果。在市场与佛子祠间的空地上,有几个老年村民拿着自家种的蔬菜、番薯出来售卖。

村民热情售卖自家的农产品。

村民热情售卖自家的农产品。

老百货独有供销社风格。

老百货独有供销社风格。

圩上有几个市场见证着近几十年来该圩热闹地段的变迁。位于中间段约500平方的老市场已不用,那是公社时期所建,仅有一档猪肉档摆在街边。其对面曾是食品站,旁边十年前曾有一家初级中学。市场对面曾经做过供销社旗下商店的铺面,已有逾70年历史,是街上现存最老的一间有“骑楼”风格的商店,仍有旧式手电筒销售,墙上挂着一幅几十年前供销社商店常见的画。在西湾村委办公楼前也建有一个市场,现也不用,在双牌村那端建有一个新型较大的市场也没用上,现建成了家具卖场。

街头停着双梁自行车。

街头停着双梁自行车。

老百货还有旧式手电筒售卖。

老百货还有旧式手电筒售卖。

据介绍,2000年后,南安圩繁华程度逐渐减弱。

近年来,随着乡村道路的改善,南安圩沿河堤而上到化州城区,仅需约22分钟,对年轻一代而言,到城区购物,可选择性更多些。南安圩现存古迹是一个亮点。街上的佛子祠是一座有5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它始建于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清朝时期重修,保留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其周围目前是村民活动较活跃的地方。题雁塔,也是南安圩上的古建筑,初名为“破浪山房”,原建在村后背河畔向着大江(鉴江),为木质结构,后遭水浸倾斜,于清乾隆戊子年间移建于现址。同治癸酉年(1873年)改建为砖塔,砖塔至今已有150年历史。

佛子祠

佛子祠

题雁塔

题雁塔

南安圩,昔时“水泄不通”般的圩日繁华虽远去,其历史文脉仍存,目前仍有经济功能较齐的商店,有一间中学、一家银行,跑着通往城区的班车,仍不失是当地乡村的一个小经济、文化中心。

文/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光耀

图/茂名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岑稳


茂名发布编辑部

编辑:钟镇聪

初审:柯柱基

审核:温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