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音”,每周末晚10点与您准时相约。
01
前几天,看到网友分享的一个故事。
她妈妈有一次在家里做菜,做好之后让她尝尝。
吃完第一口,她就说:“菜做咸了。”
妈妈很惊讶,因为配料跟平时的量一样。
然后两个人就开始找原因。最后发现,新买的酱油比之前的咸很多。
图源:Pixabay
她把这件事发到网上后,有人喷她,“不尊重妈妈的劳动成果”“吃现成的还挑三拣四”。
这位网友无法理解,自己的直言并没有让妈妈生气,而且找到原因之后,妈妈也很开心,但是为什么在某些人眼里就变成“不尊重妈妈”“伤害妈妈自尊”。
后来她弄明白了,在某些人眼里,自己某件事做得不好,是不准别人说的。
哪怕对方只是合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寻找解决方案。
你提了,就是不尊重他,就是伤了他的面子。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
你批评对方的方案,对方认为你在针对他。
你提出一个不同的意见,他马上开始反驳你。
他们不会认错,也不会改错,永远也无法提升自己。
02
知乎上有个有意思的问题:楚汉争霸的几年里,项羽只败一次,刘邦只赢一次,为何刘邦却得了天下?
下面一个高赞回答是:项羽太爱面子,刘邦不爱面子。
刘邦被项羽击败过多次,最惨的时候只剩自己独自逃命。
但是后来每次都能重整兵马,东山再起。
项羽则不然,他太爱面子,一次失败也无法承受。
兵败乌江,他本来可以回到江东,重整兵马,来日再战。
但是他却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己一生英雄,最后却吃了败仗,还不如死了好。
《说面子》一文里讲:太爱面子的人就像多了一条辫子,你只要一揪着辫子,身体就整个跟着你走。
他们的所有行动被面子驱使,而不是被事情驱动。
为了维护面子斗气、赌气,自己的学识能力没有半点进步不说,遇到挫折、失败,面子找不回来,整个人也就垮了。
03
《五维学习力》里有这样一个观点:聪明人能够把“我”和“我的行为”分开,做到这一点的人,通常不会太在意面子。
简单说就是:人事分离。
我是我,我做的事情是我做的事情。
他们懂得就事论事,从不会把自己的面子和作品的好坏联系在一起。
一位影视制作人也讲过一个自己的故事。
他有一次写剧本,写得非常投入,最后被自己笔下的人物感动得稀里哗啦。
交稿的时候,他觉得自己这个剧本写得太棒了,不会有任何问题。
图源:Pixabay
没想到一周后迎来的,却是对方的一顿痛批。
甲方有位老师,对他的剧本进行了360度无死角的批判和否定。
自己的得意之作,被批得一无是处,他整个人都傻了。
他感觉对方在故意侮辱他,但对方还没付尾款,他不得不忍着。
忍着忍着,他听进去了两句批评,突然觉得对方说得有点道理。
他开始以审视的角度,跟着这位老师的思路一起捋了后半部分的剧本,发现这位老师的批评全是对的。
他这才明白,剧本确实有问题,感觉被侮辱完全是自尊心作祟。
后来,他直接跳槽跟着这位老师干。
一年多后,他的剧本从两万元一集,涨到了四万元一集。
他认为,一个人把面子放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是一种本领。
如果一直把面子看得比天大,那只能困在原地,寸步难行。
强者心中都是事,弱者心里全是我。
那些真正能做成事的人,会屏蔽各种评价,而去专注地捕捉反馈,从而让自己做得更好。
有人曾经采访过马斯克,问他人生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他思索良久,说人生最大的挑战是“纠正性的反馈回路”。
意思是说:工作的过程当中,可以及时获得反馈,纠正错误,随时改进,不让自己偏航的能力。但是随着自己成为世界首富,身边的人往往总是奉承夸赞,他担心自己无法得到正确的反馈。别人怕批评伤了面子,他却怕别人不敢批评,导致他失去改错的可能,成长的机会。
中国古人常说:闻过则喜。
那些真正愿意指出你问题的人,是你人生中的贵人。
学会把人和事分离开来,把心撑大,把脸皮练厚,把所有问题,都当成完善自己的必由之路。
这才是一个成年人真正应该拥有的认知和格局。
今天的“+音”到此结束,感谢聆听。
【来源】洞见yimo,洞见(DJ00123987)旗下专栏作家。洞见,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
【主播】芮康帆
【录制】张瑞威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