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诊治与研究联盟第一季度会议在沪召开

钟南山
+订阅

  时间:2023年3月4日

  参会人员:中国支扩联盟单位PI及联络员

  2023年3月4日下午,支扩联盟2023年第一季度会议在沪召开。本次会议分为两个篇章,第一篇章主题为全国联动,协同共建支扩健康新使命。这一环节由中国支扩联盟执行主席徐金富教授主持,支扩联盟主席瞿介明教授、陈荣昌教授,及中日医院曹彬教授分别为本次会议致辞,瞿介明教授表示,支扩联盟成立至今已有三年有余,在抗击新冠疫情的同时努力建设和维护支扩平台工作,任务艰巨但仍有巨大进步,这离不开广大健康守护者的奉献精神和使命责任,预祝本次工作会议的顺利开展。陈荣昌教授表示,作为人口大国,支扩有着沉重的疾病负担,建立临床医学中心,是推动健康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支扩联盟的工作是国家临床医学中心的具体实践,对中国支扩的规范化诊疗进程和多中心临床研究开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造福广大支扩患者,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中日医院的曹彬教授线上致辞作为中国肺炎研究的发起人,在线分享了中国肺炎平台的相关经验,曹彬教授表示,支扩作为中国主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有着较高的患病率、致残致死率,中国支扩平台的建立具有高标准、高质量的特点,开展过程井井有条,平台设施及人员架构完整,中国支扩平台终将取得巨大成功。

  会议内容正式开始,联盟主席瞿介明教授介绍了我国呼吸慢病的现状和诊疗范式变革,根据王辰院士领衔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慢阻肺患病率较以往上涨了67%,哮喘也有近5000万人群,我国呼吸慢病的规范诊疗形势十分严峻。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中提出,要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加强健康教育,强化规范诊疗等要求,我国呼吸慢病的诊疗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瞿介明教授通过分享采用胸部CT了解气道结构变化,内镜成像技术如OCT、CLE等微观显像早期气道结构变化,实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诊疗新模式,以改变传统肺功能诊断的滞后性。通过建立慢阻肺分级诊疗体系,整合医疗资源,实现疾病诊疗新模式。同时继续开拓创新,探索新技术,如经支气管镜干细胞治疗慢阻肺、支扩和肺纤维化等领域,变革呼吸慢病治疗新模式。

  接下来联盟主席陈荣昌教授给大家介绍了支扩前言报告,陈荣昌教授指出,支扩在中国是被忽略的常见病,支扩仍未引起众多研究者和患者的过多关注,支扩的病因筛查、治疗策略等研究仍相对匮乏。支扩的病因十分复杂,其中“恶性漩涡”假说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支扩发病机制,研究指出全基因测序将有助于支扩潜在病因的诊断。同时陈荣昌教授通过介绍了关于气道炎症、病原微生物定植、粘液高分泌及气道上皮纤毛功能的多项重要研究结果,展示出支扩的可治疗特征,为后续支扩的治疗方向提供了研究思路。

  第一环节报告结束后,徐金富教授及参会专家为优秀联盟单位颁奖,联盟根据入组患者数量及质量评选出24家优秀联盟单位,予以颁发荣誉证书,并合照留念。

  随后支扩联盟副主席宋元林教授主持了第一篇章的重要内容。中国支扩联盟执行主席徐金富教授带来了支扩联盟进展报告和愿景。截止至2023年02月20日,平台共录入7535例支扩患者。相较于以往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数据质量也较前明显提升,其中以往薄弱的随访数据也同步提高,这离不开各位成员单位的努力和奉献,同时也呼吁大家再接再厉,质和量要两手抓。徐金富教授对目前平台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分析,同时也介绍了目前开展的临床研究进展和已获得的研究成果。

  支扩联盟秘书陆海雯教授介绍了目前支扩联盟招募计划和联盟章程,支扩联盟作为中国支扩临床诊治与研究先驱,志在发展中国支扩诊疗水平,推动中国支扩研究发展,所有有着同样理想的成员单位均可参与其中。陆教授介绍了91家联盟分中心PI及联络员及各单位录入情况,同时介绍了支扩联盟成员单位的权力和义务,本着平等、合作、合创、共赢的原则,设立了的患者入组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也呼吁成员单位积极开展临床研究。

  第二篇章主题为医学为先,聚力共谱支扩诊疗新研究。支扩联盟副主席关伟杰教授主持了这一环节。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吴敏教授介绍了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作为支扩最常见的定植菌,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强,严重损害了支扩患者的健康。吴敏教授通过介绍团队研究成果,向大家讲授了关于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分泌系统、基因编辑技术、mRNA疫苗的开发等前沿研究,使人印象深刻,获益匪浅。

  紧接着,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顾淑一教授介绍了双扩剂在合并气流受限的支扩患者中的运用,并详细的介绍了双支扩剂研究的入排标准、研究流程等,基于平台初步数据分析,双支扩剂研究是目前支扩的研究空白,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将为支扩指南推荐意见提供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呼吁各位成员单位积极参与。

  同时,黄建安教授、应可净教授、王利民教授和冯耘教授、针对临床支扩患者双支扩剂的使用与疑问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李雯教授根据自身临床实践,介绍了呼吸免疫药物在支扩患者中的临床应用。针对支扩应用免疫增强药物、疫苗接种等措施,从临床实践中观察具体疗效,这对于预防支扩急性加重,改善支扩预后具有非常大的临床价值。

  最后,支扩联盟内部闭门会召开,支扩联盟秘书陆海雯教授主持,第一位讲者是上海市肺科医院高永华教授,高教授代表支扩联盟向各位成员单位分享了支扩联盟未来的研究思路以及临床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提出未来我们期待依托支扩联盟这一平台,推动全国开展更多且更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讨论环节异常热烈,各成员单位针对参与支扩联盟既往和未来计划的体会和感想,以及如何加快和优化支扩研究病例入组进行了热烈的探讨。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王凌伟教授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想法,认为同地区的成员单位可以带动其他成员单位实现更快更好的入组,通过共享同地区的患者数据可以极大地提高患者随访依从性,徐金富主席对此表示了高度认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李圆圆教授介绍了该单位的患者入组经验,通过建立微信群、公众号、支扩专病门诊等方式,吸引患者入组,同时也表示未来工作中将更加重视支扩数据质控,希望她们的工作能在未来支扩共识或指南的制定提供帮助。嘉兴市第二医院的莫伟强教授表示,参与支扩联盟对该地区的支扩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了便利,后续也会积极参与到更多的临床研究中。贵州省人民医院的刘琳教授虽然加入联盟时间较晚,但入组的数据和质量后来居上,刘教授为此成立了专门小组完成平台数据的录入和维护,深度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扩患者特征,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的姜静波教授表示,自从加入了支扩联盟,对支扩的临床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虽然在患者入组方面遇到了些困难,但通过人员调整,能及时完成联盟工作,后续会进一步推进数据质控工作。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的顾红艳教授表示,作为一个基层医院加入支扩联盟,能有效的锻炼年轻医师的临床科研思维,制定了支扩的规范诊疗标准。通过建立支扩研究小组,严格把控患者数据录入质量。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王导新教授表示,重庆地区患者的入组情况受季节影响明显,可以分析支扩患者发病的季节特征,环境因素对于支扩患者症状的影响将会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研究方向。湖州市中心医院的王斌教授表示,支扩具有异质性,患者入组难度不大,但后续随访管理相对复杂,症状较轻者随访意愿并不强烈,如何引导症状较轻的支扩患者规律随访是后续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难点。支扩联盟副主席关伟杰教授也分享了他的患者入组经验,建议支扩专病门诊,吸引了众多支扩患者门诊就诊,同时通过传授排痰宣教等健康知识使患者获益,依次提高患者随访依从性。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医院的袁志教授表示,基层医院支扩患者人数并不少,以往更多关注在支扩急性加重期,加入支扩联盟后收获很大,对支扩稳定期管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李雯教授表示因医务人员太少限制了入组进展,后续会优化人员结构,加速患者入组进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的周磊教授同样表示自从加入支扩联盟也收获颇丰,仔细聆听了各位专家的入组经验,后续会继续加大推动工作进程。上海瑞金医院的冯耘教授设立了支扩专病门诊,建立支扩患者微信群及公众号,定期在患者群里与患者互动、解疑答惑,增加患者信任感,为后续随访提供了便利。同时在支扩患者管理过程中也增加了更多的认识。宁波市奉化区人民医院的张国平教授表示在网站数据录入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系统错误,无法定时推送随访功能,建议网站技术人员定期维护和自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丁凤鸣教授表示,加入支扩联盟后,提高了大家对支扩慢病管理的认识,提升了支扩规范化诊疗水平,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期待支扩联盟结出更多更高的研究果实。嘉兴市第一医院的周佳琦教授通过支扩专病门诊的开展,公众号的推广,对支扩患者的入组确有提升也充分认识了支扩研究的重要性。

  大会最后,联盟主席徐金富教授针对大家的建议和意见一一进行回复,针对联盟工作遇到的问题将汇总讨论后尽快提供解决方法。同时也对广大成员单位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和赞扬,呼吁大家积极参与合作多中心临床研究,加强成员间学术交流,希望大家都从中获益,平台工作能做出有意义的实事。也鼓励大家利用好平台开展临床研究工作,聚力共谱支扩诊疗新研究,为我国呼吸病学科发展再添新动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